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阐述了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问题: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会计核算软件的多样性和保密性造成审计数据的难以取得、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对计算机审计的忽视、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审计的新挑战;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审计工作的策略与建议:对包括会计电算化在内的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与事中审计、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审计通用数据接口的设计、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给审计人员以工具软件的强有力支持。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挑战,策略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力度,企业对会计核算纷纷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但是这个飞跃也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问题
(一)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
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及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存在着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大家知道,审计离不开审计线索。本来在手工会计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纸面信息,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通过调阅这些纸面信息,加上自己的经验判断,获取审计线索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在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资料以后,纸面信息变成了磁性介质上的代码。对于会计界、审计界的许多人来说,过去熟悉的、习惯的、得心应手的东西,变成了陌生的、不习惯的、难以捉摸的东西。而设计会计电算化程序的软件设计人员,并不知道审计人员的需求,即使有关文件规定必须留有审计线索,实际上也是很难做到的。何况,审计工作与主要是处理结构化问题的会计核算工作不同,它主要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一些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如:寻找漏洞、揭露矛盾、查错防弊、获取证据等。
(二)审计数据的难以取得
目前,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有几百家之多,再加上自行开发的专用软件,其数量更多。面对如此众多的程序和数据结构各不相同的软件,企图对它们分别编制通用数据转换程序,利用计算机将它们所生成的千差万别的数据库,自动转换成审计工作所需的数据文件,尽管设想很好,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何况,世界上没有哪一家软件公司会和盘托出其软件设计过程、程序文本和数据结构。相反,他们为了维护公司利益,保守其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只会采取愈来愈严格的防范与保密措施。于是客观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审计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会计电算化运行中的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愈透明愈好,另一方面,商品化会计软件供应商们则希望保密程度愈高愈好,即愈不透明愈好。这不能不说是计算机审计举步维艰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内部控制的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内部控制一般表现为对人的控制,强调职责分清、相互牵制,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纸面信息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责任容易明确,结果也比较直观。可是,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而且多数情况是以计算机内部控制为主。因为,除了上述的审计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所带来的差错很难发现以外,计算机的数据和程序的修改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进行;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侵袭;特别是国内外利用计算机犯罪的众多案例,说明了它不仅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也是犯罪舞弊的绝妙手段。这对审计工作来说,无疑又增加了新的难题。
(四)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对计算机审计的忽视
目前有种看法认为:在会计核算实现电算化后,特别是应用了经财政部门评审通过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以后,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已经解决,可有效地防止做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也无须对软件产生的信息进行审计。事实是这样吗?非也!因为绝大多数的会计核算软件并没有解决对会计事项,即记账凭证所根据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们的许多功夫不是花在保证数据源的正确上,而是对已输入数据的计算上,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把高级的算盘而巳。加上上述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本质上的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事实上存在着的人为干预和利润调节,以及所提供原始数据的虚假性,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做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上述的认识,却对计算机审计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五)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审计的新挑战
1、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规模小,家族式的组织结构导致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随意性较大。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一些中小型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财务制度。通常,财务管理职能由其他人员监管,或由企业主管人一手包办。一些中小企业虽然设立了会计机构,但组织机构简单,会计机构层次少,分工不明确,不相容岗位没有很好分离,如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和出纳通常由一人担任。一些中小企业委托外部专业机构代理记账。此外,会计监督缺失。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会计监督。在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外部又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虚账、假账繁乱。
2、审计信息质量不够真实
我国企业的审计信息质量不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不高;二是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缺陷难以提供可靠的审计信息。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不发行股票或债券,与公众利益不直接相关。企业负债又大多来自新朋好友或家族成员,因此,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对象是主管税务机关、借贷商业银行、政府主管部门。很多地方税务机关对小企业采取核定征收或“包税制”,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基本都要求有抵押、质押或担保,政府只需大致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需要详细了解。因此,税务机关、银行和主管政府部门对审计信息的要求自然降低。另外,受中小企业自身规模、经营业务、人员素质及内部会计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制约,又很难保证审计信息的可靠性。
3、审计核算流程不规范
我国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核算时没有遵循有国家关会计制度、法规的规定,存在着不规范行为。
记账凭证审核手续不健全,记账凭证填写不完全。记账凭证上没有会计负责人、审核人,制单人的戳记,记账凭证后所附的原始单据残缺不全,原始凭证与发生的经济活动不符;存在白条子、假发票入账等问题;费用支出单据上没有领导者签名或经手人签字等。
账薄体系混乱,要么不设账,要么设两套账或多套账,要么账本科目混乱。如有的企业没有“累计折旧”账户,也未按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按预计净残值、购入年限,计提累计折旧,却只以购入原值在“固定资产”账户下反映,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部分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时不按照会计制度、法规的规定,而是凭经验,主观性大。固定资产报废时,处理不及时;固定资产售出,也未做账务处理,使得资金在会计主体之外进行循环。会计核算方法在前后各期未保持一致,随意变更,如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人为地调节其经营成果,在进行成本结转时随意变更成本结转方法。
4、审计人才缺失
企业缺乏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审计人才。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专职会计少,兼职关系现象严重。由于多是兼职人员,工作中既不注重学习,又缺少责任心,工作得过且过。企业的专职会计多具有熟人、亲属、裙带等关系,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电算化水平不高。从事会计工作时间较长的会计人员,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丰富的经验,但学习更新能力不够,对新准则、新制度、新会计手段等的上手速度较慢;刚从学校毕业的审计人员懂得理论,但又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企业的审计人员的工作范畴大多只局限于内部记账、内部核算,没有真正地转变到财务管理上,更谈不上为企业推行一些更有利于竞争的核算管理方法。
二、会计电算化背景下审计工作的策略与建议
计算机审计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包括会计电算化在内的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进行审计,以及对会计电算化电算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审计;二是作为审计的辅助手段,将办公自动化的各种手段引入审计工作。关于后者,由于有成熟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加以应用比较好办,本文不再赘述。关于前一方面,正是本文要重点加以研究的。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与事中审计
新会计准则给人的感觉就是给管理当局更多的会计选择权,会计弹性空间越来越大,资产减值不得转回只是堵了一个口子,却给了更多的口子。在会计标准执行监管最严厉的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现象并不少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推广新会计准则,面临道德风险的挑战,由于新会计准则在确认和计量、披露方面主观性增加,报表编制者的自由裁量权也大大增强,会计信息由谨慎向中性过渡。滥用会计准则现象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不但不能得到遏制还会蔓延,会计信息质量短期内可能会恶化,这也许是会计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如何做到对包括会计电算化在内的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与事中审计呢?笔者认为,在有关会计电算化的规章制度中,应当明确提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应参加信息系统设计和评审验收。针对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强调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审计人员有权审查系统的全部技术文档资料,以及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价。在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中,主要审查系统的合法合规性、安全可靠性、可审计性及可维护性。在系统测试过程中,主要测试形成系统核心的程序功能是否达到原定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程序编写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测试数据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并应对非法数据的容错功能,以及系统抗干扰和对付突然事故的能力,发生非常事件、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作特别测试。在系统评价过程中,关键是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原定设计与开发的目标,其中可审计性最重要,如果达不到,有权否决整个系统,即授予在系统设计中的审计一票否决权。
当然,在作好事前与事中审计的基础上,也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过程的事后审计,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的运算结果进行审计。特别是,在被审系统的程序有所修改或输入、处理、输出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更要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并对已经改变了的系统功能再次作出审计评价。
(二)审计通用数据接口的设计
所谓审计通用数据接口,是指为了外部审计(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和财会管理进一步深加工信息的需要,要求各种商品化通用软件和专门开发的软件,设计一个统一数据结构、统一输人要求和有一定强制性的数据文件。规定在会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出的同时,必须向该数据文件中输入数据,而且要保证审计通用数据接口文件中的数据永远与会计软件内部生成和输出的数据一致,任何人不得任意修改。
这里强调两点:一是统一性;二是强制性。前者是技术上的要求,后者是组织上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为重要。如何作到强制性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l、将此问题纳入宏观管理体系中
例如,建议在国家审计署颁布的有关计算机审计工作规范或实施细则中,增加有关审计通用数据接口的工作规范及具体要求。
2、以文件的形式公布审计通用数据接口的内容及具体说明,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保证其得到贯彻
3、对于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事业单位,要求在其管理制度中必须有审计通用数据接口的实施制度,否则审计人员有权提出审计保留意见,并要求被审单位限期改进
如何做到统一性呢?这就需要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加以精心设计。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审计通用数据接口的设计完全可以借鉴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98—001号已达到的功能,并加以改进与完善。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一切经济信息的完整、正确与可靠,有效地考核、评价各部门的业绩,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一切信息系统可能产生危害的原因,从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处理环境两方面来看,可分为环境性原因和数据处理原因两类。因此,针对危害产生的原因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种。
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最终评定之前,要实施符合性测试。主要查明:l、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制订了必要的制约手续,如是否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应用程序修改文件装订成册;电子数据处理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或异常情况是否编成差错一览表和异常事项报告书。2、如何办理必要的手续。3、由谁实施。
(四)审计人员以工具软件的强有力支持
新会计准则除了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核算下的投资外,其余全部列为《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核算。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还引入了一些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理念,如资产负债观、实体观等,并引入了与国际接轨的会计方法,如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合并的购买法、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些方法的引入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基本接轨的同时,也导致对审计人员 “增负”,审计人员只有系统学习估值技术和方法,才能适应新会计计量的需要。
随着会计技术的升级,审计技术也必须升级,否则很难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做出判断,以前公司主要造假手法是业务造假,包括虚列或隐瞒收入或费用等,而当会计准则赋予其充分的造假空间时,财务舞弊技术也立即升级换代,充分利用其会计选择权。以前审查重点是单据是否真实、实物债权是否存在,面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审查需要改变传统历史成本信息的审查思路,审计人员应由查账师升级到审计分析师,报表编制者需要估值技术,包括风险管理,审计人员也同样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也会做企业分析,这样才能对资产风险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做出正确的结论。目前新审计准则确立了审计风险准则为核心的思路,会计信息以经营风险的确认、计量、披露为核心,审计技术也转向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核心,这给我们习惯于账项审计的审计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计算机审计的手段方面有两种做法:
l、由专业人员或软件公司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如同会计软件分为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一样,计算机审计软件也可分为商品化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软件。审计人员的任务是经过培训会操作这些软件。
2、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借助软件工具来完成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培训的侧重点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软件。由于审计更多的是处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问题,主观性、灵活性比会计核算要大得多,更适宜用这种方式。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事后核算为主要内容的“核算型”会计软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开发与应用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软件,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上的要求。这是我国在新的世纪里从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增强了会计准则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其全面实施,必将有效地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所以,审计工作要消除一切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翔,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的探讨,《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年第1期
2、杨道策,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之我所见,《市场周刊》,2011年3月刊
3、王冬梅,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10年第2期
4、董金艳,浅析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第2期
5、黎大均,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第2期
6、陈静,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甘肃科技纵横》,2011年第2期
7、新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
8、新会计准则八大解读,临沂会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