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女主人公颂莲是一个单纯的漂亮的女大学生,嫁到陈家宅院里之后她认识到那高挂的红灯笼在陈家宅子里的意义。她开始和其他的姨太太们争风吃醋,连颂莲这样一个具有反叛意识的女子也逐渐变为封建制度的囚徒,深刻的说明在封建的大家庭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封建婚姻制度 女性意识 绝望 扭曲的人格 悲剧命运
一、 红灯笼的寓意
红灯笼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也浓墨重彩的描绘着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按照陈家的规矩,每天黄昏来临之时,四房太太们都会等待在门口,等待管家的安排,然后点灯、灭灯,这是影片中非常独特的画面,太太们都得集中到一处听候传达老爷在哪一房过夜的“旨意”,永远轮不到的大太太也必须天天在那里听命,而这个旨意是由“红灯笼”来确定的。但是影片到了最后,颂莲把梅姗房里的灯和自己的灯点亮了,这时红色的灯笼意味着爱与希望,自由与独立,她们不再等待和接受被选择、被随意抛掷的屈辱命运,而是主动让心火恣意地燃烧着。
二、民俗元素
民俗元素的虚构、渗透和展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讲述了在“一夫多妻制”封建制度下,陈府大院里家庭内部妻妾争宠、互相倾轧的人生命运。但据考证,在影片的拍摄地山西地区过去并没有影片中所表现的民俗。可是在电影中,导演的虚构化表现却极大的体现了民俗风情,也深化了艺术韵味。大红灯笼以及“点灯”、“灭灯”、“封灯”的这一套程式,其实不仅是典型的民俗虚象,而是一种浪漫的虚构。(2)
除了使用意象的渲染,影片还通过一个特殊的季节轮回的变化,即夏、秋、冬、夏这样一个顺序,清晰的展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展现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夏秋冬的轮回
(一)影片以“夏”“秋”“冬”“夏”为一个轮回,单单没有“春”这个带来希望、孕育生机的季节。的确,如果从社会的层面讲,这确实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轮回,五太太进门了,新一轮的演出又即将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从人性角度讲,梅姗和颂莲不断的用自己的行动,言说演绎着春的希望和生机,只要始终保持着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春就一直在那里。
这里没有春天。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电影。影片的一开始,是夏天。颂莲踏过层层落叶,杨树那惨白的树干棵棵高耸入云,这个夏天寂静而枯萎。颂莲是个女学生,有着新思想,有着不肯屈服的倔强的性格。然而还是逃不出命运,她被母亲嫁到了陈家,做了四姨太。然而,她没有坐轿,她自己走来,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的命运。陈家——是陈旧的家,那是怎样的一个大院,进门后的影壁漆黑而幽陈,院里死气沉沉,高大的墙分割了狭小的天。大院里灰扑扑的,唯一的鲜亮颜色便是那一盏一盏的红灯笼。左右对称的板板正正的大院子,透着一种威严在里面。那灰色方砖堆砌着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老规矩”。“点灯捶脚”,“谁点灯谁点菜”……那哗啦哗啦的捶脚声,是空旷的大院里唯一的声音,然而鸟鸣山更幽,有了这声音,院子里却更静寂了。这声音也是所有太太们的煎熬,一下一下,都打在人的心里,让人既抗拒,又向往。它代表着在这个大院里的地位,代表着一种可悲的秩序,那屈辱的宠幸,已经被这个大院的统治者驯化成为之甘愿争宠献媚的施舍。
颂莲是反叛者,却渐渐被这里同化了。她初时讨厌这些条条框框里的“老规矩”。然而当她指着雁儿大喊:“府上规矩知不知道”的时候,已然成了这个阴暗的大院里封建势力的代表者。颂莲记仇,颂莲自认为聪明,却不知在这样一个大院里,你在算计别人,别人也一样在算计你。她在这里没有一切权力,没有吃想吃的菜的权利,没有哭的权力,没有生气的权力,没有回忆的权力。那只笛子,是她最后的一点自我意识,然而这最后的一点也被老爷毁掉了。她丢失了一切,终于成了这个阴暗大院里的一只傀儡,盼望着那唯一的寥若晨星的红色光亮,完全同化成了封建制度下的内心矛盾个性扭曲的变了形的人。终于,在重重压抑之下,她只能疯掉来解脱。(1)
而二太太,完全被这个昏暗的大院所同化,完全成为一个“菩萨脸蝎子心”人。她为了争宠不惜一切手段,她可以怂恿雁儿做布娃娃诅咒颂莲,她可以背地里一套当面一套的虚情假意,她可以领着一众人去捉三太太的奸,她可以给三太太的饭菜里下堕胎药,她可以为了早三太太生下孩子而用催产药……这是个可恶的人,也是个可悲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她最终的结局就像是大太太一样,成为
(1)王兰兰.红灯笼下的女性悲剧——评《大红灯笼高高挂》[J].电影文学,2008年.
(2)周佳丽.极致的民俗与彰显的寓言——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看张艺谋的改变策略[J].长城,2009年第六期.
一个看不出年纪的老古董,不得宠,却是一个家法的代言者,是老爷不在家时的老爷。
于是萧煞的秋也过去,冷寂的冬也过去后,第二年夏天,在迎娶颂莲的那个季节,陈家又新迎娶了一位五姨太。就像是命运的轮回般令人叹息。又一轮新的苦难开始了。
整个影片中都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 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那一座大院里拍摄完成的,其用意是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逃脱这个牢笼。三姨太出去了,但也没有拍摄她在院外的场景,但其结局就是被人绑着回来。逃出这个牢笼的女人,有着悲剧的下场。这便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那房顶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在房顶疯掉了——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顶,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终的救赎。“什么好不好,本来就是做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 “人和鬼只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 在这个没有春天来到的院子里,只有那一次又一次挂起的大红灯笼还在无声的控告着。
(二)雪的意象
影片里加入了“雪”这一意象,这也起到了独有的效果。同时运用了象征的艺术的表现手法,用自然界的严寒象征封建大家庭里冷漠的人际关系和颂莲的悲剧命运。
首先,雪作为冬天独有的产物代表了严寒,房子上积聚的厚厚的雪,天空中纷纷扬扬而落的雪与影片整体的凄冷的氛围相契合。其次,雪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最圣洁最纤尘不染的纯洁的化身。但在影片里,雪却成了罪恶丑恶和肮脏的掩饰物——当梅姗被抓被投入死人屋,陈家大院里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这雪,只要一出现,不管发生过什么都会被掩盖的不留痕迹。第三,影片之中只有三个季节的轮换夏,秋,冬,而独没有春天的出现,象征了当时的陈家是没有春天出现的,没有温暖,没有欢乐,有的只是逼人的寒冷,而雪恰恰符合导演这样的设计。
四、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流传着许多腐朽的制度和礼节,这些吃人的封建礼教,让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深受它的毒害和麻痹。尤其是妇女,她们没有任何地位,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任人宰割。自古以来都把女人说成是弱者,正像莎翁说的:“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以至这句名言的流传深深烙在人们心中数百年。成百上千年形成了这种定式,男性就扮演这保护者的角色,而女性则被看做是群体中的弱者,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女性不但不能拥有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地位,还要担负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封建中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将她们紧紧围住。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婚姻的权利,都以买卖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不可不从,丈夫死了只能守寡,担负着一辈子的屈辱。改嫁就是失节,在这个社会中她将永远都不能被他们所容纳,连作牛作马的权利都没有了。而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有权寻找自己所爱之人,丈夫死了,妇女可以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即使改嫁也是正常,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封建礼节中针对妇女的制度有很多很多。妇女不能去学堂上学,不能参加考试。
从古到今,中国的皇帝多的数不清,可女皇只有过一位。从这里看,就能感觉到妇女的地位真是太渺小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冷漠让和祥林嫂有同样命运的妇女遭受迫害,这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的封建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它才是罪魁祸首,揭露它的本质,值得我们深思!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新婚之夜,老爷让颂莲拿着灯笼把自己照清楚,给了句评价,“洋学生果然是有些不一样”。这充分的说明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所谓“妻子如衣服”,对老爷来讲,颂莲不过是他另一件衣服,老爷对她充满了新鲜感。男人对女人有着生杀予夺的绝对处置权,女人们不得不通过获得男人的欢心来赢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颂莲形象的变化
颂莲是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大学生,她性格倔强而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为父亲去世,继母贪财让她被迫嫁到陈家做姨太太,她对陈家女人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和争风吃醋是很蔑视的,她有意和她们保持一定距离,作为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出现。但是逐渐她发现在封建制度下她的反抗是没有一丝作用的,她渐渐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有意争宠。为了争宠她假装怀孕,被陈佐千发现后一怒之下封了灯,使她完全变成被动地遭受打击而成为失败者,那个有着无数独特感受与个性追求的颂莲,迫于命运的压力而无法应付自己的悲剧,这是对没落的传统封建社会的批判,
(二)三太太梅姗为爱而死
三太太也是反叛者。她在陈府多年,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直到她死前,在与毒辣的二太太的较量中,她是占上风的;她可以清晨大声在院子里唱戏(这是从声音上对捶脚声的反抗),她可以半夜从别的太太房里把老爷抢过去,她可以穿着一身大红色翩翩起舞,她可以请两个男人来家里打麻将,她可以和医生在家厮混,她可以把屋子布置成舞台,挂满脸谱。那留声机是她对过去的回忆,那似水流年,那日子里她是角儿,她是许许多多人仰慕崇拜的对象。然而现在,她却成了牢笼里的金丝雀,只能自顾自美丽,只能唱着寂寞的歌,只有一个听众,或是一个听众都没有。然而她还是唱着,唱给自己听,唱给这个空旷的大院听,她在内心里怕极了这个静寂无言的巨大牢笼,她想弄出点声响,有点活人气息。她表面上看起来狠毒又不近人情,但她却真诚。她敢说敢做,然而她还是逃不出那封建礼教的魔掌。就因为她有个情人,梅姗被处死了她是为了追寻心中的所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梅姗是因为反抗而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是勇敢的。
(三)颂莲的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双重身份
在影片中,颂莲毫无疑问是一个受害者。在嫁入陈家之前,她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美丽纯洁的大学生,但是到了影片的结尾,颂莲已经沦落为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疯子。
刚刚进陈府的时候,颂莲还对姨太太们的互相争宠表示蔑视,但到后来,她很快就加入了争风吃醋的行列,这表明她由一个不谙世事的纯洁小姑娘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姨太太,这是颂莲自己的悲剧。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颂莲是造成三太太梅姗和丫头雁儿悲剧的直接凶手,虽然根本原因不在于她。在电影里,三太太梅姗的死是因为颂莲喝醉酒后无意之间说出了她和医生的私情,而丫环雁儿的死和她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她本来只是想惩罚一下雁儿,给二太太卓云一点颜色看,哪知道雁儿的脾气那么倔强,竟然跪在雪地里一个晚上,最后被活活冻死。虽然颂莲本意不是要让雁儿死,但最终结果却使雁儿死了。
雁儿是个渴望爱情的女孩,然而她却生错了人家——她是丫头命,就一辈子是丫头。她并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她的世界里只有老爷这一个男人,她渴望成为老爷的一位姨太太,而老爷却娶了颂莲进门。她的希望破灭了,但她却没有真正绝望,直到颂莲烧了她偷偷在屋里点的红灯笼——那是她对爱情的全部希望。她渴望着,有一天,灯笼能在她的屋里点起来,她不再是个被人使唤来使唤去的丫头,她不再是个不被男人正眼瞧的下人,她也可以绫罗绸缎,她也可以有人来捶脚。那灯笼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她可以在黑夜里点起一盏灯笼,驱走黑暗的阴霾,驱走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驱走这个有着太多太多见不得人的事的大院,驱走这个院里的“鬼气”。她自信老爷喜欢她,而她的结局却是老爷的那一句话:“尽管用好药,不要让别人说,咱家不管下人死活……”。她只是老爷的一点消遣,老爷从没拿她当过回事,更别说考虑纳她为妾——而这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丫头的一辈子的希望。
这里我们可以说,一方面颂莲自己的人生是悲剧的,但另一方面她也造成了别人的悲剧;她一方面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又是施害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颂莲的命运更加曲折、复杂,使得她的形象更富于悲剧性。
五、符号化的男权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始终以背影、模糊的侧面、甚至不在场的方式与观众见面,我们无法看到他的正脸,仅仅能够听到他严厉、冷酷、无情的声音。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台词是“按照陈家的规矩”,这个“陈家规矩”的制定者自然是男性, 显然张艺谋对陈佐千进行了人物符号化的处理,影片中陈佐千只是充当了一种理念的载体。(2)
他正是这吃人的礼教的化身。所以他面孔不清,所以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他代表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人,这样的大院,这样的家法,这样的种种礼教。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小世界,他是君王,他是许多人生命的中心,他可以剥夺这个小世界里一切人的一切权力,让你死,你就得死。反抗无用,只能百顺。这个大院里所有女人都是受害者,然而她们却在这个巨大的牢笼里斗的你死我活。她们自相厮杀着,却没有发现老爷的冷笑——他根本不在乎死几个姨太太。颂莲过的是非人的日子,恰如她自己的独白:“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1)片中陈家太太们遁入佛门、死了、疯了,表面上都是这个高深冷酷的大院中那位主宰一切的封建家长陈佐千所致。实质上扼杀了他们人性和自由的是陈佐千这个人物符号所代表的封建思想中腐朽的夫权、贞操、男尊女卑观等。陈佐千在影片中仅仅是一个载体而已,因此他是否露面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无论是苏童,还是张艺谋,都对女性视角进行内心透视,详细解剖,而且叙事都冷静客观,使人物形象和不同的载体都近乎残忍的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做出理性的剖析。
总而言之,由于张艺谋很好的运用了电影艺术的特长,刻画出了颂莲生活的悲剧环境。同时,对于小说原著进行了有选择的改编:在小说《妻妾成群》中,(3)三太太梅姗的死和颂莲没有关系,但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让颂莲成为三太太梅姗之死的直接凶手,这也就造成了颂莲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别人苦难的施害者的双重身份,使得颂莲的悲剧性超出了原作,从而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1)张丽.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特性[J]. 电影评介,2011年第七期.
(2)林载爵 俞晓群《张艺谋英雄制作全记录》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苏童 我为什么写《妻妾成群》 汪政 何平 苏童研究资料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1王兰兰.红灯笼下的女性悲剧——评《大红灯笼高高挂》[J].电影文学,2008年.
2周佳丽.极致的民俗与彰显的寓言——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看张艺谋的改变策略[J].长城,2009年第六期.
3张丽.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特性[J]. 电影评介,2011年第七期.
4周星 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 年
5陈墨 《张艺谋电影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
6苏童 我为什么写《妻妾成群》 汪政 何平 苏童研究资料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7林载爵 俞晓群《张艺谋英雄制作全记录》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9年
8 朱伟 《张艺谋的色彩》 2004年
9周登富《论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 2004年
10陈欢 袁筱华《红的诠释—论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