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时间:2014-07-17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从宏观层面上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国家应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实现由主要依赖开发岗位来安排人员就业转到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实现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素质的“量”和“质”的并举;就是优化就业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微观层面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就业更加稳定,就业机会更均等,劳动者技能层次更高,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更平等,生活质量更高。

关键词:推动、高质量就业、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政府信息的透明公开,就业现状、就业困难、失业问题才得到了正视,就业工作也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进入90年代,国家更加重视就业工作,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了就业局势的稳定[张勉:《就业质量视角下的城市贫困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一是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毕竟始终在增长,而且保持着7%以上的速度,这意味着会持续不断地制造出新岗位;二是我国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今后会更关注就业增长。从“十二五”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由过去“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重大转变时期。从今以后的数年中,“就业优先”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位的战略,也是国家发展最重要、最优先的战略,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位的目标。。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意义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从宏观层面上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国家应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实现由主要依赖开发岗位来安排人员就业转到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实现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素质的“量”和“质”的并举;就是优化就业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微观层面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就业更加稳定,就业机会更均等,劳动者技能层次更高,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更平等,生活质量更高[彭国胜:《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以青年农民工为例》,人民日报,2012年6月,第8卷 第2期,10-12]。

(二)制约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因素

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赖德胜主持编写的《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首部以就业质量关注点的劳动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就业质量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中2007年仅得33.25分,2008年略有上升,也只有34.81分。目前各地的“民工荒”、“用工荒”正是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优势取得了经济飞速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边际化,其发挥的作用日渐下降。仅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当前就业质量的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秦建国:《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山西交通科技,2011年3月,第8期,30-31;]。

1、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依然明显,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这些因素影响了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功能的发挥。

2、就业环境不够优化,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问题严重。

3、城乡居民工资增长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年下降。利益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扩大,生活质量不高。

4、职业技能教育不够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机制、体制不够健全,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偏差。这些已成为难以推动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因素。

5、劳动保护不够重视,劳动关系不够和谐,就业不够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范围不全面,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全国没有形成支撑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支撑经济结构方式转变的大规模高素质劳动群体[ 郭立彬:《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论述的重要意义

一是党中央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促进就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促进就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就业问题时,在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论述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就业的理论,使之更为完整和全面。同时,它要求不仅要努力实现就业在数量上更加充分,而且要推动实现就业在质量上的提高。这是对促进就业工作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够得到一份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是每一位劳动者的期盼,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论述,反映了亿万劳动者的心声。努力推动实现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实现“两个同步”的基本要求,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陈成文:《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实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2卷 第9期,22-23;]。

三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实现公平就业;要求做到 “劳有所得”;要求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要求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就业质量能够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提高劳动者、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落实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陈海秋:《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劳动”》,商业时代,2012年5月,第12卷 第8期,21-22;

]。

三、 当前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不完善

 工资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从收入分配的宏观层面看,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从1997年的54%,下降为2008年的47.6%。行业之间、部分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同时,我国工资收入分配领域金字塔形格局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提低、扩中、限高的调整任务依然繁重。

(二)就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非工薪劳动者的比重过高

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均占65%以上;工业人数比例次之,约占20%-30%;农业人口比例最低,不超过总就业人数的4%。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比较,我国三次产业中农业就业比重相对过高,而服务业就业比重相对过低。201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34.8%、29.5%和35.7%;而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巴西、乌克兰、土耳其、马来西亚、墨西哥、南非等国的农业就业比重普遍低于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高于我国。  我国农村劳动者多为自营就业,收益相对较低,并且社会保障不足。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3元,仅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9.8元的31.9%(参见表二)。农业就业比重过大意味着有大量劳动者就业质量偏低。 与此同时,我国非农就业中还有大量的临时工、季节工、非工薪劳动者以及劳务派遣人员,同规范企业的工薪劳动者相比,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够稳定,且缺乏社会保障[魏亚男:《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财经界,2011年第7期,19-20;]。

(三)是劳动条件有待改善

在许多企业,不仅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比较普遍,克扣和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没有杜绝。有的企业不顾劳动者的精神健康,缺乏人文关怀;一些企业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工伤事故率和职业病发病率依然较高。农民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大量跨地区流动就业农民工与其子女家人分离。

(四)充分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是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的首要任务。目前,扩大就业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1、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城乡就业压力增加。由于宏观经

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增速趋缓,必然导致岗位需求下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并存,使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压力明显加大。

2、人力资源供求匹配度下降,人才支撑压力增加。一方面用工需求不足,劳动者“求职难”;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供求不匹配,部分企业“招才难”。随着我区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2012年全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了376人,但仍然不能满足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企业存在着不缺本科生,就缺技术工的现象[刘露:《服务业FDI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广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9-20;

]。

3、重点群体由于各种原因,自身难以就业。城乡困难人员、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技能、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又毫无工作经验,青年就业的压力也很大。

(五)劳动者报酬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社会收入差距逐步的扩大,区域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异性较大,特别一些中小企业的一线职工和低收入职工,这些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有的甚至只有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时他们的工资也会增加,没有真正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保障机制。

(六)社会保障有待继续完善

近年来社会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取得长足进步。但非公经济组织,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服务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中还有很多劳动者没有被覆盖到。他们失业后享受不到失业保险的待遇,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工伤保险基金的补偿。

 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

高质量就业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不高,劳动关系不稳定,工资待遇相对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分割有密切关系。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平衡,少量的高端劳动力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市场集中在县(市)级以下城市,而县(市)级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差、规模小、信息技术薄弱。这种现状必然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竞争,进一步形成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就业歧视等一系列影响就业质量的突出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劳动者享受均等的就业机会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岳思佳:《国外劳务派遣的现状就业质量以及政策研究》,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26期;]。

(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能力,实现优质就业

增强就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定向式、定岗式就业导向性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适岗能力。同时,要重点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镇江技师学院迁建丹徒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以高端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技术工种为核心的培训基地。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评价。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区《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办法》,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劳动者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

(三)就业质量应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是广大劳动者提高就业质量、进而改善居民收入、共享发展成果的最主要途径。就业质量的提升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提高,也就是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两个同步”。与此同时,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应特别注重劳动报酬分配在结构上的调整,重点实现 “两个比重”的提升,使广大普通工薪劳动者依靠诚实劳动能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改善就业和生活质量。

(四)实施发展经济带动就业,促进充分就业

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根据我区当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并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良好经济发展态势,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重点产业升级、服务业提速、现代农业绿色”的就业岗位开发计划。注重在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注重在高端装备制造、机械制造、化工、轴承生产等重点产业上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力,驱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提速增长;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绿色农业,挖掘一产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绿色就业机会。

(五)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性

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性是广大劳动者的普遍愿望,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提高就业的稳定性首先是要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的风险。其次是提高就业者在就业岗位上的工作时间。国际上通常用 “工作占有期为1年或1年以下的就业人员所占全部就业人员的百分比”表示。工作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人员所占比例越高,表明这一地区或国家的就业状态越不稳定。最后是将临时工所占比例保持在适当水平。临时工比例越高说明一个地区或国家从业人员的就业越不稳定[彭国胜: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

(六)妥善处理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巨大压力下,就业政策的重点始终将新增就业数量和控制失业率作为首要指标。这对于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在就业总量保持压力的同时,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就业质量亟待提高。创造就业岗位是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和条件,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改善就业结构,有利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也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而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才能够使增加就业数量和改善就业结构更有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数量和改善就业结构。这就要求三者必须兼顾,同时并举,才有利于实现小康社会更加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五、结语

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2011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这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实现包容性就业增长并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勉:《就业质量视角下的城市贫困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郭立彬:《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3、彭国胜:《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以青年农民工为例》,人民日报,2012年6月,第8卷 第2期,10-12;

4、秦建国:《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山西交通科技,2011年3月,第8期,30-31;

5、陈成文:《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实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2卷 第9期,22-23;

6、陈海秋:《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劳动”》,商业时代,2012年5月,第12卷 第8期,21-22;

7、魏亚男:《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财经界,2011年第7期,19-20;

8、刘露:《服务业FDI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广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9-20;

9、岳思佳:《国外劳务派遣的现状就业质量以及政策研究》,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26期;

10、彭国胜: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