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了大批劳动力,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的严峻挑战,私营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期间费用控制不力逐渐成为其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本文分析了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并从流程控制、科学调度、财务制度、人员素质、考评和奖惩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加强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的对策,对私营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乃至整个行业、国家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私营企业,期间费用,费用
一、 期间费用概述
(一) 期间费用的界定
期间费用亦称期间成本,与一定期间相联系,是直接从企业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费用。从企业的损益确定来看,期间费用与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一起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后作为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
对于“期间费用”一词的涵义,会计学界众说纷纭。美国会计学家查尔斯•T•霍恩格伦认为,期间费用是“不可计入存货的成本,它们原来就不曾列入存货成本,要在发生当期作为费用减去。”这是西方会计界普遍认同的定义。《成本管理大辞典》中对期间费用所下的定义为:“从一个会计期间销售收入中扣除的不计入产品成本的本期费用。”阎达五教授等人编著的《会计准则原理与实务》一书中对期间费用所下定义为:“指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 廖洪编著的《会计学原理》和王君彩编著的《会计学》一致认为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直接抵减当期营业收入;刘志翔编著的《会计学》将期间费用定义为,期间费用是指不直接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由刘华、田凤彩、张晓燕主编的《会计学基础》认为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由简R•威廉姆斯(田纳西大学)、苏珊F•哈卡(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马克S•贝特纳(博科内尔大学)编著的《会计学》认为期间费用指同一段时间相联系,而不是和存货的生产相联系的经营费用;陈立群、英瑛主编的《会计学》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企业发生的与时间有关而与产品无直接关系的费用;由美国的卡尔•S•沃伦、詹姆斯•M•里夫和菲利普•E•费斯共同编制的《会计学》一书将期间费用定义为,企业在当前用于获取收入,但与生产过程无关的费用;王秀丽的《财务会计学》认为,期间费用是指不受产品产量货商品销量变动影响、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对象的各种费用;董惠良主编的《财务会计》将期间费用定义为企业当期发生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计入损益的各项费用。
《成本管理大辞典》中对期间费用所下的定义为:“从一个会计期间销售收入中扣除的不计入产品成本的本期费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期间费用的定义为: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计入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财务费用,是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难发现,上述定义都一致认同:期间费用是一种不能计入产品成本的当期费用。
(二) 期间费用的构成
国内外对期间费用的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有的书中将期间费用分为销售费用、总务及管理费用、利息费用和所得税费用等,有的将其分为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我国一般将期间费用分为三类,即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1、营业费用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对私营企业而言,主要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例如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展览费、租赁费(不含融资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但企业内部销售部门属于行政管理部门,所发生的经费开支,如低值易耗品摊销,不应包括在销售费用之内,而应列入管理费用。
2、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就计入当期的损益。其包括的内容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诉讼费、开办费摊销、公司经费、上缴上级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3、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有的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保险企业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财务费用)、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如债券印刷费、国外借款担保费等。但在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应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有关的,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的利息支出,计入购建资产的价值;清算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计入清算损益。
(三) 期间费用的特点
与生产成本相比较,期间费用有以下的特点:首先,与产品生产的关系不同。期间费用的发生是为产品生产提供正常的条件和进行管理的需要,而与产品的生产本身并不直接相关。其次,与会计期间的关系不同。期间费用只与费用发生的当期有关,不影响或不分摊到其他会计期间。第三,与会计报表的关系不同。期间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表,扣除当期损益。当期间费用与将来的某些会计期间的收益确有联系,但却不可能预期未来收益的多少时,经此作为分摊期间费用的依据。因此为简化会计工作,将期间费用立即确认较为合理。
二、 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的意义
私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私营企业平均规模为50万元至60万元,平均利润率为5%,每年收入3万元至4万元。截止到2006年,全国实有私营企业498.1万户,雇员6586.3万人,总产值31855.1亿元,销售总额34959亿元,缴纳税收3495.2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9.3%,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私营企业的期间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无论是对私营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还是对整个行业,乃至于整个国家都有积极意义。
(一) 对私营企业内部的意义
1、使企业当期利润受期间费用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从期间费用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来看,期间费用的大部分不随销售量的变动而变动,基本属于固定费用或半固定费用,将这部分费用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十分必要。特别是在企业销售量下降时,其好处非常明显,可以使利润指标不会因期间费用的失控而受到冲击。
2、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
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借入资金的利息支出在逐年加大,在过去的财务管理中企业对这部分支出一般都不太重视。加强对财务费用的控制,将财务费用的指标落实到部门及人头,就要千方百计降低利息支出,这就必须加速资金周转,以减少借入资金的数额,降低资金成本支出。
3、有利于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
将一定方法计算出的年度目标利润中,已经规定了企业年度期间费用支出的数额。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如果销售量、价格、制造成本不偏离目标,用以控制住期间费用的支出,这是实现企业目标利润的一个重要环节。
4、有利于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价格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企业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产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产品的耗费、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的支出。对期间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使其降到同类型企业平均水平以下,这对提高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利。尤其是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当同类型企业制造成本水平差不多时,期间费用支出的大小将起决定性作用。
5、有利于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对私营企业尤其如此。而目前企业与这一目的无关的支出越来越大。加强期间费用的控制,就能将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避免出现一些与企业目的相违背的支出,使全体职工能围绕以提高企业利润这一目标来共同努力。
6、有利于企业财务工作地位的提高
形成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将期间费用置于财务部门严密的控制之下的内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上至经理下至经营管理部门,执行财务部门提出的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就会直接向财务部门反映,可以起到改事后核算为事前控制、预测的作用。
(二) 对企业所在行业的意义
对企业内部期间费用进行管理对整个行业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无论同行或者不同行业的企业,他们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同行之间),一旦有一个或者多个企业在期间费用的控制上值得其他企业效仿学习时,大部分企业都会重视到期间费用的重要性,也会相应的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将有助于使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态势。
(三)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众所周知,国家市场经济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约束和管理能力,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能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益,反之,一个管理松懈的企业,有时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反正为国家制造负担,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对私营企业而言,财务费还比较容易,因为私营企业几乎没有多少银行贷款。但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却存在太多的问题,如用假合同虚列费用、用假发票虚列费用、用假工资虚列费用等层出不穷,若在这些方面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无疑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国家的税收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息息相关,其中征收较多的就是企业所得税。企业向国家上缴企业所得税,其税基源于利润总额,
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
通过控制使得企业利润总额的增加,则会使得国家税收的增加。可见,对企业有效的期间费用的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税收收入,增加国内GDP和国民收入GNI,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 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私营企业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这种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私营企业期间费用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进行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有以下弊端: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1)差旅费
差旅费是一项非生产性开支,为保证出差人员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企业所支付的补贴、住宿及交通费用。在会计业务的审核中,对差旅费报销要求严格执行定任务、定人数、定时间、定地点制度,坚持“需要合理,节约使用”的原则,规范差旅费报销单的填制,剔除不合规的票据。
私营企业的实际会计处理中,通常存在下述问题:
①时间混乱。私营企业的差旅费报销单在填制出差日期、制单日期和报销日期时,往往没有填写明确的时间,或者干脆没有时间,同一次出差所附的原始凭证有时会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时间,显然在审核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
②地点不明确。一部分差旅费报销单填制出差事由时只填“因公出差”,有些员工钻了制度的空子,借出差之名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而多数私营企业的企业管理者也没有以身作则。
③原始凭证杂乱。差旅费报销单所附原始凭证有外地票据,也有本地票据,有景点门票,也有礼品购物的情况屡见不鲜。
(2)电话费
企业的各部门因工作与业务需要产生的电话费属于正常开支,有时在业绩的一定比例范围内允许超支,或者采用费用自负法,将费用分配到个人,按月结算,多余部分由个人自理,使企业能够精确地预测电话费的开支情况,并能有效的防止浪费。
私营企业对电话费的管理比较随意,如大多私营企业中没有制定关于电话费开支的制度;不论是私营业主还是普通员工,经常利用企业的办公电话长时间拨打私人电话;在给客户打电话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有时一件事情要打几个电话才能完成,对电话费完全没有节约的意识。
(3)办公费
会计业务规范中对于办公用品的采购、入库、发放、盘点等管理,一方面要求减少采购和保管中产生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另一方面,主管办公用品采购和发放的部门,可根据每月或每季的明细账,在主管部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进行盘库清点,随时掌握单位库存情况。
办公费的业务处理,私营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私营企业一般没有明确的机制约束企业的办公用品的采购和管理人员,办公用品的领用比较粗放,没编制领用明细表,用完就领,不设回收,导致办公用品大到电脑配件、A4纸张,小到图钉、铅笔被挪为己用,积少成多,增加了企业的开支。除此之外,管理人员没有通过正规申请、审批,就直接拿着业主的“批条”领取办公费用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办公费的控制形同虚设。
私营企业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私营企业期间费用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汇兑损益
指外币兑换发生的汇兑损益,如果企业有外币的收支,那么如何有效地降低汇兑损失、增加汇兑收益对降低企业财务费用非常重要。通过申请外汇贷款置换高利率的人民币贷款或者利用外汇的结算方式,都是合理降低财务费用的方法。
私营企业的财务部门由于没有丰富的外汇知识,常存在下述问题:如不能准确地把握外汇汇率变动的趋势,在签订合同时,很难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币种进行结算,由此形成了多余的汇兑费用;不能准确计算出生产经营期间的结售、购入外汇或不同外汇兑换而产生的银行买入、卖出价与折合汇率之间的差额,增加了私营企业的汇兑损益。
(2)利息净支出
由于存在资金的时间价值,所以如何运用长、短期借款以及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等票据来让企业以最低的付出争取到更多流动资金的使用,是减少利息净支出的关键问题。
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常出现以下问题:在没有进行合理的计算与安排的情况下,对借款和票据的使用不当使私营企业银行借款数额增长过快,利息负担过重,导致了私营企业利息净支出的数额不尽如人意。所以,我国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居高不下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导致的结果。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1)业务招待费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列支: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0.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0.3%。纳税人与私营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等费用,只要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均可获得全额扣除,不受比例的限制。”因此,企业中的业务招待费都有严格按标准支出,绝不允许超支。
私营企业的业务招待费支出的实际情况却浪费严重:有些掌管企业财务的管理人员由于业务素质较低,以为只要不达到税法规定的限额,就可以将差旅费、会议费等其他费用也作为业务招待费,经常发生超过税法扣除标准的现象,导致一部分费用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加重了企业税负,反而对企业不利。
(2)坏账损失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对于坏账损失部分,要求企业在赊销之前对对方的信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源头上控制坏账损失的发生;对于已经形成的坏账损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化解、分散,控制管理费用的发生。《新会计准则》规定,三年以上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可确认为坏帐,从管理角度看,对企业起到了一个约束作用。
私营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主要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从而发生了一些问题:如私营业主为了简化会计核算,采用直接冲销法,一旦发现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就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导致当期期间费用骤然增多;有的私营企业即使采用了备抵法,也常因为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不足,没有计提适当比例的准备金,或者准备金数额计提错误,在发生坏账时发生了准备金不够冲减的情况。又例如,有些私营企业一方面按期提取坏帐准备金,另一方面对于实际发生的坏帐没有冲减准备金,而是直接核销计入管理费用,这样就会导致重计费用,账面混乱。
4、期间费用的产生具有盲目性
(1)广告费
企业为了扩大产品的宣传力度,通常会借助于媒体的广告,据《销售与市场》杂志的统计调查,各行业平均广告费(含各种宣传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1%,广告费已经成为企业较为主要的销售费用。企业在对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状况分析后,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制定相应的广告费预算,有针对性的分批投入,并严格控制广告费的金额。
但是有些私营企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了解不足,在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和前期策划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导致管理费用增多,更重要的是广告费用不能在税前进行抵扣,不但没有起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反而使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
(2)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
不论是原材料的购入,还是产成品的发出,都少不了交通运输,将企业没有价值增值的业务进行外包,已经成为节约销售费用从而获取更大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物流业较发达的城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会大大节约自身管理和运营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
大多数私营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设备,在生产和经营的同时负担着交通运输的费用,没有利用专门的运营公司承包运输,不仅牵扯了精力,浪费了人力,同时面临支付多余费用的局面。
(二) 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薄弱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私营企业管着的个人素质普遍不高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私营企业主要决策人的业主在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几乎成了私营业主的共同点,如下表3-1所示,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中,60%左右的私营企业主都是在初高中文化程度。不少私营企业主经营能力差,经营管理思想落后,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加之没有接受管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人事政策上常常重忠诚、轻才能,经营管理不规范。在私营企业中,如果连私营业主都不能起到带头作用对期间费用进行管控,那么期间费用的控制乃至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将是一句空谈。
(2)没有建立严格的控制体系
私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制度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在管理规范化方面带有很大的个人风格及经验色彩。据有关调查,在私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制度化程度低,许多重要的管理环节,没有用文字形式制订的规章、制度,如有39.2%的企业(公司、工厂)没有组织章程(或董事会章程),33.7%的企业没有人事、劳动任用和管理章程,43.3%的企业没有工资、福利章程,29.0%的企业没有岗位管理条例,11.7%的企业没有财务管理章程,47.7%的企业没有供销管理章程,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残缺不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其中几项制度,但实际上从未认真执行过。
也就是说我国近50%的私营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控制体系。这直接导致了期间费用的控制中没有明确的责任人,财务监控没有落到实处。
(3)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受规模、资金、管理家族化、会计工作手工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私营企业难以吸收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如下表3-2及表3-3所示,在私营企业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多事企业的亲戚、朋友,这就是使企业难以摆脱家族式管理的阴影。80%以上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的会计素质能力。
(4)决策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财务管理不受重视
私营企业对财务信息的收集不敏感,会计人员真正参与收集分析信息的机会极少,如下表3-4所示,在独资企业中,60%多的管理权都是由企业主本人单独决定。没有将会计信息与生产经营联系到一起,大多数私营企业没有将期间费用的控制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期间费用的控制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并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
企业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营性文化,作为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的竞争及内部控制时所发展出来的一套基本信念,为企业成员提供行事的准则及规范。
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必然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海尔集团,同仁堂药店等名老企业、百年老店的成功无一不是企业文化的有利证明。山东万杰集团董事局主席孙启玉总结出企业的一个生存规律:“一年的企业靠运气,三年的企业靠领导,五年的企业靠制度,百年的企业靠文化。”
而私营企业的寿命普遍较短,常常没有积淀出自身的企业文化就走向衰亡;再者,私营企业在创立之初的经营目标多以短期经济利益为主,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得不规范、不完整,甚至形同虚设,但由于那时的私营企业规模小,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具有的有长远意义,等到企业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再去打造企业文化,常常难以完成规章制度的硬性要求向企业文化的自觉约束的转化。
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使私营企业的控制机制无法和自身的企业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客观上使得期间费用控制的观念不能深入私营业主和员工的内心,期间费用的控制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2、外部原因
(1)缺乏外部会计审查监督
企业外部会计监督中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实施可以保证会计报告有用性、可比性和可靠性,同时又起着监督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是否遵循会计原则和有关的会计规范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社会审计主要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尚未全面涉及到私营企业,还不是私营企业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因此对私营企业的外部会计监督没有办法贯彻落实,从而造成私营企业放任自由,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度不完善,经营活动中财务混乱、费用冗余的现象普遍。
(2)财政部门对私营企业的引导不足
各级财政部门对私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与内控制度的建立,没有严格履行其监督职能,疏于指导和监督。如税务机关以税务征管为宗旨,重视税款的缴纳,忽视其他会计核算;审计机关重点对预算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对私营企业明显重视不足; 财政机关对私营企业的信息了解不全面,在监督范围和监管内容上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与监督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究其原因,一是财政部门缺乏实施有效监督的内在动力。政府公务员不是企业的出资者,其收人与私营企业业绩没有任何联系,当政府对其是否正确履行职责缺乏有力约束时,他们不可能真正代表国家正确行使监督权利,他们并不具备实施有效监督的内在积极性。二是监督成本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身处外部的政府部门不可能对企业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
另外,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私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使得这种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之国有企业更加明显。要获取监督所必需的、充分可靠的财务信息,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政府为此而支付的监督成本高,较之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来讲是很不经济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很难做到及时、全面,而两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财政部门的引导和监督也变得十分困难,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既使私营企业的经营变得漏洞百出,又使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四、 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完善的期间费用控制流程
期间费用的控制从时间顺序上对费用控制工作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
期间费用的事前控制是指费用发生前对影响费用的各种因素进行事前规划、审核和监督。期间费用事前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控制,二是预算控制。做好期间费用的事前控制,就是抓住了源头,为期间费用的降低打下了基础。
(1)制度控制
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费用控制要求,制定有关期间费用控制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有关费用预算、费用审批、费用报销等方面的期间费用责任制度,为日常生产、经营中实施期间费用控制提供依据和手段 。
(2)预算控制
古语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预算控制应依据企业成本费用的计划要求,编制期间费用支出的预算,作为控制日常期间费用开支的依据。
编写期间费用预算时,首先根据上年实际发生的费用情况,结合今年生产经营总目标,同时考虑经济、技术、企业本身的变化因素等,进行预测、分析,逐项确定期间费用各项目指标,最终制定出企业期间费用控制总预算。例如,财务费用预算的制定要根据已有贷款额和适用利率,按种类、期限分别计算将发生的财务费用,预测今年新发生贷款事宜将滋生的财务费用,制定全年财务费用控制总预算。
期间费用的预算应作为各部门费用支出的上限进行控制。私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期间费用项目及其特点,并参考各项期间费用过去年度的资料,学习国有企业较完善的预算体系,借鉴前人已有的预算方法,考虑计划期可能发生的变化,按项目编制。
预算编制出来后,私营企业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无特殊情况不得突破预算指标。年终应根据预算进行考核,对于超出预算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适当惩罚,节约的应给予奖励。
管理费用中的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业务招待费、技术开发费以及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就可以根据以前年度的费用开支,考虑计划期内变化情况,分级编制预算,予以控制。
2、事中控制
期间费用的事中控制就是在期间费用形成过程中的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物资消耗、劳动消耗和各种费用支出进行审核和监督,揭示实际产生的期间费用偏离预算目标或定额标准的差异,遵循“边产生,边控制”的原则,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确保降低期间费用目标的实现。期间费用的事中控制贯穿于私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搞好这一阶段期间费用控制工作的关键,一是严格执行各项期间费用的控制制度和控制标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防止不该发生的费用发生。二是及时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反映期间费用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为今后的控制工作提供资料和经验。期间费用事中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定额控制和审批控制。
(1)定额控制
定额是指一定技术条件或经济环境下,为生产某种产品或零部件或为完成某项业务而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标准。为了控制期间费用的支出,需要私营企业的财务部门确定一个额度,作为费用开支的标准。凡是在定额以内的期间费用可予以报销,有节约的部门和个人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超过定额的部分则不予报销。这个数量标准应该由私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业务的性质、技术条件、经济环境和岗位的职务差别等因素,合理地确定,不同性质的业务、不同的技术条件、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岗位和职务的人员等,在定额标准上应有所差别。既要遵循“从紧”的原则,又不能过低,以免期间费用投入不足给生产和销售带来负面的作用。
以管理费用中的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为例,到中小城市出差的费用定额应该少于到大城市出差的费用定额,企业的招待大客户所需的费用定额应略高于一般客户及小客户所需的费用定额,企业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所能支配的费用定额较普通员工所能支配的费用定额应适当递增,同时,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期间费用的定额也应有所区别。而每一项费用定额的制定,不但要依据以前年度的费用支出,而且要考虑当期经济环境和术条件等因素,例如物价的涨幅,火车提速导致的票价上涨等。
(2)审批控制
没有审批的预算难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没有预算的审批也就没有了控制的上限。因此,私营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期间费用审批控制制度。
首先,期间费用审批制度应当明确审批人员。按照控制体系的划分,应由私营业主对各部门的费用支出进行审批,各部门的负责人对部门员工的费用支出进行审批。通过分层审批,可以有效监督期间费用预算的执行,各部门根据各项费用的具体情况将费用控制责任层层落实,让个人对相关费用的控制和管理也负有责任,从而加强对期间费用的控制,减少期间费用超额度、超标准、造假贪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其次,期间费用审批制度应当明确各级审批人员的权限。如5000元以内的费用只要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即可开支,5000元至10000元以内的费用需报财务部门领导批准,10000元以上的需报私营业主批准等。
再次,期间费用审批制度应当明确各级审批人员的责任。按照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私营企业内部各部门在期间费用上的权责关系,调动各部门管理好相关费用的积极性,做好审批工作。一般来讲,管理费用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管理,销售费用由销售部门管理,财务费用由财务部门管理。
审批控制操作时,一般由期间费用费用发生部门业务人员提出申请,经有关领导审批后在额度内开支,费用开支后,由有关人员将有关单据填报报销单,按期间费用费用审批控制制度规定经有关审批人员审批后方可报销。通过分层审批,可以有效监督期间费用预算。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在期间费用形成之后,对期间费用控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考核。它是期间费用控制的最后一个阶段,目的是要总结事中控制的经验,吸取教训,奖励节约,惩罚浪费,促使今后期间费用控制水平的提高和期间费用的进一步降低。期间费用事后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实际期间费用与目标期间费用之间的偏差,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归属;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当前的期间费用控制工作,并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防范;三是根据私营企业中最终责任者对降低期间费用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实施奖惩,以提高私营业主、部门负责人和下属员工进一步加强期间费用控制的重视程度。
作为期间费用控制的最后环节,财务部门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财务部门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企业制定的费用预算,费用定额和费用审批制度,对每一笔期间费用支出认真进行审批,凡是符合规定的予以报销,违反规定的不予以报销,及时发现和反馈期间费用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建议以完善制度,控制期间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针对企业负担的运输费、包装费和装卸费可以委托专业的物流中心配送,拓宽专业化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通畅流通渠道,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用企业优秀的产品性能、质量、信誉来赢得消费者,而不是靠大量的广告宣传,这样做能有效的控制销售费用的发生额。
财务费用中,对于坏账损失部分要加强答理,赊销之前要对对方的信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源头上控制坏账损失的发生;对于已经形成的坏账损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化解、分散,控制管理费用的发生。在准备金的提取方面,应加强应收票据、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按它们与应收帐款四个项目的期末余额提取坏帐准备金,以减少企业坏账风险的突发性。
财务部门应适当调整贷款结构,降低贷款利率,从而降低筹资费用,合理安排资金,利用往来账款以及商业票据的买卖减少资金占用,减少财务费用 。
(二) 科学调度资金盘活存量资产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灵魂。私营企业应从全面加强资金管理入手,挖掘内部潜力,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首先,要使资金来源充足,资金运用得到有效配置。其次,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更有必要的是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的有效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经营效果。最后,要充分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2、加快货款回收的速度
回收的货款迟延,厂家要背负那部分的成本负担。如100万元的货款回收如果迟延了90天的话,100万元的资金在90天内都是死的。如果有效利用的话,每月可获得2%的营业利润。因此加快货款的回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私营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负债过多,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
(三) 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私营企业主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企业财权的支配上随意性很大。因此私营企业可以自己制订一些财务规定。分清什么是正常开支,什么是不正常开支。不属于经营费用开销的,下次支出时扣除。有专门的财务人员时,每项开支要会计按规定报销。并规定财务人员严格控制开支,尤其要减少超支,如有违反,要追究责任。如可根据期间费用控制方法中的归口分级管理法就行管理控制,其归口分级管理是加强期间费用管理的一项基本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归口管理。即按照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在期间费用上的权责关系,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管理好相互费用的积极性。一般来讲,管理费用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管理,销售费用由销售部门管理,财务费用友财务部门管理,进货费用又进货部门管理。二是分级管理。各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项费用的具体情况将费用控制责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让归口管理部门所属单位和个人都对相关费用的控制和管理负有责任,从而加强对期间费用的控制。
2、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很多私营企业疏于日常记录,很难提供一份完整的财务资料,这势必会给自我评估、融资、计划、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
由财务部门对期间费用的统一管理,财务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应对期间费用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期间费用开支都由财务部门统一办理借款报销手续。财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企业制定的费用预算、费用定额和费用审批制度,对每一笔期间费用支出认真进行审批,凡是符合规定的予以报销,违反规定的不予以报销,及时发现和反馈期间费用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建议以完善制度,控制期间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每季度末,部门或领导根据期间费用实际发生情况,对期间费用项目压缩计划指标。公司与各单位签订生产(经济技术)承包责任书,并采取奖惩办法,调动节支创收积极性。为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可不定期的对各单位的指标完成情况、可控费用有无控制措施、经费台账的建立及登记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适当调整科目设置
我国私营企业目前存在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对会计核算机构的重视不够等问题,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可通过定期举办高级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同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私营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抛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这其中就包括建立完善的财务机构,完善的财务机构将会改变目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现象。管理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企业全员素质的提高。
在会计科目上也应做适当的调整,如在“财务费用”科目中取消利息收入与汇兑收益的核算内容,另外新设一个损益类科目,如“财务收入”等进行核算,并对应地在利润表中新设项目予以反映,从而实现“收支”信息的独立反映,克服现行“财务费用”科目设置与报表反映存在的弊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 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完善奖惩机制
由于责任部门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缺乏定量考核依据,在考核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期间费用指标的节约和超支进行评定,并以此替代对责任部门管理效果和效率的考核,缺乏科学性。应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期间费用考评体系,吸取广大员工的意见,让大家共同参与制定考评体系,有利于大家的共同遵守。
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期间费用管理和控制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依据各责任部门对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实行月度预考核、季度兑现、年度清算的办法,并做到清算结果奖惩坚决到位。将执行情况与经营者、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从而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通过奖优罚劣的薪酬机制促使期间费用管理的实现 。
五、 总结
私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其期间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并采用积极的措施进行期间费用管理和控制,无论是对私营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还是对整个行业,乃至于整个国家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少卿:《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弊端及对策》,《商业研究》,2003年12月第272期;
〔2〕冯晓飞:《小议企业期间费用的预算与控制》,《现代商业》,2010年第33期;
〔3〕袁立强:《浅议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控制》,《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年第21期;
〔4〕财政部企业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5〕于胜道,吴嵩鹏:《试论期间成本》,《会计研究》,1995年第7期;
〔6〕汪黎嘉:《浅谈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民营科技》,2008年第2期;
〔7〕雷钢:《期间费用的会计控制》,《中州审计》,2003年第3期;
〔8〕于胜道,吴嵩鹏:《试论期间成本》,《会计研究》,1995年第7期;
〔9〕周旋:《略论期间费用的控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8月第17卷;
〔10〕张连奎:《论私营企业的会计控制》,《北方经济》,2007年第10期;
〔11〕陈爱早:《关于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的思考》,《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