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四时季节与中医养生关系的研究

时间:2014-06-05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治病防病的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理想生活,但对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文章首先从中医基础理论着手,论述四时阴阳五行变化与六淫邪气致病的关系,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医名家的四时养生观点的总结,对促进全民健康,科学防治,减少疾病的发生,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的作用,强调在中医药养生过程中,应顺应四时,按照四时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个规律来养生,只有很好地顺应自然环境,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加上自己的几点看法加以阐述,以兹借鉴。

关键词: 中医养生  四时季节  关系

四时养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数千年来的经验总结,可谓资料丰富,效用确切,简便易行。而在养生过程中最注重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曰:“故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疾病已不是主要方法,通过对四时变化认识,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顺应四时,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四时养生的概述: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谓“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就是告诉人们要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环境,使机体与大自然相协调,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 灵枢》所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养生必须顺应自然;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故而顺应四时变化,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春季要注重防病复发,由于冬寒已过,万物复苏,阳气升发。故人体应适应春天的四时特性,应做到春捂秋凉,和日春游,多食春季时令调食,特别要注意与中医肝脏有关的疾病复发。夏季要注重不贪凉,夏季炎热,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故应做到不贪凉、静心、防暑、饮食清淡,特别注意防止与心脏有关的疾病发生。秋季要注重起居有常,秋季气候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萧条。故应做到安神宁志,谨慎起居,适时药补,多食含水分多的食物,特别注意防止秋燥,发生与肺脏有关的疾病。冬季要注重避寒就温,冬季寒冷,阴盛阳衰,草木凋零。故冬季养生要顺应阳气潜藏,做到避寒就温,适时进补,加强锻炼身体,特别注意防止冻伤的疾病和感冒的发生。

四时养生必须顺应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人体在养生时应注意:春天要养“生”。所谓“生”是在春天应借助大自然的生机,去激发人体的生机,鼓动生命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体脏腑功能,激发新的生命活力。夏天要养“长”。所谓“长”是利用夏天天地长势去促进人体的生长功能,重点要做好养心,通过养心的气血运行功能来加强人体的生理功能。秋天养“收”。所谓“收”是顺应秋天大自然的收势,使人体的脏腑功能尽快进入收养状态,使人体从兴奋、宣发的状态逐渐进入內收,平静的状态。冬天养“藏” 。所谓“藏”是顺应冬天天时的藏伏趋势,调整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进入休整状态。

四时养生应回避自然界的有害之气;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还有所谓“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当六气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对人体不利的有害之气,称谓“六淫”。故避风如避箭,盛暑不可露卧,卑湿之地不可居,凉不至冻,温不至燥等等。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自然界相适应,而不是与自然界相违背。

二、四时与中医阴阳五行、六淫邪气致病的关系

1. 与阴阳的关系

四时的变化是基于阴阳的变化,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概括。即对立又统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的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如此循环,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消长平衡”。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替,实际上反映的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两者处于相对动态平衡。

阴与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灵枢•论疾诊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故从四季气候的变迁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就是向寒凉转化的起点;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就是逐渐向温热转化的起点。

2. 与五行的关系

四时对应五方,因此,提出四时养生需对应各个脏腑的性质加以调摄,东对应春,应于肝木;南对应夏,应于心火;西对应秋,应于肺金;北对应水,应于肾;而中央脾土对应四时。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对应于四时养生极其重要。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促进万物成长,五行相克维持万物协调。《子平真论》记载:“四时之运,相生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之序,循环运,而时行不匮,四时养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母脏的强盛才能保证子脏的健康生长。如:春季升发有度,夏才能蕃秀;夏季顺应阳气适度外泄,才能保证秋有所收敛;秋季安宁收敛,冬才有所藏;待冬时关闭开泄气机以藏精,春才能有足够肾精以生发。

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根据五脏强弱不同,历代医家提出:“春补肝,夏补心,秋补肺,冬补肾的观点。”如:素体肝气盛,春应于肝则肝气更盛,盛则克其所胜之脏脾,为防止脾脏受损,需春时补脾而泻肝;但肝脏本虚,其所胜的脏气因无法被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脏气也因无所养而受病。

3. 与六淫邪气致病的关系

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六淫、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之为“六气”。六气正常变化产生一年温、热、凉、寒的变化,当气候异常,人体正气不足,六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因春多风邪,夏多暑湿,秋多燥邪,冬多寒邪;故: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

三、四时季节与养生

1. 春季养生

春季是指从立春至谷雨为止,历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指的是阳春三月是生发的季节,也是一年的开始,万物开始复苏,草木生发萌芽。这时人们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依据中医五行属性的归类分属,春季属于五行中的“木”,而人体的肝脏也属木。由于木的特性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而人体的肝脏也具有同样的特性,故此时季节人体的肝、胆经脉经气最为旺盛和活跃。所以,春季应特别注意养肝,让身体保持身心舒畅,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这是调养生息的最佳方法。尤其是体弱多病,老人和小孩要防止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1.1 饮食调摄  初春阳气渐生,正值冬春过渡之际,气候仍然寒冷,而肝气主此季节。因此,尽量少食酸味的食品,增加辛甘味的食品,在饮食方面,应少食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较清淡温和且有助于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如果,人体偏气虚的可多食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红薯、花生、大枣、牛肉、鸡肉、蜂蜜等)。偏于阴虚的可食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银耳、胡萝卜、鸭肉、甲鱼等)。适当多食一些新鲜时令蔬菜(油菜、芹菜、菠菜、香椿头、韭菜、豆芽等)。同时春饮花茶,可散冬日寒邪,促使阳气生发,应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如茉莉花茶能宽胸理气。菊花茶能疏风、平肝明目。金银花茶能利尿养肝、清热解毒。桂花茶能芳香避秽、祛痰。枸杞子能补益肝肾、清肝明目。决明子能平肝潜阳、明目、降压等。

1.2 起居调摄  春季应早睡早起,适应阳气升发,穿戴宽松,使人体保持舒缓,心情放松。春季的气候虽已回暖,但因阳气初生,气候咋寒咋冷,需注意保暖,防止风邪入侵。因此,适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冷过热以使初阳受损或真气外泄。同时要做好人体背部及下身的保暖。春季应早起,早餐前适当喝凉水或温开水,可以起到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还可以起到清洗肠胃的功能。用凉水洗脸,能锻炼人体的耐寒能力,不断能预防感冒,还可以辅助治疗或缓解慢性鼻炎引起的各种症状。多梳头,有利于疏通气机,消除疲劳和头昏现象。睡前用温水泡脚,有利于疏泄冬日的郁滞之气,可达到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等功效。

1.3  运动调摄  加强户外锻炼,春天空气清新,有利于吐故纳新,保养脏腑,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减少流感等疾病的发生。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与体质状况适当选择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钓鱼、打太极拳、放风筝等。

1.4  中医调摄  春季养生应注重“养阳气、重养肝、防风温、勤锻炼”。“养阳气”是注重保养体内的阳气。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捂”,即俗话“春捂秋冻”。饮食多辛甘温的食物,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如:韭菜等。“重养肝”:肝主春,肝与四季的春相对应。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容易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炎等疾病的发生。故春季不要太劳累,保持身心愉悦、疏畅,避免精神刺激加重病情。“防风温”:春天气候是由寒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如平时素体虚弱,就容易受风热外邪的入侵,以至发生疾病(流感等)。“勤锻炼”:春天空气清新,有利于吐故纳新,故应加强户外锻炼。同时注意居室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清新,适当放置一些含挥发油(如薄荷油)的物品,以净化空气。外出注意避免到人多、混杂的公共场合活动。

1.5  各年龄段的养生概要  小儿春季防温病;中青年春季防痰火;老年人春季防春困。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如冬春之时过于保暖,以致暗耗真气,春季容易发生外感热病。故在起居方面及时增减衣物,保持“背、肚、足要暖,头、心、胸要凉”。饮食方面注意寒热调摄,多饮水,食物宜细软,以汤、粥、菜泥、碎肉易消化食品。春季小儿好发麻疹,流行性痄腮炎,流行性脑炎,平素易感属实证体质的,可以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等清热解毒;属虚证体质的,可以用薏苡仁、葛根,板蓝根等运脾清热;决不可用苦寒药投之。中青年因生活不规律,过于劳累以及工作压力过大,加之春季适逢外界之气的相互影响,容易引起痰火上炎;故饮食多食清肝、降火、祛痰的食物。同时,应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心情平和,否则容易肝阳上亢引起中风。老年人因春季春阳生发,皮肤疏松,毛孔扩张,导致皮肤末鞘血管供血量增加,引起身体困乏,习称“春困”。

2. 夏季养生

夏季是指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期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此时季节气候炎热,人体阳气生长旺盛,腠理开泄疏通,气血趋于体表,便于使郁滞于体内之浊气排出。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长日,情志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天气候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精神向外,对外界有浓厚的兴趣。

2.1  饮食调摄  夏季一般人的食欲有所减低,俗称“苦夏”老年人优胜。因此,夏季应尽量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或煎炸的食品,其中,多食含蛋白质充足的食物(如鸡蛋、鱼、奶品及豆制品等)。同时适当多食一些时令新鲜蔬菜瓜果(如苦瓜、冬瓜、丝瓜、西瓜、苹果等)来补充因过度消耗而致维生素缺乏,食时要注意卫生。夏天气温高,身体一直处于暑热之中,容易中暑。应多食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食物(如绿豆)。这时因气温高,易出汗,身体容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容易影响血液循环,因此,注意少量多次饮水。口渴不要多食冰淇淋等之类冷饮,这样会刺激胃肠道粘膜,影响血液循环,使胃肠蠕动减弱,甚至痉挛或影响食欲。

2.2  起居调摄  夏季应晚卧早起,中午增加一定的午睡(时间不易过长),以顺应人体阴气不足,阳气充盛的生理特点。夏天乘凉时不易在屋檐下、过廊中等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易选择干净的屋室、水边的亭子、树荫下、洁净空旷处乘凉。休息时不易长时间用电风扇或空调风口吹,因夏天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入侵。如《摄生消息论》说:“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里,其患最深。”

2.3  日常调摄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夏季天气炎热,暑热外蒸,贪凉饮冷太过或饮食不洁,容易引起急性肠胃炎等疾病。注意起居,防止着凉。减少室外活动,防止中暑。老年人不宜久洗或久泡冷水澡,防止寒湿入侵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2.4  药物调摄  夏季气候炎热,用药宜选用寒凉,药性偏于清凉,养胃、健脾、渗湿的中药(如:菊花、金银花、芦根、太子参、西洋参、绿豆、生药、麦冬、簿荷等)。老年人需防范伤及阳气而致病,尤其要保护好心阳。宜适当选用益气温阳的药物(如:大枣、灵芝、鲫鱼等),防止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发生。

2.5  各年龄段的养生概要  小儿夏季防脾虚暑热;中青年防暑症;老年人防伤阳气。小儿因夏季炎热多湿,易伤脾胃,故容易引起腹泻、食欲不振、食积等症。因此,多食健脾利湿,消食健胃的食物和药物(如薏苡仁、白扁豆、淮山药、茯苓、白术、砂仁、莲子、山楂及中成药保和丸、参岺白术散等)。中青年因经常在烈日下劳动,长时间行走或长时间处于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引起中暑。故应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在烈日下行走、劳作,出门戴帽,适当补充水分(最好淡盐水),多食豆类食品以清火解暑。同时,避免过热贪凉,引起阴暑症。老年人多虚弱,尤其是阳气虚居多。如注意不当,容易引起受凉或多食冷饮,损伤脾阳,故多食益气温阳,温中补虚的食物和药物。

3. 秋季养生

秋季是从立秋开始至霜降为止,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即秋季为“容平”的季节,万物成熟,平定收敛之季,天高气急,地气清肃,气温逐渐转凉,自然界万物都处在收敛的状态,气候处于“阴消阳长”的过渡阶段。此时,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应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引导等方面进行调摄时注意一个“和”字。

3.1  饮食调摄  在饮食时宜“食不过饱”。强食、饱食会使人虚弱的脾胃受损,影响肺的肃降功能。秋天以燥气为主,同时秋应于肺,肺喜润而恶燥,易被燥邪所伤,导致阴津亏耗,使全身脏器组织相对处于失润状态,功能低下。饮食宜“清润、补益、滋阴”为主,多食对人体具有调节阴阳,滋补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志等方面的食物。老年人饮食应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原则。少食辛辣,燥热之品和动物肝脏。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梨、番茄、蜂蜜、银耳、核桃、芝麻及新鲜蔬菜)及粗粮(如红薯、玉米等),同时要多饮温开水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3.2  精神调摄  秋气应于肺,肺在志为忧。秋天肃瑟的气候特点易使人感到忧伤,产生抑郁情绪。故应保持平衡的心态,不度量,不攀比,不怨天尤人,乐观开朗,淡泊宁静,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多事之秋。

3.3  运动调摄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人们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依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因人而宜来选择适当的运动。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五禽戏、健身操等。中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孙思邈的四季养生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做到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喜爱耐寒锻炼的人,可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3.4  日常调摄  一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二是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保持清洁卫生,清除蚊蝇,对儿童按时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三是防止伤风感冒;注意保暖,对老慢支、哮喘病人可起到防复发。四是保持平和心态;可有效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五是忌乱补;一忌无病进补,二忌慕名进补,三忌虚实不分,四忌以药代食。

3.5  各年龄段的养生概要  秋季小儿防阴虚;中青年防秋燥;老年人防肺疾。因秋季气候干燥,燥易伤阴,故小儿秋季容易发生由肺阴虚引起的咳嗽。所以平时应定时开窗通风,适当保持湿度,及时增减衣被,不可过于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以清淡为主,滋阴潜阳,益胃生津的食物。同时,要预防小儿急性肾炎,关键在于预防,可用金银花、射干、白茅根、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物。中青年因工作等原因,常食辛辣油炸及热性伤阴的食物加之秋天的温燥之邪,常引起口舌干燥,咽痛,干燥无痰,痰中带血等症。故常食益胃生津,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等药物。对素有便秘的患者,因秋燥盛行而加重,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习性,多食红薯,香蕉,芝麻等润肠通便的食物,用草决明泡茶饮可预防便秘。老年人秋季常发肺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症;因此不宜多食肥甘厚味之品。多于萝卜、丝瓜、薏苡仁健脾利湿的食物;药物以贝母、瓜蒌、竹茹、半夏、生姜等清热化痰,温化寒痰为主,佐以杏仁、白果等敛肺平喘之品。  

4. 冬季养生

冬季是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严寒凝野,阴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埑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作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这时,需顺应冬季阳气潜藏之势,使人体肾内精气得以充盈,应早睡晚起待日光照耀大地时再起床,不要轻易撩动阳气,妄心操劳,要使神志藏于内,安静自若。因此,冬季养生着眼于一个“藏”字。如《内经》一书中写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坻,无  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4.1  饮食调摄  冬季气候寒冷,多食温中健脾的食物(如糯米、粳米等)可使人体气机通畅,周身温暖以御寒冷。因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故多食温补肾阳(如羊肉、栗子等)以补充肾阳。由于冬季养生重于养“藏”,故冬季是进补最好的季节。进补的方法有两类: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不论两者功效如何,均需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分别对待,方能取效。

4.2  起居调摄  冬季起居应遵循“无扰乎阳”。早睡晚起,必待日光以此适应冬季的阴气生长,阳气潜伏 。至于衣着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即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皮肤汗孔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冬季要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如《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4.3  精神调摄  冬季在精神调摄方面以顺应阳气潜藏为基本原则。《素问•痹论》记载:“静则神藏,燥则消之”。避免情志过于激动,以免烦扰自身潜藏阳气而导致心神损伤。养生时应遵循精神安静,控制情志活动,养精蓄锐,有利于来年春天阳气萌发。

4.4  日常调摄  一是加强锻炼;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身体运动锻炼,但要避免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之天中锻炼。二是保暖;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加衣保暖。在预防寒冷侵袭同时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裹,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三是健脚;冬季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热水洗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四是防病;冬季寒冷,容易诱发心肌梗塞,中风的发生,使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症状加剧,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五是多饮水;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头脑及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故适当多喝温开水,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六是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比室外差,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健脑提神。七是重视阴虚体质的保养;冬季是养阴的绝好时机,对阴虚所致的各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通过冬季的补养进行治疗。在饮食上慎用辛辣,予以凉补之品(如鸭肉)。在中药调理方面以滋阴生津为主。(如鳖甲、龟甲、地黄、白薇、牡丹皮、太子参、麦冬、天冬、知母、天花粉、当归、白茅根等)

4.5  各年龄段的养生概要  冬季小儿防伤阳伤精;中青年防外寒内热;老年人防旧病复发。小儿冬季应注意衣被不可过厚、过多,否则可导致出汗过多伤津而伤及肾精,饮食注意清淡营养之品,少食过甘、过酸、过辣的食物,切忌食冷饮,否则会损伤人体阳气。因肾阳不足引起的身材矮小、发育迟缓等症,予以温补阳气,填精益髓的食物。中青年因经常在室外劳作,身体受寒,加之湿邪侵入,常表现为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等症。故注意保暖,食温补阳气食物;药物方面可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品。也可用热水泡足或用生姜、桂枝、川穹等煎汤外洗,以促进血液循环。老年人冬季多霜冻,天气对人体不利,尤其是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或加重(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故要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

四、结论:

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是四时养生,历代名家皆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四时养生的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以达到“阴平阳秘”,即所谓的动态平衡。对于人体来讲,应通过对自然界的适应和对自身状态的调整,达到机体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因此,历代名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以此来顺应自然,调和阴阳。要想达到健康长寿就必须通过饮食起居、精神、运动、日常调摄及中医中药的调理等方面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春季应于肝,养生重点在于养肝。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起到调畅气机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通畅,才能达到气血运行正常,以达到长养阳气的目的。

夏季应于心,养生重点在于养心。心为火脏,以阳为用,主血脉,心阳可通畅和运行气血,兴奋精神,使生机不息,因此,心阳充足,人体气血运行正常,全身各脏腑组织才能得到充分濡养。

秋季应于肺,养生重点在于养肺。肺为娇脏,主宣发而肃降,起到调节人体气机,达到气机正常升降协调。顺应肺的特性,清肃肺气,使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渐衰,阴气渐旺,以静为主的趋势。

冬季应于肾,养生重点在于养肾。肾以闭藏为职,以达到守卫人体肾阳,涵敛于肾阴之中,潜藏而不外露,促进人体发挥各项生理功能的作用。适应肾脏特性封藏和长养肾精,以促进肾阴肾阳及一身阴阳的功能。

五、参考文献:

1、王与贤: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2、张立侠  王霞:《内经》,“法时而治”思想刍论[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程时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杨岸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意义[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朱钧:学习《内经》对于养生学的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6、程时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杜守信:浅谈中医养生观[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8、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4年5月;

9、张佩江 :河南中医, 2009年1月第29卷1期;

10、张 翥 :浅谈冬天补一补,中国健康报,2013年1月14日;

11、中国道教逸山: 冬季养生,北京2007;

12、于睿等:《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J];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