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时间:2014-06-05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然而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2013年增至近70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更高质量的就业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并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方面是要做到就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大学生们能“各尽其才”,创造和提供大量更加稳定的就业岗位。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存在问题;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搞就业质量就业论述的重要意义

(一)党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党中央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促进就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促进就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就业问题时,在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论述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就业的理论,使之更为完整和全面。同时,它要求不仅要努力实现就业在数量上更加充分,而且要推动实现就业在质量上的提高。这是对促进就业工作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够得到一份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是每一位劳动者的期盼,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论述,反映了亿万劳动者的心声。努力推动实现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实现“两个同步”的基本要求,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实现公平就业;要求做到“劳有所得”;要求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要求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就业质量能够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提高劳动者、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落实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指导思想有偏差

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随着每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主要力量集中在增加自己的各科专业设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部分专业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毕业生趋于饱和,就业率低。如2006年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布的对清华、首都师范大学等全国16所高校3475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热门学科就业率垫底。在被调查学生专业所涉及的11个学科领域中,冷门专业农学已签约和有意向签约率达到了78.38%排在第一,而热门专业法学、教育学和医学就业率排在后三位,签约率均只有30%多。同时为了迎接上级评估,各高校只注重硬件设施,忽略了各专业教学软件等方面的建设,导致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脱离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而且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及过硬的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还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为主要目标,没有完全和市场接轨。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严重不相符。

(三)社会对人才的高消费

人才资源是十分珍贵而稀缺的社会资源,人才浪费是最大的社会浪费。然而,今年来我国的人才使用走入了一个畸形消费误区,为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人才高消费,大材小用。近年来,人才高消费趋向越来越严重,在许多地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出现大材小用的现象。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

(四)就业环境不完善

法制环境不完善。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与义务,但再无具体的维护这种权利的法律规定。《劳动法》并不是一部促进就业方面的法而只是在产生劳动关系后维护劳动者的法律,对求职阶段的劳动者和招聘阶段的用人单位很少涉及。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相应的机构没有法律上的责任压力,也难以采取救济手段。如有些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以试用期为名,搞虚假招聘,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半年甚至一年的试用期结束后便马上辞退。二是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用人单位逐渐抬高录用高校毕业生的门槛,自行制定录用标准和条件,甚至有些单位主要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总想用最少的钱获得最丰厚的回报.如招聘中的附加条件:英语六级证、计算机证、实习经历等,试图把其对员工应该实施的教育培训责任推给高校或毕业生本人。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加之,起薪低,升幅小,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望而却步。

(五)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冲击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面临破产危险,金融危机殃及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招聘需求下降。金融风暴袭来,众多企业面临寒冬,企业不得不缩减战线,不仅大量招人的场面近期已不存在,反而出现轰轰烈烈的求职场面。如2008年12月5日,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冬季人才交流大会暨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当日1.7万余名大学生拥进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抢饭碗,大门被挤破.二是招聘门槛更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仅仅从人才储备的角度引进少量人才,但门槛更高,待遇更低。三是企业裁员现象时有发生。裁人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寒冬”的主要对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员工、女员工都易被裁,这类人重新求职,有一定优势,给应届毕业生求职带来很大的冲击。

(六)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从毕业生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来看,高校教育正由所谓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要呈现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虽然目前部分大学生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降低,但大部分毕业生及家长的观念仍未改变,认为读完大学就可以生活在中产阶级,因此大多数毕业生仍将首要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降低只是对就业现状的一种逃避,并没有安心踏实的工作,内心仍渴望金融危机过后跳槽进入首要目标的行业。而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看作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目标,一但服务期结束或有更好工作岗位就立即跳槽,这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供求严重失衡。

(七)政府调控不到位,针对高校毕业生优惠就业政策少

政府和学校的宣传不到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国家新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了解很少,有些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只有少数高校毕业生享受到了优惠政策,而多数高校毕业生由于不了解或不知道相关优惠政策而没有去申请,结果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有些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从而使高校毕业生遇到种种困难。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反映曾去申请政策优惠,但却没有享受到。

三、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反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是广大劳动者提高就业质量、进而改善居民收入、共享发展成果的最主要途径。就业质量的提升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提高,也就是要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同步”。与此同时,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应特别注重劳动报酬分配在结构上的调整,重点实现“两个比重”的提升,使广大普通工薪劳动者依靠诚实劳动能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改善就业和生活质量。

(二)妥善处理增加毕业生就业数量、改善就业结构

长期以来,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巨大压力下,就业数量和控制失业率作为首要指标。这对于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在就业总量保持压力的同时,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就业质量亟待提高。这就要求不仅要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还要致力于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三者必须兼顾,同时并举。创造就业岗位是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的基层和条件,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改善就业结构,有利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也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而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才能使增加就业数量和改善就业结构更有意义。兼顾创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有利于实现小康社会更加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三)高校应该加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思想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必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而且,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

(四)强化保障,全员参与开拓市场

应当将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发展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位置,每年应该有一部分经费用作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为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内蒙古科技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位校领导每年带队出访用人单位至少两次,仅2011年就走访了全国16个省份130多家单位。学校规定凡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教授出差,都要抽出时间探望当地校友,通过校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就业工作部门勇挑重担,与用人单位广泛建立联系。学校每年聘请校外专家对各学院就业工作包括市场开拓等内容进行考核评比,充分调动了全校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现在学校与全国2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为2012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6000多个,供需比达到3:1,促进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五)突出重点,积极拓展就业领域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努力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及时发布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岗位对接活动,使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

(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要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各高校要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力度,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和良好的招聘服务。要大力收集岗位信息,持续开展招聘活动,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要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及就业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做好就业帮扶工作,把目前尚未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活动。要严禁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七)政府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政府和用人单位通过不断完善和制定相关优惠高校毕业生的机制和制度,各地方政府制订引进高校毕业生的规定制度等。像我所在的广东省河源市制订的《河源市引进人才若干规定》文件规定:重点本科生能多享受一千元补贴,学科带头人能享受二千以上补贴。这些政策都能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工作,也能留住人才。而在加大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力度和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有所突破,政府和事企业单位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援助服务,如增加各种渠道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推荐失业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则可以扩大人数等。薪资、专业对口率、职业期待吻合度都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

四、总结

总而言之,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大学生人尽其才。大学生自己也要转变就业观念,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放到西部,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选择实现自己的求职道路。而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进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五、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

2、中国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3、刘素华:《就业质量 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2005年9月;

4、冷天琼.:《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4月19日;

5、徐水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归因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月27日;

6、郭春凤,鲁先文:《普通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4月20日;

7、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业战》,《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年第一期第9页;

8、河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东省河源市引进人才若干规定》,2008年6月;

9、张丽宾:2013年4月,《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优先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http://www.zgjy.org;

10、杜冰:2013年1月24日,《教育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光明日报,http://www.gmw.cn;

11、易文国,《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因素分析及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4期。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