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试论全球化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时间:2014-06-06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软实力”一词成为近几年来国际关系中最为流行的词语,它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的重心及着眼点发生了改变,即从原来对土地、军事、经济、科技等有形方面(硬实力)发展的关注转向为对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等无形方面(软实力)的关心。这也使得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从原来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逐渐转为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就我国的当前形势而言,面对这种发展态势,无论是从事文化理论、文化哲学、社会理论的研究者,还是各级行政岗位上的领导者,都将提高文化软实力视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挑战;对策

一、引言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迅速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应,各国学者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入本国软实力研究。“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软实力概述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无所不包的多元范畴,关于文化的含义,学者的说法都不一。《辞海》对文化的阐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包括语言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由于本论文阐述的是文化软实力,因此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即精神层面的文化。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能影响其他国家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 文化软实力的特点

1、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统一。

文化软实力以精神因素为主,但不单纯是精神因素。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蕴含价值理念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通常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文化作为影响现实生活的实际力量,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一国文化往往是民族发展和世界发展、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产物。如果削弱了民族性,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难以在本土扎根和生长,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如果削弱了世界性,文化就难以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基础上,难以获取广泛的思想资源,难以引起世界范围的共鸣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3、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也有与小农经济及封建制度直接联系的落后、消极甚至反历史潮流的因素;现代文化在推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诉求,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和积极扬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文化活动和文化关系的统一。

文化软实力不仅包含一定的文化活动,而且包含一定的文化关系。这里所说的文化关系是指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相联系的、人们在文化领域和文化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既包括日常文化生活中的关系,也包括具有稳定性的文化体制与文化制度。与文化活动相适应的文化关系(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制度)能够激发文化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三)、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团结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发展中大国,因此在生活方式、民族习俗、思想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呈现出多样化与差异性的特征,这也客观上也决定了我国要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就必须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来协调内部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观念反映,是维系国家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以及形成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2、有利于预防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我国正面临着西方国家额文化渗透,在文化安全方面受到了威胁。而文化安全是确保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安全的重要因素,只有大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立有效的文化防御机制,才能防止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入侵,也才能构建我国文化安全体系,保证我国文化主权不被侵犯,从而保证我国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发挥文化的力量,增强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已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构成“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构成的“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中文化的、精神的力量。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漠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传统文化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传统文化是旧时代的产物,与现实社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脱节与冲突,因此,人群中存在对传统文化淡漠的态度。

2、文化发展迷失方向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壮大。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以利润为其追求的最大目的,不免地为消费市场扭曲。当人们盲目迷恋大众文化时,其背后隐藏的是消费主义、颓废主义的张扬与扩散,人们在人格、价值、意义方面的追求会因此而迷失方向,进而对社会主流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甚至消解作用。

3、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但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存在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单调而匮乏,严重阻碍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4、文化产业竞争力不突出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小而多,资源相当零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因此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几乎没有什么品牌优势可言。其次,我国文化领域贸易逆差较为严重。例如:2010年,虽然我国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输出引进比仍高达1∶3。 最后,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这一重大问题。专业文化经纪人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瓶颈。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①、西方多元文化的强势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和政治的优势,借助其发达的文化工业,通过出口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渗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西方的电影、电视剧、商品等都蕴涵着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因为这些作品广受中国青年人的喜爱,所以西方国家可以以此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②、文化创新能力弱

文化产品创新不足和品牌效应缺乏是目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难题。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不是一无是处的东西,反而是具有重大使用价值的宝藏,但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创新性作品严重缺乏,例如影视剧翻拍现象严重、电视节目奉行“拿来主义”等。文化创新能力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缺乏创新人才,导致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竞争力。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未能完全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一个民族要想在文化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凝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源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步阶段,尚未完全建立。

④、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还存在政府过多干预文化市场的现象,导致文化企业内部缺乏活力和对外缺乏竞争力,很难依据市场规律进行集团化运作,也造成文化产品创新不足和品牌效应的缺乏。同时,文化作品不能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都与现有的文化体制有重大关系。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严重阻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足的局面。

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认真领会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深入贯彻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1、积极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首先,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其次,文化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发展就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发展传统文化意味着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通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华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现在的群众更易于主动地接受和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2、主动对外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第一,加强对外文化宣传。一方面,可通过建设海外文化中心来宣传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建设成就、中国的文化发展等等;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类似孔子学院的传播学堂,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以便在全球兴起汉语热,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第二,积极寻找机会,举行出国商演活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受欢迎的,就是类似这种文化商演活动。你在舞台上表演什么,即使语言不懂,外国的观众也能看得懂。

(二)、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增加主流意识的感召力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求文化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贯彻“三贴近”原则,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创作源泉,歌颂他们的伟大创造,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同时,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国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和文化国情出发,在大力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使我国的文化建设不仅植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能顺应世界潮流发展的脚步,站着世界文化发展的前端,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候,把着眼点放到提升广大普通老百姓,城乡基层的受众,让我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得以实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央财政要增长对于文化事业建设费的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要求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数字电影,要求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重视文化的自主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往往取决于其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又往往取决于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实践,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自主的进行文化创新,提高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重视培育创新人才

在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下,我国应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重知识,重人才,创新人才教育的方式,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培育大批专业的人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努力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二是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三是坚持以高层次人才为抓手,全面推动文化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四是创新观念,完善文化人才工作的新机制。

3、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就在于文化生产力。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文化资源,全面推动文化的创新,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建立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民族文化品牌,不断向国内外市场推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推出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吸引力,从而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家制度的影晌力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我国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努力改革分配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开展有效合作,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目标的顺利和快速发展,以便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2、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是政治的反映,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歩子稳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从而为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政治保障。

3、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努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和谐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为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结语

文化软实力正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兴的领域。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当今世界,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硬实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自信力与形象密切相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六、参考文献

[1]方世南.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需确立全球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09.

[2]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6.

[3]赖海燕,左乐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J].求实.2010(12).

[4]赵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J].科学社会主义.2011 (2).

[5]有英.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述评[J].实事求是.2008(2).

[6]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文化发展大繁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8(6).

[7]韩美英.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及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9 (13).

[8]张恩韶、文军.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

[9][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5.

[10]王佐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N].光明日报,2008(07):30.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人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 日。

[14]张国祚.2010文化软实力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吴灿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软实力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2011 (2).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