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市场经济欣欣向荣不断完善的今天,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我们在现实中也不难发现:城乡经济在发展中进度不一、比重失衡,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大步前进,但农村经济相对发展缓慢。分析城乡经济的特点和差异,了解城乡经济发展方向,从而作出判断:城乡经济发展在我过经济建设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结论来做出今后发展的判断,为城乡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法和参考。
关键词:城乡经济,作用,和谐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下,各种技术贸易壁垒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外向型贸易企业在新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下,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应对新贸易壁垒,已成为众多外向型贸易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的两个紧密相连组成部分。城乡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人类历史有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是广泛而普遍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通过研究城乡经济,了解城乡经济的形成、现状以及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全面了解其中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二)研究的意义
在通过对城乡经济研究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供城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城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二、城乡经济的概述
(一)城乡经济的形成
在建国初期,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政府为了缩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力发展工业。政府将社会资源有意识无意识地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这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政策等强制手段,将农产品转化为工业所需资金。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改革,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情况。中国政府通过向城市无偿奉献的形式,降低了城市农产品价格。因此,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将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税收投入到了城市建筑之中,造成了今天的城乡差异问题。同时,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关联程度低,处于各自独立状态,呈现出二元社会现象。受传统小农经济社会影响,并自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户籍制度将城市与农村居民分离开来。这样就将农民与土地绑在一起,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造成了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投资制度的分离,国民经济城乡出明显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限制被打破,农民可以进城打工。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又可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事实上,中国户籍制度大大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导致农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这样不仅影响了农民根本利益,又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异。农业的发展同时十分依赖于自然,受到自然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生产,使其不能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生产。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既是基础性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和收益率低。目前,中国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其结果就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异。
(二)城乡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显而易见的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是十分突出,城乡差距相对有所扩大,尤其是表现在城乡收入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公用事业服务等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差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紧迫课题。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 7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 7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
从绝对差额上来看,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人均纯收入多209.8元。此后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1985年为341.5元,到1994年增加到2 275.2元,200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 9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20.6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绝对差额也增加至11 020元。过去的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52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和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表明,我国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很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由2.57倍缩小到1.86倍,这是由于农村的率先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历史上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迅速缩小;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扩大到1994年的2.86∶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从1997年起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差距又逐步扩大:199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突破3∶1,达到3.11∶1,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到3.33∶1,2008年为3.31∶1。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实际的城乡收入比应为6倍左右。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我国的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
三、城乡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在直接经济效益上的作用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致使人口流动与现有城乡结构、体制安排发生严重冲突和矛盾,以至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矛盾更加突出,城乡二元结构严重背离而并非走向一体化。一方面城乡之间现实的收入差距与预期收入差异都会促使人口流动加快;另一方面,长期形成并持续存在的城乡之间特有的严格的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不仅使有利于缩小差距的人口流动内在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而且导致了城乡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和强烈冲突。
(二)在间接经济效益上的作用
农业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也是轻工业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因此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能否稳定和工业能否健康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农村资金过量流向非农产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造成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进而也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三)在产业结构发展上的作用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四)在经济建设中的历史意义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因此,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四、现今环境下城乡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建设城乡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两者间经济结构差异却越来越大,城市经济在工业化道路上逐渐进入状态,城市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经济结构相对完整合理,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并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束缚,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落后,总体而言城乡经济结构一头轻一头重,十分不合理,直接导致城乡经济消费能力差异大,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2011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上就可看出,到2011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25倍。
(二)政策制度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政策制度建设,可是相比较城乡经济的整体建设来说还是不够完善的,在制定政策制度的时候并没有把农村经济建设摆在同一水平,在分配制定、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定、监督制度等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城乡建设投入差异大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当今,城市建设成了各地的重点发展对象,相比较而言农村建设就要弱化很多,因此在建设投入中城乡差距大,城市建设投入项目全面、支持力度大,农村建设投入项目狭小、获得来源少。
五、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一)改变经济结构
首先,要对现有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从单一的第一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多元产业结构转型发展。调整农村经济内部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注重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二是调整种养结构。传统农区粮食产量多,发展养殖业有潜力、有基础,可以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发展林果业、畜牧养殖、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把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改变农村经济依附城市经济的主仆关系,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有机结合,成为互补模式。
(二)加强政策制度建设
国家应该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并保证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才能缩小城乡差异。转变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的职能决定它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主导。因此, 城乡差别是扩大还是缩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要选择缩小城乡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供给差别的政策。比如切实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容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应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而逐步走向户籍的一元化,取消户籍差异带来的区别对待,创造条件缩小与城市间的差距,从而留住农村劳动力甚至吸引城市经济资源向农村流动。为此, 需要政府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采取切实措施以缩小城乡差别。
(三)消除城乡建设投入差异
加大对农村信用改革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畅通的互动协调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引导信贷资金向城乡基础设施倾斜,引导资本下乡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农工贸一体化项目和小城镇综合开发等,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支持涉农项目建设。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关键是打破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调整优化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比如增加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支持高寒或缺水地区的农民外迁脱贫,放宽或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限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并及早改制等,将城市建设中有利于农村建设的资源投向农村,使农村具有和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水平,做好城市与农村的高效对接,是城乡建设在投入和产出上形成旗鼓相当的局面。
(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核心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布局,统筹规划城乡区域结构,根据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完善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着力推进大中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特色明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
六、结论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而且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城乡差异发展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原因、二元化制度原因和国家政策原因等,直接导致了城乡差异问题,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我过经济建设乃至社会建设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和谐发展城乡经济,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有效实施,才能使我国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走错路,并不断缩短城乡差异,保证人民消费水平和谐平衡地提高,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亚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33网校论文中心,2009;
2. 张璐、王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商业时代,2009年03期;
3. 王丽丹、宫远山:《快速城镇化地区城乡统筹规划实践与思考》,小城镇建设,2010年01期;
4. 王建淼:《实现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经济师,2009年06期;
5. 鲁楠:《安徽省芜湖市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6. 曾万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陆锦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高翔:《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厦门大学,2007年;
9. 陈永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层次及思路》,商业研究,2008年04期;
10. 杜漪:《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