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浅析浙江桐庐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

时间:2014-06-18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桐庐农村合作银行在近半个世纪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已逐渐成为桐庐金融体系的重要一员,为桐庐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发展的进步,其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其所面临的难点和要点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治理,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中,主要提出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业务开展困难;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信贷质量偏低等五个方面问题以及针对所提出的五个问题,采取加强各级领导、强化人才的开发培养;加强信贷管理等五个对策来缓解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 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桐庐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从1952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在近60年艰难曲折发展过程中,始终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在促进全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7月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与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并组建了浙江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2004年4月成立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浙江省农信联社”),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浙江省政府授权,负责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全省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的一家省级金融机构。成立六年来,浙江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农信系统81家成员行社、近4千家网点、4万余员工,传承浙江农信悠久历史文化,承载壮大浙江地方金融产业光荣梦想,坚持与“三农”和中小企业共成长的经营理念,在积极支持浙江经济社会前进发展的同时,自身业绩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0年10月底,存贷款规模分别达7673亿元和5497亿元,经营效益居全国农信社前列。

一、浙江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发展现状

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在促进地方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已成为我省服务覆盖面最广、机构数量最多、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最专注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遍布省内县(市、区)、乡镇和较大的村,存贷款规模分别居全省银行业第一和第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均居全国各省区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第一,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正逐步向现代农村金融机构迈进。桐庐农村合作银行也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立足地方发展,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开拓创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做强做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自1983年富阳县恢复“三性”试点,率先进行了组建县联社,并于1984年9月完成了改革试点,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县联社)。浙江省农信联社也于2004年4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省农信联社的组建,是我省农村信用社建社以来,真正实施“四自”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使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内真正有了自己的总部,省农信联社的成立是我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省农村信用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已全面开展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一级法人和继续规范县联社、信用社二级法人体制等各项深化信用社改革的工作。也就在2008年3月26日,承载着54年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浙江桐庐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开业.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改革还面临许多困难,进展依然缓慢。究其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面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案进行探讨。

二、浙江桐庐农村合作银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中看问题

桐庐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壮大促进了桐庐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桐庐农村经济的腾飞,给桐庐人民带来了方便,更轻松的办理金融业务。但在改革的同时,各种存在的不良问题也随之暴露。

(一)产权制度不科学,产权约束薄弱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但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究竟谁是所有者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明确,出了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不明确,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其经营过程也缺少来自于财产所有者的监督,相当多的经营者把农村信用社看作自己的企业,随意经营,甚至假公济私。即使有一些外部管理者的监督,也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内在机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管理者甚至与经营者“合谋”损害农村信用社的利益。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上有“缺位”、“越位”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多由国家金融机构管理。然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而且极为分散,国家金融机构人力、手段都有限,难以真正管理好。实际上,多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落在社主任、联社经营班子的身上。很明显,这些人既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体制上的管理者农行、央行却成了观众,真正的管理者“缺位”,经营者却“越位”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年来不断出现的农村信用社贪污、挪用等腐败现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难辞其咎。

(三)内控意识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

信贷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沉没成本”,如设置相应工作人员等。为降低经营成本,部分农村信用社不去建立规范的内控制度,而选择对下级“一把手”实行信贷控制。  

这种“人对人”的内控模式,导致许多坏帐、呆帐。因此,内控观念的转变是建立合理内控制度的前提条件。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审机构,内部稽核、监察力量配备不足。有些农村信用社虽然设立了稽核部门,但内控制度并不健全:稽核部门对会计、信贷等基层工作人员监督较多,而对联社、信用社领导干部制约很少;对具体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处理较多,而对领导干部违规或管理决策失误追究责任极少。很容易出现一些违规违法问题,从而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四)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真正胜任的各类专业人才

就全国农村信用社而言,大部分基层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综合素质偏低,部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不强,认识不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所负责任的重大性。在试点8省市的农村信用社,这类问题也大量存在。另外,试点地区的多数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基层乡镇信用社,更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职工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导致了开拓创新意识差、业务能力差、政策理解和执行水平差、服务质量低等问题,也使农村合作银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不利于电子技术的应用,投资渠道的拓展和经营效率改善等,严重制约了机构竞争能力和发展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针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合作银行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发展的脚步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但针对于其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治理,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信贷投放、金融品种等方面健全为“三农”服务的体系上,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加强与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骨干金融组织的合作,健全农牧业保险、农牧业担保等金融组织,并与其他金融组织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

(一)以服务 “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二)正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功能和制度特征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三)适当调整农村信用社的宏观政策定位,加快其行业管理体制建设

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具有服务“三农”的比较优势和组织基础,包括同农户的密切联系。因此,农村信用社以坚持为“三农”服务为宗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行业管理来看,农村信用社按照自下而上逐级入股、自上而下层层服务的方式,组建金字塔式的组织体系,不仅有利于建立覆盖全国的资金清算系统和通存通兑系统,增加其行业竞争力和拓展业务的能力,也有利于信用社更好地在系统内部调剂资金头寸、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从而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和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能力。

(四)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把信用环境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像抓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程那样,积极推动创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把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金融债权。要抓住源头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逾期拖欠贷款,对蓄意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惩戒,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桐庐农村合作银行结合桐庐经济的发展实际,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努力找准支农切入点,加大农贷有效投入,从机制上调动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与完善农贷营销机制,逐步组建起一支以在岗信贷人员为主,农贷协管员为补充的农贷营销队伍,并实行“以绩计酬”的分配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农户贷款三包一挂钩考核管理办法。为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桐庐农村合作银行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这个主引擎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为有效缓解辖内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我行努力创新贷款品种,进一步扩大贷款服务面。逐步推出如巾帼创业贷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厂房按揭贷款等创新型贷款业务,以让利不让市场为经营原则,抢占辖内信贷市场,全力做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贴心人。

结 论

本文就桐庐农村合作银行的主要改革发展历史进行简单的论述,主要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之相对应的实行的对策进行展开描述。踏着历史车轮的脚步,桐庐农村合作银行一直以“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为己任,深深扎根在“三农”这片沃土上,成为该县金融系统综合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合作银行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要求,主动转变经营观念,不断完善内控机制,提高整体素质,积极组织存款,不断壮大信贷资金实力,确立“贷款是信用社发展之源”的营销理念,建立农贷营销机制,扩大农户贷款受益面,成为真正的为农村、为农民、为农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 张昕:《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国际金融报》,2008年;

[2]傅建华:《上海银行发展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徐宏伟:《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当代经济》,2008年3月;

[4] 谢承恒:《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析》,《当代经济》,2010年7月;

[5]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专题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2010)》,《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

[6] 宋柄方:《银行客户经理培训教程(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7]谢志忠:《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1月出版;

[8]张兵:《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曹冰玉,彭湘杰:《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的产权效应分析》《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06年;

[10]帖俊峰,张安山:《机构、信用与经济环境:传统农业区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行为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

[11]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9&recid=&filename=2007209999.nh&dbname=CDFD9908&dbcode=CDFD&pr=&urlid=&yx=&v=MTE4OTFGcH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G1lWitacUZ5emdWNzNNVjEyN0diRzRGOWo=

[12]胡晓炼:《充分发挥资金支持政策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金融时报》2013年;

http://kreader.cnki.net/Kreader/ViewPage.aspx?dbCode=CCND&filename=JRSB20130716001C&tablename=CCND2013&uid=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