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是结构性物价上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国内的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短缺、中国东南部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及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此次通货膨胀对消费者信心、宏观经济变动及企业融资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必须加大对物价的调控力度、防止流动性过剩危机、严格降低房地产泡沫。本文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经济影响
一、引言
中国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属于明显的结构性物价上涨。 2013年3月9国家统计局公布日公布,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这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时隔8个月之后CPI再次上破3%的温和通货膨胀警戒线。对于2月份的物价上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春节因素是影响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较多、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余秋梅还认为,2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较多,与1、2月份同比价格指数的对比基期不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
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超额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就是外汇储备不断膨胀,到2010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8万亿美元。由于我国采取的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障人民币不至于过快的升值影响出口,政府不得不用买汇的方式买进大量的美元,使得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对应的是人民币的投放增加,基础货币扩大。
(二)积极的经济政策与通货膨胀
经济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增加总产出的作用。不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而刺激经济发展,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购买而刺激经济。我国2013年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2009年我国的经济政策,为了缓解国际经济低迷而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大幅扩张的经济政策,四万亿的扩大内需投资计划以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27.7%,远远超过货币当局原先预定的增长17%的目标;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10万亿元,几乎为上一年新增贷款的2倍。市场上的大量通货不仅会造成通货膨胀,还会造成各种经济泡沫[1]。
(三)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
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其主要诱因是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体现为食品消费支出价格特别是肉禽及蛋类的价格变动。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指标中,食品价格上涨比重最大,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由于食品消费供给和需求的低弹性,通货膨胀带来了普通民众食品需求支出名义水平的上升。普通民众在收入跟不上真实消费支出增速的情况下,非食品消费支出必然被压缩。高通胀时期非食品项目需求增速并不旺,因而实际上价格上涨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价格变化比正常低通胀时期更为平缓的现象[2]。
(四)输入型通胀特征明显
我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对外部原材料和市场均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原材料需求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而巨大的产能压低了制造业产品的全球价格。纵观我国通货膨胀可以发现,输入型特征明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助推产品价格上行。国际上,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生产被垄断,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
(五)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思路,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超过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据统计,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低于2万亿元,2009年之后,信贷量则大量增加,到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亿元,引起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我国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0、M1、M2。通过M2与M1的增长率变化,可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相反,如果M2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长率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货币退出流通领域。2009年,我国M1的增长率为33%,M2的增长率是28%。2010年M1的增长率为20%,M2的增长率为18%。M1的增长率超过M2的增长率,通过月度数据相比,M1的增长率普遍高于M2增长率。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货币供给量整理而来[3]。由此可以看出,前两年经济发展扩展迅速,货币投放量大,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六)长期贸易顺差
我国是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仅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6年以后,贸易顺差高达万亿,其中07、08两年,贸易顺差都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汇需求,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物价上涨[4]。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失去平衡
通货膨胀造成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物价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商品的标价已经不能代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这样会让广大的生产者陷于困惑之中。他们会加大投资来扩大生产。这样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恶性改变,最终让经济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我们压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不尽科学合理,那么就会将我们的经济导入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造成生产能力无法发挥其作用。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层面的萎缩甚至于恶性循环。
(二)影响经济发展进程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其次,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再次,通货膨胀解除了企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既不必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赢得市场,也不必用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来施压从而增强竞争力,这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生产者努力工作。生产者可以以物价上涨为由而要求涨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影响收入分配
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防止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度下降,会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工资调整后物价又上涨,企业利润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社会的分配不公。持续的物价上涨使退休者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的收入有限,且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四)通货膨胀对金融业的影响
首先,对银行负债的影响。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资金,发生通货膨胀时,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下降,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其次,对银行资产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下降,这是不利于银行的。再次,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第四,由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却有损于债权人,从而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坏,使债券发行受阻,继而引发货币信用危机。第五,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使挤兑现象更易发生,这样有可能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起政治危机等[6]。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
由于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治理往往会暂时以降低产生为代价,因为反通货膨胀的基本方法就是降低总需求的增长。政府可以运用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等。总体而言,治理通货膨胀可以采取以下几大类方法。
(一)采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
在政策上,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制造衰退程度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越快。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进主义政策和激进主义政策。不过激进主义政策会使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这样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衰退[7]。
(二)运用收入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工资与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和改变预期。
(1)收入政策:其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发生通货膨胀时,工会和企业会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保持实际收入,使货币工资和价格轮番增长。这种增长威胁到他人的实际收入,因而导致更高的工资和价格。因此,需要采取收入政策来抑制货币工资和价格。
(2)施加压力法:政府可以编制物价和工资的指导线,希望工人和企业能够遵守。政府可通过一个杠杆,产生一种比求助人们道德诚实更强有力的力量。这一杠杆就是,政府可以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来威胁那些不听劝告的企业。这种措施在特定时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8]。
(3)预期改变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劝说,因为中央银行要让每一个人都确信它对通货膨胀的立场。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成功,那么它就打破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工资增长会降低,工资-物价螺旋也会被打破。中央银行的成功是不言自明的,既然通货膨胀预期被打破,那么就没有必要采取紧缩信贷政策,这种紧缩政策对产出和就业都有负面影响[9]。
由此,我们清楚的认识了通货膨胀,了解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性及影响力度,也研究了应对通货膨胀基本方法。不过通货膨胀是要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所以在选择通货膨胀的应对手段上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一定要清楚了解此时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加入所选择应对手段后将会产生的反应。一定要在可调可控中进行,不然很容易造成经济社会的混乱,最后到加深影响或使情况更加复杂,甚至是无法收拾。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当下贸易顺差大,国内的商品涌向国外,国内商品供应减少,而国外的货币涌入国内,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因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一直比较稳定。当外汇增多,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在存贷过程中形成货币乘数,使流通中的货币成倍增加。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由货币供需量决定,保持外币与本币的平衡,这样可降低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10]。
(四)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消费者是通货膨胀中的直接受害者,同时盲目投资的消费者也是通货膨胀的推动者。多数购房者唯恐房价上涨,从而透支买房,使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民工荒引起工资上涨,导致房产成本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物价上涨之时,消费者要量力而行,缩小非必需品的消费,引导消费者认识到市场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政府会采取政策使物价回归合理,不要盲目跟风投资,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五、结论
任何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现象就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需求拉动的原因,也有成本推动的原因,还有结构性原因。不同类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在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现状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持久的通货膨胀的理想组合,经济发展质量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质疑。然而,我国的通货膨胀其实是被种种因素压抑着,没有显现出来。金融危机以后,与国际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相一致,我国经济中也出现了通货膨胀。虽然通货膨胀还处于温和时期,但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明:《论述通货膨胀产生对经济的影响》,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2]谢平:《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0月30日;
[3]董建才:《浅谈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4]陈春春:《基于成本压力的当前通货膨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李婧:《浅析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治理对策》,《中国企业研究》,2009年9月29日;
[6]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黑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7]于晓红:《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中华理财网》,2009年2月2日;
[8]王桂琴:《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 月出版;
[9]李碧芳:《我国通胀压力下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思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19日;
[10]刘德安:《试论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影响及对策》,《金融纵横》,2009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