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网络文化的兴起、表现形式及其意义—-透过网络文学看网络文化

时间:2014-07-16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网络文化这种互联网发展形成的网络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它转变了现行社会的种种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格局,它涉及人类存在方式,涵盖显示生活方方面面,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将网络文化置于互联网背景下评述其兴起、表现形式、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学,兴起,表现形式,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兴起

互联网的兴起掀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技术的平台上,以共享资源为目的,以数字形式为载体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化影响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一)、网络文化兴起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网络文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壮大起来的,而其中“网络”一词,是指计算机网络。它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利用通讯手段将地域上相对分散的若干台独立计算机系统、终端设备和数据设备连接起来,并在协议的控制下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Internet现在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技术。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全面融入到了网络技术之中,通信技术的发展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要目标和成果体现,两者的加速进步和协同作用共同带动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1993年美国宣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政策以来,网络物质文化的发展极为迅速,其主要特点是电脑产品家电化、网络产品价格大众化,网络服务新装置不断推出,由此而使得人类社会迅速进入网络社会,上网正成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二)、网络文化兴起的过程

网络文化是一种尚处于迅猛生长和加速扩张阶段的崭新文化形态,它以各种网络产品为物质依托,按照一定的网络规范组成的包含有各种与网络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伴随着网络物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精神文化发展兴起。网络物质文化主要指各种网络产品,包括网络硬件产品、软件产品、网络系统产品等,它是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网络技术的物质载体。网络制度文化是介于网络物质文化和网络精神文化之间的中介层次,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技术规范、网络运行和使用中的各种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网络精神文化具有网络精神内涵、精神形式和精神属性,包括网络信息、网络知识、网络心理、网络情感、网络理念和网络精神等成分,它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精髓部分,对于网络物质文化建设和网络制度文化发展起着主导与控制作用。传播网络信息、普及网络知识、优化网络心理、创新网络理念和弘扬网络精神内在构成了网络文化、网络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基本条件。

(三)、网络文化兴起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化的兴起,把经历了漫长历史和文化洗礼的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为社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丰富和扩展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时尚和潮流,它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促使传统文化产生新的变革,网络文化自身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包容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在伦理观念、家庭观念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影响着社会整个价值观体系,它的多元性使得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网络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突破了传统中交往的时空限制,让全球性不变交往成为可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网络中实现;改变人为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平面向立体、线性向非线性、收敛型向发散型转变。同时,网络文化带来了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校园网的大量涌现,产生了新兴的校园网络文化。在网络中,名师名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大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发展,远程终端访问教学的普及,使得新世纪的教育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新时代。网络文化带来了文化传播渠道的改变,它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消解了传播者与受众间的距离,是一种典型的平行式传播模式,没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分,受众获得文化信息的机会均等。

二、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

网络文化的发展可按照各时期主要技术形式分为,基于留言板、论坛的网站原创文学;基于网络日志的博客文化;基于电子发行平台的电子期刊等。另外,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聊天工具以及各类软件的普及应用,使网络文化丰富多彩。

(一)、网站原创文学

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中国网络文化的先声。1999年下半年,网络文学一词闯入人们视野,引起公众瞩目,网络文学的概念为人们所认识。当时的创作虽不繁荣,但由于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以及对文学作品样式的革新,各类媒体以巨大热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关注,称其为“新文明的号角”。2000-2002年,各大网站的文学大奖赛,涌现了出的有特色有功力的写手,网络写作热情爆发。2002-2003年,网络文学事件成功吸引了民众的参与,提升了网络的点击量,带动了网络相关书籍的销量,网络文学一度成为网上目光的焦点。由于网络文学载体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网络文学发表流程、文本形态、创作过程、接受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特征。文学作品除了本身的艺术性之外,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决定着它的命运,于是,网络作为向公众开放的言论领域,只要乐于写作、拥有言说欲望,即可获得发表的机会。网络文学随写随发,占时间的绝对优势,原生态的创作模式有利于表达民间作者的真实水平和本真心态。开放的网络吸引了多样的创作主体,使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文字之外的多种表现方式如图片、照片、音乐等融入作品,更新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国内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未名站”以及“紫霞网”等,都是基于TELNET的BBS,用户注册后可在自己选择的讨论区里发表文章,还可以使用一些个性化的签名、图片或附上自己的链接。“网易”文化频道作为较好的网上文学虚拟社区,它除了有传统的“小说沼泽”、”现代诗歌”、“散文随笔”、“文学批评”等栏目,还以独特的眼光将网络文学划分为“E型文学”、“.COM文学”等多个类别,为网络文学的形态起了规范作用。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体现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网上即时交流的优势能够及时将读者的态度反映出来,作者还能根据读者的反应更改剧本或续写,肯定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活类、武侠类、魔幻类、历史类作品相继在网络涌现高潮。2003年之后,网络文学后续发展乏力,总体上逐渐走向沉寂。虽然网络文学的兴盛比较短暂,但它却是一个开创性的概念。从早期留言板上的“帖子”,到其后多种形式的探索,网络文学使公众心曰中的网络从简单的技术工具变成了一个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足以挑战传统的文化领域。如今,人们将网络看作一个与真实比邻的虚拟世界,这里能够承载人类的感情,也蕴藏着产生厚重作品、拓展文艺样式的巨大力量。

(二)、博客文化

博客源自英文“web log”,现多缩写为“blog”,原意为网络日志,博客一词最早由IT评论人王俊秀命名,并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方兴东大力推广而为人知。从技术层面说,博客指单个发布者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形式,是由一组网络页面组成的。博客托管网站提供存储空间、发布系统以及若干样式模板,发布者负责编写网页内容,对自己空间进行管理和内容更新。博客的话题由博主控制,不用考虑版面的主题或是网站的偏好,文章内容也无须他人的审查。在博客中,媒体不再由技术提供者拥有,而是个人思想展示的空间,体现出独特的新闻价值。博客具有个人版面、栏目设置、内容撰写、资料收集、是否允许留言、是否允许公众浏览等功能,都由发起者本人决定,话题也可完全自主选择,体现自主性,因此也被称为自媒体。自媒体概念来自美国记者丹·吉尔默。2004年,其著作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中阐述了“自媒体”概念,说明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大众传媒结构将变成某种更有草根意味和深化民主的东西。总之,博客发布来自民众的信息,反映民众的真实声音,其信息未经编审过滤,有民众自主性。也正因为自主性,可以限制所发布言论等,博客拥有规避话语权力,发布来自民众的信息,反应民众真实声音,信息未经编审过滤,不受权力束缚,有民众自主性。博客同时打破了传统信息发布的层级体系。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以电视为例分析了传统媒体发布的等级体系:亲历事件的目击人员作为第一手材料的所有者,本应最有发言权,却成了最底层的“旁证”;采访亲历者、参与事实调查的记者所发布的报道需要署上个人姓名,打上主观性印记;而播音员虽然和事实离得最远,却作为“事实的口头陈述者”占据媒体发布的最高等级。如今,记者和亲历者都可以成为博客,他们以原生态体验使新闻在主流宣传口径之外有了更丰富的侧面。此外,博客更强调亲历性,比传统媒体更及时,发布的便利性使新闻包容量更大,由于每个人对新闻的态度不同,选择的角度不一样,使新闻变得更多更全面。但博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过于宽松的步伐机制容易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论滋生,这也对网络时代受众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电子期刊等

电子杂志的诞生几乎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兴盛同步,它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传播技术为依托编辑、出版和发行的一种电子读物。比起网络文学和博客,电子杂志可以说是网络文化形态中的“元老”,从有电子邮件开始,就有了跟随邮件发送的电子杂志。我国电子杂志存在开始,曾经拥有2000多份电子杂志,但都维持不了多久就销声匿迹。直到2005年,网络中继电子社区、博客的火热之后,电子杂志这个前景广阔的媒体也得到了重新开发。新的电子杂志整合了网络和传统媒体双方的优势,改头换面。重新开发的部分分为:首先是表现形式的突破。简单的“文字+照片”被多媒体技术代替,读者可以听到配乐朗诵,可以欣赏FLASH,可以实现模拟“翻页”,可以自如地在画面间穿梭,广告商也可以将宣传短片“夹”人杂志的页面间。其次是传播方式改进。P2P发行平台(点对点传送)使杂志的发行和订阅都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能使杂志发行者更明确地把握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关注点,为广告商锁定了目标客户群。第三是发行平台实力的壮大。由于尚未开始白热化竞争,这个领域内还没有权威的声音,越早涉足便意味着越有可能掌握主动权。电子杂志它们多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开发订阅平台、研制存储方式,更新导读路径。据iResearch市场调查显示,随着电子杂志概念深入人心,其用户占网民比例将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会尝试接触这种与众不同的媒体。第四是媒体内容的保障。传统畅销杂志以品牌、信息、人员等与有实力的发行平台联手,开发电子杂志的新领域。如《瑞丽》等一批有特色的杂志都推出网络版。电子杂志是在网络环境开始强调秩序性的过程中,由有经验的网络媒体运作策划出的产物。网络媒体大多具有开放性、低门槛、无权力控制的特性,而电子杂志的优势却并不在此,与之相反,它体现了权力的回归。电子杂志在网络媒体中引入权力控制的过程,正符合了权力话语观,创建了新的、受控制的、有保障的网络话语。

三、网络文化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因为两者存在方式、目标方向、依存基础、承载的时代价值的不同。首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语言冲突。网络语言对汉字文化会形成解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网络语言创造出许多新的文字及表达方式,已经汉语交流带来混乱。其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冲突。网络中的个人主义抬头、泛自由化突出。 网络文化几乎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以致传统的价值观念大厦瞬间倾塌。网络虚拟的另类生存还使人产生了网络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道德虚无主义和人生虚无主义。 网络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冲突,网络文化从一开始就是西方文化,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世界观、价值观都是西方化的, 互联网已成为西方宣扬价值观念和政治准则的重要渠道。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网络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为每个普通人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使人们成就和发展事业有了新的途径。因此,在这一基础上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又显现出时代的积极意义。即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使世界国一面加快了本国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一面又为积极参与全球性经济竞争而不断加强各国网络间的信息联系。通过电子银行网络、电子商务网络等方式开展全球性的经济贸易活动。这种以电子网络为基础,以信息化为目的,以全球化为结果的经济活动,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两个显著特征:信息化、全球化。因而,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对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种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冲突是发展的动力,融合是发展的趋势,这恰恰为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社会对网络文化的批判

网络文化具有巨大的积极社会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后网络文化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它的发展严重冲击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安全方面构成了严重挑战。对于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学术界、社会各界从未停止过激烈的批评。网络的虚拟世界使真正的文化渐趋疏远,使文化的内涵虚拟化、空壳化思想之厚重含义被光怪陆离的平面文化所替代,文化的意义、价值被迅速解构,人们一贯倡导的人文精神遭遇少有的轻慢和淡漠,甚至抛弃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判断。而对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背离,是对文化本身所含有的教育价值意义的疏离,直接威胁到健康网络文化的发展。威胁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知识产权面临危机,损害社会精神文明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人类心理健康等等。从文化批判视角审视网络文化负面效应,必需加以防范和控制。网络需要建章建制予以规约,更需要网络经营者、网民建构新型文化价值观念,培育新型的文化批判精神,加强网络教育,健全网络立法,构筑网络安全体系。

(四)、 网络文化的社会认同及现实意义

网络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优越性,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它使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它改变了现代人类行为方式,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正日益全面深入地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组织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需掌握和使用的基本生产资料、都离不开的生活手段。首先,网络文化正在革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和发动机。以往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物质资源、资金等项投入,属于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次,网络文化大大加快了社会政治的发展。网络文化蕴涵着内在的民主精神和民主要求,它的发展和运用能够产生弘扬民主精神、促进民主发展的重大作用。第三,网络文化刺激了社会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积极影响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网络文化是一个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大众文化形式,它的发展一方面直接缔造了网络庞大的经济和网络产业,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第四,网络文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的发展。网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利用网络不仅可以广交朋友、增进友谊,还可以做许多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诸如网上录取、网上娱乐、网上征婚、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求职、网上办公等。第五网络无国界,网上活动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把文化交流的自由空间下放给了每一个普通百姓。网络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新的桥梁,使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彼此认同,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第六网络创新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对传统的法律及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文化的空前开放、自由和互动,带来的不仅是文化平等与民主的欢乐,无奈和烦恼。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中,既有肆意传播的不良信息,也有层出不穷的色情网站,更有网络操作中防不胜防的黑客侵入或病毒攻击。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高度警觉,它对传统的法律及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们不断地对其反思、修改与完善。第七推进了政府社会管理和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及部门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无纸办公的办公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检验办公自动化的指标;政府对社会的一切管理几乎都可以在网上实现;利用信息网络化手段完成的决策过程科学、透明,便于理解,易于执行;信息网络化手段减少了人为因素,屏蔽了人情干扰,使黑箱作业者处处留痕迹,为消除腐败提供了实现基础。第八是推动了国家政治体制的深入变革。通过网络,倡导公开、透明原则,通过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增强行政权力的透明度,促使政府在实行办事制度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便人民群众行使对政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最终加快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当代文化境遇中的网络文学—论网络文学的兴起、现状与审美走向》:梁旭东、远程教育杂志、2005,75-78

2、《网络文学及其文化思考》:许列星、当代文坛、2002

3、《网络文学现状研究》:陈昱伶、才智、2008

4、《网络文学的文化特质》:江正云、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

5、《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王文宏、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第十卷第6期

6、《网络文化的兴起、演变及意义》:许苗苗、重庆社会科学、2008第八期

7、《网络文化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冲击》:范文斌、太原科技、2003

8、《网络文化的兴起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变革》:陈秀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

9、《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徐刚、重庆社会科学、2010

10、《网络文学的主要价值和局限》:徐艳、文学教育(下)、2011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