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界出现了一种多元化的机构并存状况,使我国各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如何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银行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从银行业面临的会计风险分析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会计监督的角度来探讨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界出现了一种多元化的机构并存状况,各银行之间竞争加剧,由于社会经济秩序尚未全面理顺和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缺陷,使得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资金使用安全,促进业务稳健经营,是各家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会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如何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正成为现今银行管理的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
二、银行业面临的会计风险
在经济界,对风险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就一般意义而言,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有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领域,银行风险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又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从这种意义上看,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从银行会计的不同方位和不同侧面考察,我国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会计核算风险
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能否搞好会计工作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会计核算搞得不好,比如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产生风险。众所周知,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之严谨,在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中,每日都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查、科目运用、帐户结算等等,这些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风险的发生,事实上,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的。
(二)票据结算风险
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特别是一些欺诈事件时有发生,欺诈者往往利用票据在银行之间交换的时间差进行作案,尤其是节假日的票据结算,更应予以重视。其主要形式表现为:1.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行为不规范引发的风险;2.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隐险;3.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带来的风险。
(三)决算编制风险
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决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决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决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看,主动脉是合理性问题,比如呆帐、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计提标准是否合适等。从人为的原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譬如,有的银行机构为了其本单位或其他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决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应该看到,决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示,若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本身,也会对上一级部门、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
(四)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工作另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不仅包括对日常会计凭证、账册等的审核,更重要的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目前的银行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薄弱,譬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成本效益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又如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剧增。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气的监督作用,亏损风险正在逐步加剧,发展严重的话,将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五)人员管理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态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事故;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对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指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银行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指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譬如规章不完善,一则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二则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三、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上面从会计角度探讨的银行风险,分析其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譬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目前,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而银行业的高账面投资回报率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银行机构剧增。大量增加的银行机构,虽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也使得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银行风险日趋增大。
(二)欠缺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严格地说来,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其监管内容还需要强化。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表现为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力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这样也较容易发生银行风险。
(三)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
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一点对于防范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比较落后,会计软件的开发也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监督制度上,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譬如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前和事中监督控制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银行风险的发生。
(四)有待提高的会计人员素质
随着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人员。所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培训多为“师傅带徒弟”传统形式,在传授业务技能的同时,“师傅”也可能把违章习惯传授给“徒弟”。会计人员遵章守纪观念淡薄,按章操作的意识不强;不仅制约了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思想仍需加强和提高。
四、银行会计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上银行会计风险的种种表现充分说明,现代银行会计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风险点,承受着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已成为搞好商业银行经营,保持我国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它在化解银行风险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银行会计应在下述方面采取防范对策:
(一)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
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它的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也就是说,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的覆盖面要宽广,操作上要规范,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能有效地与其他部门工作相配合。应该看到,有一套完善的会计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起到化解风险的功效。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必须注意树立三个观念: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的联结,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相应能动调整的有机整体;第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最为关键的一环。具体做法如:完善银行客户身份证明制度。在银行业务处理中为了确认客户的身份,规定了相关的身份确认依据,比如单位证明、单位财务公章、个人身份证件、支付密码等。在个人业务中使用最多的是身份证,但近年来,伪造身份证骗取银行资金的案件频频发生,造成银行风险。如果继续把身份证作为取款人身份的证明,必须完善制度,比如,可事先留下客户身份证的复印件或照片,便于以后确认取款人身份时使用。随着网络银行和虚拟银行的逐渐普及,个人业务量会逐渐增多,客户身份确认将成为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银行必须根据会计处理手段和会计处理环节,适时开发和不断完善银行客户身份证明制度。
(二)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地执行。我们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会计制度及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必须遵循真实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谨慎性这四项基本原则。正确使用会计科目,遵守记账规则,准确反映表内表外业务;密押、印章、凭证、账表的管理,联行印押必须分管,并建立交接登记制度;各种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均要设簿登记,表外核算,专人保管;严格执行会计业务操作规程,以真实、有效的凭证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要有账有据,当时记账、当日结账,达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全部相符;正确存、贷款利息,合理合规地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正确反映各项收入,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据的真实、完整。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要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已无济事。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的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1.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反馈。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率、资产收益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备付率、流动成本比率等,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而要使这些指标真正发挥预警作用,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一是形成分析制。例如,可采取例会制,以月或周为单位对银行运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人员组成应涉及各业务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二是开通信息反馈渠道。当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或对会计分析例会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异议时,可直接向会计主管人员及银行负责人及时反馈情况。2.事中控制。主要指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银行管理部门应树立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观念,制定考核指标做到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三)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
前面已述,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是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行业务处理电算化,应该看到,它对创设金融产品、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如科技类风险有:1.数据信息风险。工作人员相互转让用户名和权限卡,工作人员离岗后未及时更换密码和密码信息。2.程序风险。由于程序不完善不稳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四)加强银行会计队伍的建设
银行必须加强对银行业管理人才、监管人才、业务人才的培训,彻底改革人事制度,让业绩与工资报酬和责任紧密挂钩。加强会计队伍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认为,首先是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要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上给予支持。其次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财经纪律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对在会计工作中有章不循、有令不止、有法不依、思想不纯的人员坚决予以撤换;对于在岗位考核中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责令其下岗或另谋它职,从而不断提高会计队伍的战斗力和整体素质,从人员素质角度堵塞银行会计风险的漏洞。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力,再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再好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一种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为此,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要一支专业队伍,尤其是需要专家型的风险决策者,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体现以人为本,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相联系的。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避免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是一项不断需要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新的银行管理领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笑烔:“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会计之友》,2006年第11期。
[2]邱真、肖惠海:“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探讨”,《河南科技》,2010年第11期。
[3]祁洁:“浅议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管理”,《财经管理》,2011年第10期。
[4]杨肃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一种‘垂直与集中性’模式的构建”,《会计之友》,2012年第4期。
[5]闫利:“防范和抵御银行风险的会计对策”,《中华会计学习》,2006年第4期。
[6]刘慧娟:“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9期。
[7]朱丽华:“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林业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5期。
[8]周琨:“强化会计信息管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北方经贸》,2008年第9期。
[9]魏小红、张学恩、闫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会计防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5期。
[10]李溯明:“改进会计监督检查 防范银行资金风险”,《经济师》,2006年第7期。
[11]见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