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逐渐进入, 国内金融机构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更是极端危险的,很容易使中国金融的发展陷入一种盲目的简单的混业状态,而放弃追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之间的相互合作效应。
关键词: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业
一、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向开放和自由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金融业务与机构的跨境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同质金融资产在价格上的趋同,等等。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金融承诺已开始逐步兑现,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五年过渡期已经启动,我国的金融业直面国际金融冲击与挑战的时刻已经到来。因此,如何在WTO框架下改革金融体制,实现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就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金融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式和竞争格局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验和中资金融机构丰富的客户资源的结合,将是中外资金融机构合作的现实基础。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其经营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中国银行业在国际上的业务竞争力及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和信誉,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入世的这个浪潮,我国商业银行有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信用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红红火火,内部治理结构有了大的改善,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二十年的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就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面临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着中国的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面临着国际的资源、技术和需求。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需求,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中国的企业跨国进行国际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加快了。尤其是对外并购的活动,劳务承包、建厂或者是和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联盟活动不断增多。那么在国际上纷纷有了一些舆论,说是中国威胁论,现在也在不断增大。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九十年代美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法案。九十年代之后,世界各国实际的混业 经营趋势逐步得到确立,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强强联合的兼并浪潮。既能发挥混业经营的成本与效率优势,又能有效隔离不同业务单元的风险,成为金融机 构的追求目标。在金融业的发展进程中,金融业经历了混业经营一分业经营一混业经营的演变。这 是金融从原始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也是金融业经营体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本身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以前世界金融业采用的是混业经营体制,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确立了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和监管模式。20世纪30年代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业表现出强烈的这突破分业经营制度的趋势各国政府纷纷从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地放松管制。
2研究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从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承诺充分考虑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实际开放状况以及WTO对成员国的要求,入世承诺和金融服务业开放的影响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当然,由于不同行业的承诺水平不同,影响也会不同。在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触一体化的今天,金触体系作为在一国经济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部分,入世后将面临一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国开放金融市场,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冲击也将是难免的,入世无疑会给中国金融业及其改革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环境金融的界定上,人们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Jose Salazar(1998) 认为:环境金 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美国传统辞典》(2000)认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 ,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Sonia Labatt等(2002)认为:环境金融是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的融资行为或过程。张伟认为(本文作者之一),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不断,且有日趋蔓延和扩大之势,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便是最好的佐证。此时,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金融动荡不安给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
国内近年来对环境金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国内较早提出环境金融概念的是张伟。他在博士论文和相关著作中对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论述了环境金融学科的特点,希望理论界能够对环境金融的研究引起重视。之后,王卉彤等引入了国外的环境金融理论,并就如何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环境金融相接近的研究是关于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的研究。王军华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必然性和基本发展思路。熊学萍提出发展绿色金融,改变金融业的传统考核指标,是弥补传统金融缺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绿色金融发展的融资策略进行了探讨,李心印(2006)探讨了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建议通过许可证抵押贷款证券化和发行环保信用卡,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
二、金融业经营环境的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治环境
中国加入WTO承诺开放金融市场的实施,监管部门也往往以逐渐打开向上的市场,一些大型国有份额改革的金融企业,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和等后,有A股市场的回报。在这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金融业在不断的繁荣。 特别是当地的公关公司,会与当地的电视媒体、纸媒记者、编辑“联合串通”,通过接近一些拟上市公司或者已上市公司的内情,然后,通过一些关联的网站或者公关向对方妥协,交点公关费了结。比如,双汇公司在遇到食品安全新闻漩涡的时候,某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记者就实施了“引诱钓鱼”,随后进行敲诈勒索的事情。
(二)经济环境
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和股市异常火爆。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由于上述的变化带动了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国际化。现在管理国际化已经提到我们每一个银行的面前,尤其是上市公司、境内外上市公司要按照国际标准、国际通则来进行自身的管理。但同时另外一个趋向,就是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监管当局按照新巴塞尔管理的要求,研发新的监管规则,也是按照国际监管通则对我们本土银行进行监管,同时也加快了国际间监管结构的交流、对话。
然而,在今年年初,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央行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不能抑制经济过热,央行也可以使用其他一些方法,以防止通胀。与此同时,通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高油价也从经济现象演变成危及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和政治问题。例如金融业的迈向精细化经营中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资本监管从严、金融脱媒、技术脱媒、同业竞争加剧、科技创新、客户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给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挑战,以往粗放型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农村商业银行需进行战略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转型改革的要求,农商银行在法人治理结构、机制创新、业务转型、人才储备、品牌营销等五个方面进行“二次战略转型”是非常迫切的,具有着力于优化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人才队伍结构和内部组织流程结构,才能为精细化转型战略的实施打好基础。
(三)文化环境
中国由于历史原因,金融业的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断层,至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金融体系。而且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中国原本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也没有形成现代商业。再后来,受马克思激进的政治干预思想的影响,很多商业活动是被禁止的。例如,中国人对房地产的认识就都不同于西方,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开发商富豪和房奴,就像地主和农民,土地问题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上都是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动荡的问题。
(四)技术环境
中国的金融业,尽管使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如网上银行,ATM机等,但由于缺乏商业信用,有许多企业信贷资金介入,但还缺乏相关技术。网络黑手和网络水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小规模不等,一些黑手来自非法网站,还有一些甚至来自现有的新闻媒体单位和个人。国家信息办公室官员对《环球时报》记者称,一些网络黑手打着政法机关名义对企业进行招摇撞骗、敲诈企业,获得巨大非法利益。这些网络黑手不仅破坏了经济秩序,还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三、中国金融业适应经营环境上存在的问题
(一) 银证分业经营的模式不利 后换的标题和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银行客户的资源国际化趋势已经显现。迫切需要尤其是中资机构提供国际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我们的很多客户现在走出去了,我们面临中资银行首先要发展服务,目前中国最大500家企业,已经60%、70%两年前就已经有各种跨国经营的活动。新的金融经营模式及其蕴含的风险未引起足够重视。危机前,美国以“发起—分销”模式、影子银行超速发展为标志的新金融模式过度发展。按照我国政府对WTO的承诺,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过渡期已结束。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在竞争世界资源,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行业不能固守“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老模式,必须有一定的改革。银证合作充分适应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要求,积极促进了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后,采取出售、资产证券化、购买信用衍生产品等方式,将贷款及其风险进行了所谓的“转移出表”,改变了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特征,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我国加入了WTO,这意味着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渐与世界接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设,法制的逐步完善,国际竞争的加剧,银证分业经营的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基于此,中央政府对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些政策为银行、证券业相互渗透、交叉、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银保合作实践挑战
危机之后,金融稳定成为G20峰会等高层会谈的重要议题。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出台了巴塞尔协议III等一揽子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使金融安全上升到了更高的国家战略层面。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指导。国家相关部门在投资、审批、税务、外汇管理、金融监管等等有一些适合国际化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国际化管理的方式,加强国际的沟通和协调。尤其对中国的银行业走出去、国际化这些方面的成功、失败的案例进行研究,避免走弯路,避免再盲目出现跨国并购的行为。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需要金融业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需要金融业自身稳健高效运行。综合看,我国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对金融混业经营的严格限制,使得国内的银行保险起步比较晚。合作协议既有分行和分公司间的、也有总行和总部间的,既有框架性的战略合作协议,也有具体的兼业代理等操作性协议。银行和保险的高层都已认识到银保合作是将来行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银保合作从总体上说尚处于浅层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没有解决,与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些问题若不及早解决及可能成为我国银保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实践挑战
所谓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通过控股银行、保险、证券子公司,至少从事一种以上金融业务的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建立在股权控制的基础上。由于控股权的存在,母子公司之间形成控制与被控制、虽然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它们通过集团的混业经营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已逐步发展成我国金融业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推动本土银行的竞争能力。金融创新要继续鼓励,不能由于美国次按的发生,或者是现在金融市场的动荡,减慢我们的步伐,这个时候我们要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训,但是我们的金融市场化的工具,还要继续坚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这样通过创新来带动我们本土银行的竞争能力的提升。如何更好地通过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金融风险是各国金融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货币市场、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比较有限;债券市场相对割裂,存在多头管理、监管标准不一致等问题;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
(五)对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按照商业银行管理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强化经营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严格防范金融风险,坚持合规经营,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的道路,集存、贷汇、国际业务、房地产、信用卡、代理、咨询等多种类、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为一体,发展成为业务齐全、科技领先、金融服务手段安全迅捷的国有商业银行。
(六)按照WTO制定的规则进行金融活动
WTO协定为21世纪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法律基础。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当今世界规范国际经贸的最大多边经济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则,必须承担一系列义务。封闭和保护不可能发展中国的产业,加入WTO”以开放促进改革”,加大对国内行政垄断和纵向一体化的冲击。
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合法保护自身利益。WTO根据其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不公平竞争行为,制定了一些保护条款,如反倾销和反补贴、进口保障措施等。
四、优化中国金融业经营环境的对策
(一)推进金融机构的民营化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小企业,关键取决于融资状况。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近几年来,基层商业银行在县域信贷从严的环境中,尽可能采取措施,努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民间融资成为中小企业日渐重要的融资渠道。除了能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只能以民间融资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加快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推进金融改革,逐步有序地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民营化,建立完善、合理、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形成大银行为大企业服务,中小银行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尽快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配套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协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三位一体的融资平台,积极引进省开发银行资金来服务县域众多的中小企业,解决商业银行不能提供实质担保贷款的矛盾。
(二)商业银行要致力于“内功”修炼,尽快完善自我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主体,良好的服务水平是业务发展的基石,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千差万别的客户需求,要牢牢把握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度发掘和把握客户需求,贴近客户思想,正确理解客户需求,用真心实意换取客户长期的理解和信任,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新的销售模式。员工务必要从思想上提高服务意识,从着装、仪表举止、文明用语、电话用语等严格规范自己的服务行为,接待顾客要做到有礼、有节、有度,处理业务要规范、快速、准确。针对客户的不同状况,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来进行联系、沟通,对客户进行服务与关怀,沟通过程中注意说话的细节,在语言表述、回答问题等方面做到规范化、文明化、温馨化,保持良好的心态,把微笑献给顾客。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促进信息公开和做好优质服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的民间资本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中,商业银行的机会与挑战并存,商业银行必须居安思危主动出击努力转型才能获得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金融立法在某些方面存在滞后的问题,不少党政干部、企业领导干部和金融工作者对如何通过学习,加深对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的了解,提高运用和驾驭金融手段的本领增强维护金融秩序的自觉性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的问题还认识不足,在我国金融业中还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因此,就完善金融体制和严格依法办事而言,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仍是我国今后一个长期重要的任务。
各国法律关于金融业务规定了分业制、融合制两种不同制度,两种金融业务制度各有利弊。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符合我国目前金融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然而,对于国际金融业呈现出的由分业到融合的走向要引起足够重视,既要坚持我国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金融业务制度,又要积极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法制。
(四)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金融监管是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目标,依据法律法规对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总称。进一步明确和盯住金融监管目标。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就是要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广大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
总结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 证券业等。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 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演变。具体表现为表外业务快速增长,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倾向日益显著,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速。金融风险复杂程度和关联性不断上升。如果说十年前的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点的形式孤立散布,目前的金融风险则更像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各国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我国国情,矢志不移地推进重大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锡军:银行制度创新与全能银行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2]朱奇峰: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M】,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2003
[3 ]沈国毅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M】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2002
[4]蒋琼:金融业务综合经营若干基本理论思考【N】,金融时报,2005-07-110
[5]吴跃平:走向混业经营之路【M】,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