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针对我国人口及就业问题的现状创业教育制关重要。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简要分析, 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方法和模式现应该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和特点,通盘考虑.多方努力,既有效地增加大学生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又全面推进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新型的、与社会发展同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就业 创业 教育 实践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一).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背景
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人数大增。
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二)、中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但现状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有4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场就业环境:
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
(二)、企业用人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企业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同时过分看重工作经验,没有长远的眼光及也是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三)、高校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
同时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四)、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明确
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国家对市场就业环境措施:
近几年,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我们学校来说,省里多次下文要求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地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目前,国内外教育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1、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三)、高校应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1、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4、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③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四)、大学生应对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先紧后松,进入大学生生活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目前有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如今的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主修专业成绩不行,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主业都顾不上,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3. 拓宽思路.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4、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习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四、参考文献
1.张雪梅、徐建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2.张蕾、汪立夏:《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2011(11)
3.汪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 科学大众. 2006(05)
4.申丽平:《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实习、创业及心态”》科技信息. 2009(12)
5.林凌敏:《基于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0)
6.柳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河南科技. 2009(09)
7.谷献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继续教育研究. 2012(04)
8.李超:《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析》品牌(下半月). 2012(01)
9.胡中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我们的的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0)
10.高键:《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http://wenku.baidu.com/view/b96f1a1ca8114431b90dd86f.html
11.任波、 李环、梁爽:《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国知网。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
12.胡海杰、邱雪婷:《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因与对策建议》中国知网.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