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近年来,世界经济都受到通货膨胀过高的困扰,从而导致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由此引起工人实际工资急剧下降,生活日益贫困,因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研究,特别是目前通货膨胀的解决办法更是研究的重点。
故本文主要从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事件为切入口,引出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存在的必然性进行阐述,其次对此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分析,最后就中国2013年目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可行性方法进行剖析。
总而言之,就中国通货膨胀的过去引导、现状、未来进行分段式研究,最终得出适合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法并予以解说。
关键词:通货膨胀;中国;经济水平
通货膨胀是经济金融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纵观近年,世界经济普遍受到通货膨胀过高的困扰,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繁荣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抑制与治理通货膨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2013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中国面临通货膨胀形势,稳定物价成了各方重要的目标,深入探究这种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是有效遏制它的首要前提。文章分析通货膨胀的危害以及成因,并提出治理通货膨胀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供给面的改革,协调好内因和外因,保证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与生产力相适应。
中国CPI上涨是处于全球CPI普遍上涨的环境之中,通货膨胀难题正在考问全世界每个政府的应对能力,而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据俄商业咨询报10月14日消息,根据路透社的数据,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在9月底达到7个月以来最高水平,达到3.1%,当月通胀上涨0.8个百分点,超过0.5个百分点的预期。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认为这与近期粮食价格波动有关,同时前期油价的波动也均可看出资源价格的上涨对通胀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同时他国进入中国的资金增加、中国国内货币无节制供应、对大宗商品需求剧增、国际游资投机炒作等等一系列内外原因,都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不可小觑。
引起中国的长期通胀还有结构性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规模过大,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和贷款等等,而这些结构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影响力要超过供需因素的影响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量的增长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通过购买金融资产、降低利率使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引起货币流量增加。还有金融政策刚刚过去的两三年的信贷大跃进,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基础货币量上升,为通货膨胀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二)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赤字。一系列财政政策实施如:保障弱势群体、减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等要大量资金作后盾,“七五”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此后赤字越来越大。
(三)成本推动。次贷危机爆发的近几年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这个世界性央行大量印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市场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发生“输入型通胀”,中国国内投资需求也令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推高了价格。
(四)强制结汇。我国长期出口顺差过大,带来大量的外汇占款,为了对冲,央行被动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美国债权的做法。
(五)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制度混乱(尤其是商品定价制度混乱),眼下的商品价格体系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体系,一是物价暴涨暴跌,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二是“涨价无需理由”,想涨就涨;三是定价机制混乱,甚至存在价格垄断现象。混乱的价格体系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畸形的“负”激励机制,企业只需简单地通过涨价即可提高收益和利润。
(六)农村政策的失误。因为城市化进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挫,大量土地荒芜。农村本应成为城市粮食、食品与蔬菜的重要供应地,而不少农村如今也需求农产品,两相重叠,供求关系就会加速失衡。
真正带动中国通货膨胀和限制消费的因素是什么?《环球财经》副总编辑张捷做客《经济热点面对面》节目时指出,是资源瓶颈,不是产能瓶颈。如果美国要印钞,自然资源价格要大涨,其实我们现在真正对付美国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要让汇率涨上去,整个让美元贬下来。现在美国印钞以后能保持它整体的不通胀,除了一大原因是美国控制了中东的石油价格不涨,另外一个就是控制了中国的所谓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不涨。
一系列的通胀链就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行业及部门(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
二、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理必须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1、紧缩政策
首先是紧缩财政政策。主要是对财政支出削减和对税收的增加,限制支出来减少政府需求,使总需求缩减。具体措施为:削减国家投资支出与基本建设,减少公共事业投资,对政府各部门经费支出加以限制等。
其次是紧缩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过多是通膨的直接原因。紧缩型货币政策就是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膨率。
最后是紧缩收入政策。一方面是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三种:道义规劝和指导、协商解决和开征工资税。另一方面是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2、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力要素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企业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的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成本必须加速下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是生存不了的。
政府应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减少消耗,创建新的产业,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和经济效益,同时,调整产品与产业结构,增加短缺商品的生产,更多地发展环境污染更小、附加值更高、知识密集度更高、能源依赖更低的新兴产业。政府选择性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消除基本产品的供给瓶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进一步强化,加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增加总供给,政府调整政策,促进国内居民的总需求,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点上,降低价格,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点。
3、调整对外经济结构,增加内需
要降低国家的纸外汇储备。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储还是应该分散币种和投资形式,改变强制结汇。建议将一部分货币和债券储备转为实物资产,如黄金或大宗商品等,或者可以到海外投资固定资产,比如矿产。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投资风险。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世界的角力已经在通过货币这一武器进行着,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巨大经济体之间的汇率较量会在长时期内存在。也就是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它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过度对外依赖有关。如何将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经济,也是缓解通胀的有效手段。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中国过度的对外依赖的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动力与机制,并不是一个降低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就能解决的问题。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降低出口与顺差困难的根本原因,内需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造成的,因此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若能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及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内需扩大效应的产生将十分可观,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有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放消费券给贫困及低收入者。二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弱势阶层。对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三是给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四是总供给过剩的原因是因为资本太便宜,需要加息,通过市场的方法限制投机性的需求,鼓励消费。
4、强化农业地位,加强市场建设
经济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农业基础地位需继续加强,改变结构性通胀因素,主要副食品(如奶、禽、肉、蛋及粮食等)需增加生产量,储备体系及农产品收购应建立完善,市场的规范及粮食的充足供应要保证。对商品市场价格行为需规范,打击行业、价格垄断及囤积粮食等投机倒把行为。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市场,应从维护粮食安全、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及增加务农收入的大局出发,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应适当提升,炒作及非法囤积行为要严厉打击。市场及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应加强,物畅其流应予以保障,商品市场流通成本需降低。特别要大力整治区域市场壁垒、公路乱收费等问题,这样市场经济血脉中的梗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流通环节的成本就可降低
(二)2013年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方法
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部分经济学家表示通货膨胀是2013年中国经济令人担忧的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的通胀压力去年末显形,预示着本轮CPI筑底基本完成。2012年12月,中国CPI同比增幅为2.5%,连续第二个月反弹,增幅较11月上升0.5个百分点。
通胀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二者息息相关。中国经济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通胀也必然回潮。综合市场各方预测,2013年通胀区间预计在3%-3.5%。中国通胀问题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代价,通胀容忍度也在抬升中枢。此外,中央厉行节约各种措施将成为制约抑或拉低通胀的意外之喜。因此,通胀问题尚不足以给经济带来显著压力。
尽管仅从CPI看通胀似乎是“可控”的,但这并不预示着通胀预期也是“可控”的。与通胀温和不一致,通胀预期快马脱缰。
1、投资膨胀预期。从经济结构看,投资担纲2013年经济增长的主力,无可厚非。但 “新城镇化”为地方政府再度开足投资马力的最佳借口。地方大干快上的冲动又在蠢蠢欲动。贵州、湖北、湖南、河南、新疆、甘肃等省公布的今年投资增速目标都在30%以上,河南甚至超过40%。中国经济重走投资拉动的老路引发广泛担忧。
2、房价续涨预期。通胀预期总是会通过某种商品价格上涨而发泄出来的。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和消费等多重属性,关乎每个人的福祉,2012年下半年以来房价大幅反弹无疑撕裂了预期的最后防线。未来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原本只是在一二线城市比较严重的房价泡沫化问题,是否进一步蔓延到三四线中小城镇。
3、政策放松预期。国际上,日本政府将全球竞争性贬值货币战争推向全新“高度”的流动性泛滥大环境。国内看,市场普遍预计将释放新一轮刺激政策。得益于新投资计划和消费稳步增长等因素,2013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和银行新增贷款均将继续保持一定幅度增长。
尽管通胀预期与实际的通胀不是一回事,但通胀预期不断积累所带来的行为将加大通胀压力,且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比等待通胀更为重要。
1、引导流动性在实体经济内“调结构”。经济增长中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但是自主增长动能仍然偏弱。反映自主增长动能重要力量的制造业投资2012年 4 季度同比增速继续下滑。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放缓。在增长回升的同时可能增加对私人部门的挤压。因此,积极吸引和引导民间投资需要继续加力。
2、加强房地产调控不放松。房价调控是系统工程,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还应当继续推出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房价的调控。
3、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货币供应的调控,有效引导通胀预期,这主要体现在要提前合理调整社会融资结构和信贷规模。
4、民生改革将成为稀释通胀的最好方式。中国通胀的诱因已逐步从单纯货币供应量,转向货币供应量与工资、消费增长的协动。利于民生的各项改革才能保证通胀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互动。1961到1970年,日本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以来,年均通胀达5.77%,但促进了经济腾飞。2012年我国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均“跑赢”GDP,并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但“喜”的同时,居民收入增长中也存在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农民工工资增长明显放缓等“忧”。为保证居民收入长期可持续增长,还需不断夯实收入增长基础
(三)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从中国目前的现状及过去、未来前景来看,通货膨胀将间断性存在并发展着,而抑制通货膨胀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目前中国国情,其抑制通胀压力的对策大体如下:
1.税收政策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是国家用来实现反通货通胀目标的主要工具之一,从财政政策来说,反供货膨胀的具体措施是消减财政支出,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宏观管理间接化的推进,财政政策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支出政策以及公债管理政策等仍是初步的,不规范的,经常出现动荡和混乱,作用不能高估,因此现阶段采用税收政策抑制通货膨胀是更好的选择.
2013年1—9月,全国实现税收收入84412.11亿元,同比增长9%,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速加快,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加快2.4和19.2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营业税和消费税增速分别回落1.2和7个百分点;进口税收增速明显回落,且呈负增长.
2.收入政策
对照目前国情来看,人民币贬值,实际购买了下降,有部分关键原因是民众缺钱,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逐年年下降趋势。此外由于行业差别,如垄断国企和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再加上民众身负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因此有限的收入在沉重的开支压力面前捉襟见肘。
在绝大部分民众收入都来自于劳动所得,而非资本所得或者财产性收入的情况下,必须以工资改革为核心,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政府要制度性赋权,增强普通员工收入谈判能力,你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和民众减负,不要将手伸得太长,只有让利于企、藏富于民,才能让民众寻找到更多的增加收入的途径。
总而言之,让民众手中有跟多钱,在某些方面少花钱,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对收入分配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只有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的产生及蔓延。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防止通货膨胀的风险的关键是发展,低廉的劳动成本带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成为出口大国,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过度依赖出口、产业结构滞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等,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抵御通货膨胀的必然途径之一。根据近期出台的新政策和李克强的一系列讲话来看,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法师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与自我调节的作用。
4、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赵紫阳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到遏制通货膨胀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机立断,把明后年改革和建设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争端经济秩序上来。
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第一,明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压缩五百亿元,大体相当于今年实际投资规模的20%,只能多压,不能少压。要对重点产业采取倾斜政策,对涉外项目采取保护政策,切切实实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把全社会的投资规模真正管起来。第二,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特别要坚决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在集团购买力的使用中,虽然相当部分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其中确有严重的挥霍浪费,必须坚决砍下来。第三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金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办发保值储蓄,开辟多种渠道,包括出售公房和发行股票、债券,吸收社会游资,引导购买力分流。第四,克服经济过热现象,把明年工业增长速度降到10%甚至更低一些。总之,治理经济环境,整段经济秩序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不到或缺的作用
三、结论
通过对中国通货膨胀现状、成因的研究,最终得出适应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可行性方法,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而未来也将断续出现,这就需要国家政策颁发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了。目前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政策包含5大方面:开放国界,降低关税、对敏感商品实行补贴、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由现在经济的发展可知,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重视及效率是有目共睹的,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无论中国将面临何种挑战,何种困难,在举国上下人民的齐心合力下,一定能度过难关,走向美好的未来。
四、参考文献
[1] Ansuya Harjani.. 通货膨胀将会是中国经济新危机. CNBC中文网,2013年10月
[2] 齐昊. 中国通货膨胀率创7月来新高. 商务部网站, 2013年10月
[3] 陈荟蔓. 外国专家:三大原因导致中国通货膨胀,南海网,2013年
[4]robot. 中国通货膨胀依然温和可控. 中国网,2013年9月
[5]:赵进.刘品呈: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思考。人民论坛,2013年5月
[6]贾佳。专家解析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真正因素.中国经济网,2013年2月
[7]Kenny Liao通货膨胀的七种类型:银率网,2010年11月
[8]陈湛匀教授. 通货膨胀是中国经济面临担忧的问题.中国贸易新闻网,2013年
[9]李克强.施政首要问题是稳定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路透社,2013年
[10]泰康人寿.2013年中国如何应对通胀,2013年1月
[11]吴杰.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商情 2013年第2期
[12]摩根大通:2013年中国通胀忧虑或将重燃,新浪财经,2012年12月
[13]许吉红.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第08期
[14]汪丽.钱不值钱,民众表示很缺钱.金话题,2013年11月
[15]张弛. 靠市场化解产能过剩 促转型有赖深度开放.企业家日报,2013年11月
[16]詹向阳. 经济企稳回升 政策基调稳健,上海证劵报,2013年10月
[17]陈法善. 赵紫阳在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