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随着金融危机消极影响的不断加强面临着重新洗牌。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导致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国际货币体系从单极到多元化的改革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想更加全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必须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 机遇和挑战
一、引言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看,如果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了欧洲货币体系的形成和欧元的诞生,那么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货币动荡正使愈多的国家脱离美元本位,而人民币则有可能成为东亚区域乃至世界首选的“货币锚”。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的过程。
2007年底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的损失。美国为迅速恢复经济,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狂印美钞救市,美元应声贬值。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中国货币当局对人民币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区域合作正被提上中国的政策议程。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让我们看到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要性和历史机遇。就中国而言,凭借全球第三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规模位居全球第四的地位,从我国利益最大化出发,适时推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本位币方案,以构建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应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金融危机对主要货币国家金融市场影响
20世纪80年代,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三种货币,随着欧元的诞生,德国马克被改写成欧元。
从日元看,日本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地位,在东亚除了美元以外,日元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从200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也采取政策积极的推动日元的国际化。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陷入泡沫经济的泥潭,经济出现困难,日元在亚洲的影响力也大大减退,这就为人民币迈向亚洲,走向人民币区域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机.
从美元来看,次贷危机美国开动印钞机救市的行为恶化了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严重挫败了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虽然这次金融危机不会造成美元地位的改变,但由于美国独大的弊端日益更为清晰的暴露,各国对“强势美元”的信心受到打击等原因,美元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从欧元来看,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引发全球性金融风暴,欧元的问题也日益显露:首先各国的“大手笔”金融救市行动和经济刺激计划靠的都是政府掏钱,这势必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欧元区各国赤字和债务上升,各国差距拉大,危机货币联盟的整体稳定。其次,金融危机暴露出欧元区内部不团结和经济融合的局限性。再次,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经济形式显著恶化,恐难在短期内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条件,这意味着欧元区的扩大步伐将受阻。从欧元面临的这一困境来看,其目前难以独自填补美元衰落留下的空间。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一)货币互换潮流涌现
经济危机情况下,在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都遭受危机时,人民币因为自身的稳定成为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着手实施与人民币互换计划。虽然通常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须经历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计价、成为储备货币三个阶段,而货币互换不过是人民币走出的第一步,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人民币国际化走出的良好机遇。货币互换之后,所兑换国家不仅可以用人民币进行国际投资,使人民币进入贸易支付领域,而且可以将人民币作为该国储备货币。货币兑换体现出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对于人民币的进一步走出去至关重要。而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也可以成为人民币“出海”的中转站。
(二)国家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金融市场开放进程加快
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四大国有银行已基本实现商业化改革的目标,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商业银行,其经营能力不断强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创新能力增强,效益不断提高,不良资产大幅度下降。2009年英国《The Banker》杂志推出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中国的银行在榜单中占据五个席位,并且有三家名列前五名。中国工商银行ICBC以212亿美元的利润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也都位列前25名。在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方面,银行间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外汇市场建设速度加快。
2009年3月,国家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09 年7 月1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公布实施,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开始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涉及的贸易伙伴为东盟国家和港澳地区。这些政策的变化也体现出中国已经着力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健全金融体系。
(三)我国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89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31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62亿美元。
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的货币价值必须有强大的实物商品支撑,即强势货币是以强势经济为基础的。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本身就有推动本币国际化的能力,并且本币国际化也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主观意愿加强
国际货币影响因素理论和实践显示, 政府意愿对一国货币国际化作用不可小觑。美国政府对美元国际化一贯采取积极态度, 是成就美元主导地位的重要力量。面对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不仅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而且高度关注和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并取得可喜进展。2009年G20国峰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指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货币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而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的讲话则明确指出了中国对于短期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的诸多建议。可以说,中国完整地勾勒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的明确目标,表明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意愿,并努力争取更大的发言权。这体现了在危机关头中国发挥大国责任、维护地区货币稳定的决心和贡献,也使人民币国际化在举重若轻间迈出关键一步。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2012-2013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连续四年位居榜首。中国的排名在经过五年稳定上升后,今年下降了三个位次,排第 29 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还是值得肯定的,财政赤字情况也较为适度,主权债务评级也明显好于其它金砖国家和发达经济体。不过,中国在以下三个单项领域的排名下降幅度较大,即金融市场发展、科技创新和市场效率,这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整体竞争力。
(二)中国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其发展的广度、深度仍然不够,金融市场的弹性和适应能力较弱
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等关键变量尚未实现市场化;金融产品种类有限,因此参与者的广度受到了限制。从发展深度来看,相关金融市场的交易量规模还相对较小,例如目前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量已经达到了4.47万亿美元;而在中国外汇市场上,全年日交易量也只有581亿美元。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弹性是非常有限的,对于供求因素的突然冲击,市场价格将难以具备迅速自我调整的能力。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交易人民币资产的金融市场。这两个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目前中国仍然对资本项目实施较为严格的管制,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可兑换
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较弱,尤其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还在产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止到3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资本项目实现自由可兑换,则资本的流入、流出双向冲击,都将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考虑到宏观经济的可承受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在一个可控的、渐近的轨道上逐步展开。
(四)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美元、人民币的区别政策,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
东南亚一些国家面临着外汇短缺的情况,因此外汇管制较为严格。在退税方面,也普遍对美元结算提供较高的退税优惠,而人民币结算却不能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这在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最重要的是,目前人民币定值的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持有人民币资产缺乏收益性和流动性,由此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大进大出、沉淀量小”的特点。目前,货币互换、进口贸易结算、游客携带三种方式形成了人民币的流出机制;同时,通过银行系统的个人人民币业务、发行人民币债券、出口贸易结算等方式形成了人民币的回流机制。虽然流入和流出机制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由于人民币定值的金融市场没有发展起来,使得投资者仍然缺乏长期持有人民币的动机。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一)要以贸易为突破口
要以贸易为突破口,以金融为着力点,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除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改善贸易环境外,还要持续优化贸易结构。需要增加制成品尤其是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制成品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本国货币影响力。中国不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此要着力突破。其一,通过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法制体系来实现规范发展,有效解决中国资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强对市场主体和资金的吸引力,实现资本的可持续流动,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其二,要完善结构,不仅注重股票市场的发展,还要注重债券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及市场的建设与培育。此外,在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香港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吸海外优质企业到国内上市和发行债券,树立国际化金融发展战略,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主体和世界资源配置中心。
(二)提高金融监管国际化水平
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国现状,完善经融市场的关键是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建立相对开放的外汇市场和培育离岸金融市场。充分实现金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国际合作和金融监管建设,提高国内金融监管水平。积极参与经济区域合作,严格履行国际金融监管协议,防范金融风险。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培育强大的海外商业存在
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核心,是人民币国际计价功能的形成。其前提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全球贸易、投资、生产和金融活动中能够逐步取得主导权,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微观基础。如果没有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快速发展,外国投资者出于升值预期持有中国可交易或具有流动性的人民币资产,极易导致中国本土资产泡沫的急剧膨胀,一旦外资撤离就可能引发泡沫破灭型金融危机和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逆转。
(四)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经济转型在两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首先,从国际经验和我们的实证分析结论来看,进口与货币国际化具有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口将是人民币长期输出的主渠道,进口的持续增长有待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其次,只有经济的成功转型才可能为增长提供需求和供给的持续动力。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已属全球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是靠美欧不具有可持续性的过度消费支撑的。随着美欧相对经济地位的下降和财政的收缩,中国出口增长已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内部市场的开发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需求拉动力。另一方面,中国高投入低效益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面临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只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供给能力。中国经济只有通过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成功转型,才能支撑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从而为人民币创造持续稳定的国际需求。
(五)需要积极推进行政垄断型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行政垄断型金融体制是中国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帮助工业化战略解决廉价资本的供给问题。这在银行业的表现是,市场准入的严格限制和以存款实际负利率为特征的存贷款高利差补贴政策。资本市场则表现为上市融资的规模控制和行政审批制度。股票供给控制条件下,询价制度导致过高的发行市盈率。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金融业和特定产业获得廉价资本,却长期损害了存款人和中小投资者等中产阶层的利益。目前,中国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高速公路建设已出现过剩,而内部消费市场开发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待培育一个队伍庞大的中产阶层。另外,行政垄断型金融体系已成为居民储蓄转化为高成长新型产业投资的瓶颈,金融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支持企业低成本融资转向切实保护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利益,实施富民政策和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使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各类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得到持续的资金融通,使本国居民更便利地分享这些产业成长的丰硕成果。
(六)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步走”
尽管目前政府层面并没有推出明确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但国内专家们普遍认为,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战略和政策取向可用“三步走”。
一是地域扩张上的“三步走”,也就是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2011年5月6日,央行与蒙古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金额为50亿元人民币。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已经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阿根廷、冰岛、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定,总金额达到了8342亿元。同时人民币也在不断拓展在亚洲的影响力。
第二个“三步走”来自于货币职能,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首先发展人民币结算货币的职能,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其次为人民币的投资货币职能,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撰文指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推进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在国际上积极稳步地增加以人民币计价的、高质量的金融资产。第二件大事是加大放开中国企业与家庭金融走出去的力度,鼓励中国的投资者和家庭本着风险对冲,本着金融投资回报多元化的目标走出去。李稻葵认为,当前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实现资本账户有效、可控、大规模的开放,大规模提升中国高质量金融资产的供给。
参考文献
[1]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巴曙松,吴博:《金融危机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高期望下的平稳起步》,载于《华创证券》,2009年9月
[3] 吴晓芹;《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高寅;《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杨斌《美国隐蔽经济金融战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1月
[6]韩亚琴,王海洋,秦德强,《以日元为鉴——简述人民币国际化启示》;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4期
[7]陈京京,《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契机——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企业导报;2010年02期
[8]逯新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9]陈凤英,《人民币国际化扬帆起航但路途遥远》,领导之友,2011年03期
[10]李双龙,李桂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09期
[11] 李晓刚,《“三步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2] 张茉楠,《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四大约束》;经济参考报;2011年
[13] 《201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14] 马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竞争力排名》,2013年国际在线专稿
[15] 潘英丽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2012年04月01日
[16] 理财周刊,2011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