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富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4-06-04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越来越成为极其重要的创新产业。它的发展给我国传统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的前景。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作为现代化农业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富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迅速,成为该市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富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并对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是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应用的成功技术。由于软盘育秧的 成功应用,为农机与农艺协调配合奠定了基础,可实现水稻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多项农机化作业,使水稻栽插具备了浅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的特点,达到了水稻栽插“平、浅、匀、直、稳”技术要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耕地不断向种粮大户转移,农机补贴值和范围的逐年扩大,以及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为水稻机械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富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技术现状

富阳市是杭州地区重要的水稻生产区,水稻种植面积18.5万亩左右。与小麦、玉米相比,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精细,生产环节众多,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人力生产成本高。但我市的水稻播种环节仍然是人工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手种田”的传统栽植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随着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产品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迫切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目前,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平仍然是很低,水稻机械化栽植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机化水平增量扩面、上档升位的瓶颈,成为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软肋”,因此,加快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步伐刻不容缓。

为加快富阳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突破机械化栽植技术的瓶颈制约,2007年引进井关PC6手扶式水稻插秧机1台,及水稻育插秧专用秧盘5000只,在富阳市洞桥镇洞桥村进行了水稻机械育插秧试验、示范工作,积极推广盘式育秧配套的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实现水稻机插面积179亩。截止2012年底,富阳市累计引进乘座式高速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91台,水稻育插秧专用秧盘35万只,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36100亩。

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

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亩节本100元,机械插秧比人工手插每亩提高工效20倍,可大大缩短水稻插秧时间,工作效率提高。机插秧由于带泥入田,秧苗返青早,机插浅而且一致,有利于早分蘖、快发芽,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为高产高效打好基础。粮食产量每亩增加5%-10%左右。

首先,经过多年测定,水稻插秧机每亩插秧成本包括种子费、秧田准备、秧盘折旧、水电肥药费、播种用工、秧田管理、插秧费用等,累计为85.46元。而人工移栽水稻主要成本为种子、秧田准备、水电肥药费、播种用工、秧田管理、插秧费用等,累计为188.90元。机插稻比移栽稻每亩节省103.44元,节省54.76%。

其次,经测定,水稻乘坐式插秧机用工3人、每天机插30亩左右,即每人、每天机插10.0亩。人工手插每亩、每人需用工2.5工,折每人、每天手插0.4亩。机械插秧比人工手插每亩提高工效25.0倍。

因此,实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亩节本103.44元,机械插秧比人工手插每亩提高工效25.0倍,生产成本降低,同时,可大大缩短水稻插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省工省力的目的,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等优点,经济效益明显。

(二)、社会效益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可以解放部分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保护地种植业等行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同时,一部分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参加城市建设和出国劳务。改变农民靠土地吃饭的传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机械研发和生产的发展。农机研发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将按照农民的需求必将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适合农民需要的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由于购买力的增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换速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生态效益

机械插秧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水稻机械插秧实行宽行密株,透光、透风、透气性能好,有利于稻飞虱、纹枯病的防治和水稻抗倒伏性能强,比手插和抛秧可少施1-2次药,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和提高稻谷品质。

机插育秧在育秧苗期采用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特别是除草剂的使用量。在大田栽培管理中,水稻机械插秧均匀可靠,立苗稳扎根深,株距可以根据品种、季节、稻田肥沃程度进行调节,禾苗通风透气好,抗倒伏和病虫害能力强,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和提高稻谷品质。因此,机插稻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有利于减轻肥、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农业污染;提高稻谷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富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缺乏融合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节点多,单凭农机部门自身难以完成这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就参与者来说,涉及农机和种子、土肥、植保、种植等部门。就技术衔接而言,育出的秧苗要符合机插秧的基本要求;整地的质量要达到机插秧规定的基本标准;水肥的控制管理要满足机插秧大田需要等等。

(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比较晚,农民认识程度不足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起步较晚,它的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作用,农户尚未了解和接受,农民并没有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中解脱出来,这从主观上制约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

(三)、农民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使用和操作还需进一步加以培训,素质有待提高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现在购机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领悟能力差,有的农业机械卖给农民好多天,农民也不知从何使用,有的因为操作不当,不到一天机器就出了故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概念模糊,使用管理水平不高。加之各级政府对农民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

(四)、水稻机械化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

总体上看,我市的水稻种植面积相对集中在农业区,具体到每一个生产小区,则表现为生产规模偏小,且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发挥。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地块较小,而且种植的品种、作物不统一,机械化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土地分散经营的形式使农民无能力或不愿意购买新型农机具,即使购买,由于使用时间较短,闲置时间较长,造成资源浪费,投入产出比不能充分体现。

五、加快推进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发展的对策

(一)、农机农艺紧密结合,联合攻关  

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水稻机插是一项农机和农艺的综合技术,是一项需要农机与农艺紧密配合、相互结合才能完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新技术推广工作。农机、农艺只有通过联合攻关,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我市水稻机插实际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图,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本地化。

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尤其是做好育秧技术培训工作,形成推进 水稻机插秧的合力。要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为水稻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机械化技术,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引导主要农作物生产向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形成标准化作业农艺技术和操作规范,带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实现高产、高效,全面提升。

(二)、加强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并接受水稻机插

农民对水稻育插秧技术的使用,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接受程度。为加快我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接受、实施这项新的水稻种植技术,一、通过广播、电视、印发机插秧技术宣传资料和图片、利用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使广大农户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二、举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作业现场会,提高农户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感性认识。三、在关键生产季节,到重点乡镇专题讲座如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工艺要求等技术,提高农户对该项技术的理性认识,让种粮大户、农户真正了解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优点,接受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三)、加强农民素质培训,使农民能用好机具

调动基层农机技术骨干,加强技术指导,手把手、面对面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培训覆盖面。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西方经典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因素是新技术和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决定这一过程能否顺利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的形成即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因此,从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角度而言,要根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建立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网络,拓展农民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新型农民的文化科技知识、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培训和操作技能十分重要。农机部门应将推广和培训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改变以往单纯为推广培训农机化技术而进行推广培训的做法。着重以农机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为主线,始终将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意识地贯穿于推广与培训的过程之中,帮助农民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尽快从传统劳作习惯中解脱出来。

(四)、搞好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生产

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这与发达地区在农业企业化经营、集约化、规模化运作水平上相差甚远。小规模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坚持自愿、有偿、依法的 原则,积极推进农用地使用权流转,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等经营主体和核心农户集中,培育大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农场主,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创造条件。政府需要在引导土地集中和流转方面出台进一步的激励政策,促使我市规模化集约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域条件,选择有水源,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群众有积极性的地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力求做到集中连片建设,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化农业,保证现有农业机械年度作业量的相对饱满和稳定,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其次,农机合作社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一是继续扶持现有的农机合作社,通过政策倾斜提升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发展一体化服务型、专业性服务型和承包性服务型等多种农机服务模式;二是在主要产粮乡镇重点发展农机合作社,吸收种粮大户加入农机合作组织,或农机合作社承包、经营大片土地,使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

六、参考文献:

[1]倪山:《浅谈基础农机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年,第六期; P39

[2]陶明德:《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的优势及不足》,农机科技推广,2013年,第2期; P41

[3]徐莉 李社潮:《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推广的一条主线》,农机科技推广,2012年,第10期; P16

[4]蔡强 马军文:《农机农艺联动 完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农机科技推广,2013年,第4期; P30-32

[5]秦海生 田妍红 杜永年:《我国水稻机插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农机科技推广,2012年,第9期; P56-57

[6]朱德峰:《水稻机插育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P28-31

[7]杜翠云 刘峰:《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1期;P15-16

[8]王兴梅:《水稻机插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农技服务,2011年,第4期;P9

[9]冯万珍 章国庆:《水稻机插与农艺配套技术要点》,现代农机,2011年,第4期;P11

[10]许圣军:《水稻机插秧技术优势及存在问题与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11年,第9期;P19

[11]童裕丰:《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P21-23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