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当代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对象和途径。他们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外还可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介来鉴赏作品。这就为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四个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接着根据教学活动中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当下学生文学鉴赏心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激发鉴赏兴趣、传授鉴赏方法、开拓鉴赏视野、培养鉴赏个性这四个方面描述了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鉴赏兴趣,鉴赏个性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早在1917年就大声疾呼要重视美育,他还指出“专属美育的课程是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语文教学,甚至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不重视美育。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开始扭转。近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级,“课外阅读三五本书。能对程度适宜的……文艺读物作一点评析”。高中一年级,“读两本以上文学名著”。高中二年级,“读两本以上文学名著”,“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思想,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高中三年级,“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文艺读物,具有一定的质疑、释疑和评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情况看,近年来对美育较前开始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美育的落实还很不够,具体经验还不多。
一、学生文学鉴赏心态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最近我们进行了一次中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接受调查的有城市、乡镇中学初一、初二学生800余人,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当代中学生的文学阅读的一些心态。
(一)兴趣广泛而选择盲目
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且经过小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学习,打下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积累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经验,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而求知欲望急剧膨胀,阅读兴趣十分广泛。课本的知识、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更喜欢课外的阅读和鉴赏。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问及学生喜欢哪种阅读方式时,答喜欢课堂学习的仅占28%,而答喜欢课外阅读的达72%。对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类型,则喜欢与讨厌的各半。从课外阅读的内容看,则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有些饥不择食的倾向,不注意或者说不善于选择。有浓厚的阅渎兴趣当然对他们获取知识、迅速成长有利,但缺乏选择则有可能接受不良影响,误入歧途。
(二)阅读广泛而品味有待提高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艺术修养,其基本含义至少应包括这样两方面:
首先,要求鉴赏者懂得一些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艺术。鲁迅在《诗歌之敌》中说过:“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的确,艺术作品不同予一般的认识对象,仅靠“哲学和智力”来理解它,难免要闹笑话。宋代沈括对杜甫“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讥讽,明代杨慎对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诰难,都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这些论者也都是博学的人,都有较深的艺术修养,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使他们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没有坚持按艺术特有的规律来品评作品,结果作出“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这更应当引起缺乏艺术修养的读者的高度重视。
其次,要求鉴赏者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鉴别力。古文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开篇即告诫人们:“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即要先熟读那些最优秀的典范作品,久之便能自觉区分作品的优劣。他把这种读诗法称为“工夫须从上做下”。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也谈到了提高艺术鉴别力对鉴赏的重要作用。他说:“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歌德也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这种意见与严羽的见解不谋而合。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总是把培养艺术鉴别力作为艺术修养的重要方面加以强调的。
当代中学生阅读面十分广泛,成年人所有的、成年人所能看到的,他们几乎都能看得到,都可能阅渎。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中学生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有相当部分学生读过外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名著,有的还读过《茶花女》、《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但也不容忽视,中学生的欣赏趣味还亟待提高,为猎奇而阅读,为消遗而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喜欢通俗浅显读物,喜欢影视中的恐怖、惊险、武打场面等。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阅读趣味不够健康,有从低俗作品中寻求刺激的倾向。
(三)求知欲强而能力有待培养
长期的应试教育,强大的升学压力,使学生形成了为应试而学习的心理定势。调查显示,中学生比较偏爱中学课本中知识性强的课文,喜欢适合应试教育的分析概括型和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但在课外读物中,他们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著作、伟人传记等书籍。对中学课本的各种类型的课文,他们喜欢的类型依次是诗歌、散文、议论文等;最讨厌的课文类型依次为:文言文、说明文等。问及“你最喜欢的书籍是什么”时,答文学作品(含传记文学)的占69%,答历史著作和科普读物的均有30%左右。在“你最崇拜的人物”一问中,最多的是英雄人物和科学家(英雄人物占48%,科学家占33%)。他们渴求增长知识,了解社会、人生,但获取知识的方法,文学阅读的能力等还有待培养。
(四)目的明确但思想单纯
调查中,有5l%的人喜欢语文课,有40%的同学对语文课兴趣一般,也有近10%的同学答不喜欢语文课。当问及喜欢与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时,认为语文课可以获得多方面知识,可以提高多方面能力的占38%,认为语文课可以得到审美享受的占28.9%。问及阅读的主要目的,答为增长知识的占82%,认为可以受到教育的占81%,认为可以从中获得人生经验,学会做人的占33%,而填可以陶冶性情、求美的占86%,仅有3%的同学填的是为了消磨时间。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阅读目的是明确的,即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和陶冶性情,获得美感享受。
二、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鉴赏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以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训练的凭借,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这犹如“春雨点点人地”,学生心中会孕育出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新感觉。
但由于学生个人爱好、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其学习效果与教材的要求有时相差甚远。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所有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成功的极大推动力。学生对语文阅读、鉴赏的学习兴趣往往表现为对教材所列课文特别喜欢,学习起来乐而不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去分析。这样的迷恋是从兴趣开始的。
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密切联系课文,唤起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是会让人一见钟情的,学后终生难忘。此时,教师可以采用:
(1)把生动有趣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学生听;
(2)为理解有难度的课文内容配上直观、具体的图像与动画;
(3)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表演出来;
(4)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影响……
运用课文因素,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人阅读、鉴赏状态。
2、创设悱愤心态,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悱愤心态,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语文教材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习兴趣,只有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释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兴趣。
创设悱愤心态,不仅在课的开端。而且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注意,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并不断增强。
3、利用好胜心,促进学习兴趣
好胜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特点。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总希望自己的观点、看法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或表扬,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开展小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证阅读、鉴赏的顺利进行。
4、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稳定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困难,自身又无法克服,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如果阅读、鉴赏时经常困难重重,那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分析学生阅读、鉴赏时的困难,大多数是在一些重要段落、关键词语的理解上。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关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些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中的“酝酿”这个关键词语,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或分歧较大。实践证明,帮助学生解决理解的重点、难点,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稳定学习兴趣。
(二)传授鉴赏方法
《李记•乐记》里有两句话:“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劳而功半”。教师与其自己喋喋不休地分析、讲解,不如把阅读、鉴赏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逐步使课文习读上升到鉴赏的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细心阅读原作,只有细心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阅读原作,全身心地沉浸于作品的境界,才可能感受到作品的意蕴美、形式美。这几年文学作品的缩写、故事梗概介绍有代替原作的趋势,不少学生也受了影响,对文学作品只图了解大体轮廓,即使读原作也走马观花,不愿耐心地读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针对着这种不良习惯,要教育学生懂得文学艺术“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特点。有许多文学作品是没有情节的,即使有情节的作品,其审美价值也不是仅仅集中在情节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以人物为中心的种种情景的具体描写上。成功的文学作品是没有冗笔的,正如健康的人体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一样,因此要精心地阅读、领会作品的一字一句,并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把作品中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以致能够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既不可满足于故事梗概的了解,更不可过早地在进人文学境界之前就拉开分析评论的架势。
比如,在教学古诗这一类课文时,教师通常运用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赏析。
1、读通读流畅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竞赛读、示范读、师生对读等,先把古诗读流畅,扫清语言障碍。
2、理解字词句
理解课文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并连起来解释句子,为准确理解全诗,为进一步鉴赏作准备。
3、理解全诗,体会意境
在全诗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的内在意境,并通过朗诵、作画、表演等表达学生各自对诗文的感悟。
当然,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去鉴赏,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灵活运用各种鉴赏方法,更需要在广泛的鉴赏实践中加以培养。
(三)开拓鉴赏视野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与心灵活动的外在体现,让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与心灵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价值。
好的文章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热情。因此,从小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充实语言信息仓库,开拓可供鉴赏的视野,对学生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在这项策略的实施上,主要是除了范文之外,尽可能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更广阔的世界;最注重积累的语言材料仍然是名家名作。为了开拓学生的鉴赏视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有益的尝试:
1、创办“名家名作”书架工程
在班内设置了图书架,每个学生将自已最喜爱的名家名作(其中有童话作家,如格林、安徒生等)带来,供同学课外阅读,有时也供教师上课用。此时,教师的个性化鉴赏指导也就顺理成章。
2、开辟“读书心得”交流栏目
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快乐30分”活动时间,专题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或“好书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交流出来,将鉴赏体会表达出来。
3、准备“书海拾贝”笔记本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人准备了一本取名为“书海拾贝”的笔记本,在这些本子里,摘录了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记下了阅读时的感想体会,穿插了一些根据文章内容精心绘制的图片。
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读的书真不少,感性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视野越发开阔,鉴赏的能力也日益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鉴赏习惯和鉴赏品味,有的学生爱读童话,有的则喜欢诗歌、散文,还有的偏爱科普文章。
(四)培养鉴赏个性
学生阅读、鉴赏时有没有达到个性化鉴赏的境界,表现为其在语文学习中有无个性。在学生个性化鉴赏的培养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予以认可,更要鼓励学生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观点。
比如,在教学《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文时,全文总结阶段教师常常会问学生:“你喜欢狐狸还是乌鸦?”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往往是“都不喜欢”,原因是“一个太狡猾,一个太爱听好话。”但也有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有学生认为:虽然不喜欢乌鸦,但同情它,因为它的肉给狐狸骗走了,它是受害者。
也有学生认为:喜欢狐狸,因为它聪明,有本事从乌鸦的嘴里骗到肉。
更有学生认为:他尤其喜欢狐狸,因为乌鸦的这片肉也是来路不正,因此狐狸骗它的肉没有什么不对。
诸如此类,在课堂上经常会遇上。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自己的能力,并在这方面持之以恒,学生就会乐于、善于倾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慢慢形成自己的鉴赏个性。
结论
文学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鉴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是一种美育。主体的心理应处于自觉、自动、积极的状态之中。加强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鉴赏的目的性,使学生真正进入鉴赏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文学鉴赏中得到美育。
参考文献
1. 凌新文,《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初探》,广东教育:职教,2012,(7):33-35.
2. 伍国凤,《关于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和意义及现状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2,(39):156-157.
3. 严玲玲,《”语文鉴赏”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6):22-23.
4. 王香,《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9.DOI:10.7666/d.y1638510.
5. 隋义,《文学作品审美鉴赏的教学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76-178.
6. 林丽春,《高中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DOI:10.7666/d.y822860.
7. 李静,《引导学生在鉴赏文学之美中提高语文素养》,文理导航(上旬),2013,(1):16.
8. 蒋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和意义和现状》,语文学刊,2010,(12):107-108.
9. 何艺,《从生本思想出发培养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四川师范大学,2007.
10. 高燕,《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9):257.
11.朱彦,《文学鉴赏中的审美感知力及其培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