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的文化先进性不仅应体现于文化创新领域,还应显现在文化实践领域,国家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诸多挑战,只有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知识青年,充分发挥并保持自身在文化领域的先锋地位,大学生才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够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才能够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利益,最终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强国;责任与使命
“文化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设体系,包括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文化软实力等。其中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当前特定形势下大学生在文化强国建设责任与使命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大学生在文化强国建设责任与使命感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实践文化强国战略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设体系,包括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文化软实力等。文化强国战略是指加大力度做好国家的文化工作,从而达到提高综合国力、强国富国的目的。
从国内的形势看:
(1)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这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深刻的;
(2)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门已经打开,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和愿望与社会提供给人民文化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有很大矛盾;
(4)对文化的一些规律性的研究、理论的研究、理论的创新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5)严重缺乏引领文化建设的高级人才;
(6)文化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存在着受制于人、受控于人的危险;
(7)文化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任务艰巨,体制性障碍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8)干部的文化理论水平有限,与形势、任务要求、胜任工作的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
(9)有相当多的执政官员对文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水平、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亟待提高;
(10)国家、地方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同程度地受到观念上的障碍;
(11)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的实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明显不足;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功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凝聚民族力量从而引领社会进步,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期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接受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黄金时期。加强对当今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学习,并成为其终身受益的精神指导理论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使命,对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软实力均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当代大学生责任观内涵丰富,概括起来其基本涵义大致包含六个方面: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职业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
一是对自我的责任,即对自己负责,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负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一切责任实现、价值实现的物质载体。一个人能力的展现与发挥是他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只要有“社会关系”,有“相互交往”,责任就在所难免,而这种责任随着他的成长而不断地增多和加重,直到他失去担负责任的能力。
二是对家庭的责任,是指家庭成员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的各种责任,尽力完成相关任务和自身义务的体现。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和社会构成的细胞,只有家庭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而一个家庭的维系,需要各个成员的合力,才能保持家庭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是对他人的责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另一方面有提高责任失误补救能力的责任。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深刻依赖性,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开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这种互赖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强化。对待责任失误的态度,是衡量人的思想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作为心智正在成型中的群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错误,提高自己的责任失误补救能力无疑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对职业的责任,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一个人能否履行其职业责任,是一个职业工作者是否称职、能否胜任的关键。职业责任决定了职业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规定了职业工作者行为的是非标准。职业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既是生存的必须条件,又是社会个体依据自身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国家民族事业的需要借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平台。
五是对社会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社会个体自己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更好地给个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和社会中,因此必然处在多重的社会关系之中,人在接受先于自己而存在的社会关系以及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是以某种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所以他们随时都面临着怎样处理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六是对环境的责任。当人类进入科技化时代,科学知识转化为人们手中物质能量的时间在不断缩短,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能力空前增强,但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例如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经历了人类权利与利益极度膨胀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后,人类开始考虑久已忘却的对自然的责任,尤其是对具有前瞻性责任的确认。对人类生存的环境负责,给自然以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日益成为作为地球公民的每一个地球人的重大责任。
二、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大学生责任与使命感方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在知识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生人文基础知识面医乏,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理、工、农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一些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理工科学生文学知识普遍缺乏、艺术知识医乏、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近空白,科学知识严重不足,文科类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也知之不多。 如在“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你能背出三十首以上的诗或词吗?”这一问题中,仅有31.8%的学生“完全可以,甚至可以背出更多”,而在回答“请你列举世界上古近中外20位著名文学家和20部文学著作”这一问题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完全解答;在许多大学生包括文科类学生为了给自己毕业找工作增添所谓筹码而纷纷尽力去考各种等级证书,而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人文课程、人文知识被忽略,其人文知识的获得凸显贫乏。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团体认识不足,从而大大减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和传承力,他们热衷于英语、计算机及各种实用技术的学科,人文经典几乎无人问津。
(二)在能力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在学校、社会都有明显的体现。近年来,在毕业生就业择业上显得尤为突出,如在就业市场上的应聘过程中,不少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为,现在的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和要求。调查显示,在“你对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否满意?”这一问题中,有 18.8%的学生交往不行,存在心理障碍,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有不少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尽人意。学生写的实验报告书和所做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字、文理不通顺和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以及不能用规范、准确而精练的语言表达实验结果和论述科学原理。
(三)在修养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大学阶段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对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等辨别不清,因此,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不强,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进而出现政治意识淡漠、道德行为失范、自我意识膨胀、精神空虚、人格不健全、价取向值错位等与人文精神相悖的现象。如在回答“您觉得成为怎样的人比较符合理想”这一问题时,有 45.6%的学生认为“拥有足够的金钱”,有 2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是貌似很充实,其实内心很矛盾”。
(四)学校教育工作中文化建设缺失的表现
由于受教育产业化和高校发展因素制约,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人文社会学科普遍重视不够,进而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人文教育的认知和界定有所偏差。现在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不少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给理科生也提供了一些可选择的文科课程,但是这些文科课程大都是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是在思想修养和品德教育的名义下开设的。德育不等同于人文教育,充其量只能是人文教育众多方面的一个子系统。把德育看成是人文教育的全部,相当于将“道德”与“人文”偷换了概念,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高校人文教育的偏离和缺陷。其次,认为人文科学“无用”。
三、加强大学生文化强国建设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策
(一)文化强国战略“进教材”推进高校思政教育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意识形态教育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在高校教材中的重要表述。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许多新的理论创新论述,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方向、基本内容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理论创新融入高校思政教材体系,本身也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作。将文化强国战略融入教材之中,也符合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规律,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的深入向前发展。
文化强国战略本身作为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理论创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创新形式,加紧研究,将其理论形态生动准确写入高校思想政治教材之中,是思政教材编写的应有之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载体在于文化,文化本身是一个涵义极广的词汇,也是思政教育的本质所在。杨宏伟的相关研究指出: “文化在思政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受教育者,渗透价值理念发挥导向作用,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与行为习惯”。 贯彻文化强国战略,推进十八大报告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创新编写思政教育教材的活动直接和迫切的目的。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发展生力军群体的中的活力和源泉,是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十八大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再次表明,致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 将理论创新迅的能量速输入到大学教育的前沿阵地,是高校思政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各个学科的学科基本理论建构,也有必要经过科学的理论论证。随着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大学教材的发展也应该随之不断更新,将最新的理论精华融入教材的思想内核。但是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一般会集中大量的专家学者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形成成果,是一个工作量相对较大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相对较快的过程,这就提高了教材编写的艰巨性和时效性。因此,对于非思政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体现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论精华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大学教材建设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前沿”。要言之,大学教材建设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都可以与文化强国战略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学科的教材之中也是必要的。
(二)以文化强国战略融入课堂教育“进课堂”
文化强国战略进课堂,不止是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教学与深化,从广义上来说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强国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当然包括中国所有的大学课堂。有学者指出,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具体的方针政策上,而应该从更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上去把握”, 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各个学科的具体知识体系有所不同,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也各异其趣,但是其科学内核和文化关怀却是可以共融共通的。在大学课堂上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实践文化强国战略,也应该从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上去把握,落实到所有学科的课堂内,将外在的知识体系熔铸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核中。
(三)创新教育方式让文化强国战略切实“进头脑”
将课堂教育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各种机制结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一个经过多年实践的教育方式,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也从原来单纯解决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的教育模式转向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高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过于强调对被教育者的日常管理与行为约束,因此工作效率往往不高,难以得到广大学生充分理解与支持,也很难取得思政教育的实效。将文化强国战略渗透到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不具备课堂教育的系统性,但具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性。 让文化强国战略切实“进头脑”,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让学生对理论问题有专心的感知和深入的思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内心,结合学生日常管理的教育方式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
(四)提升行为文化建设层次
大学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行为文化建设中校风建设是总揽,是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总合体;教风建设是关键因素,既影响校风建设,又引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推动校风建设、促进教风建设。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 为此,大学要采取多种渠道,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爱国爱校、教书育人、甘于奉献、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科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使学生思想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技能提升以及教学、管理、服务相衔接,与授业解惑相结合要强化学生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论
加强大学生文化强国责任与使命感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实际,从而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教育内容的凝炼、教育标准的适中,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文化强国责任与使命感由实在、具体的教育内容取代原来的某些空泛、繁琐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对教育内容掌握起来更加熟练和顺手; 将教育内容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内容时能够联系自己、校园以及社会上鲜活的事例,进而使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入,为高校向社会输入高素质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 ) ( h)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江泽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口报,2011-07-02.
6、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析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Z].教高[2005]6号.
7、杨宏伟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方向的研究田学术探索,2012 (2)
8、何东平十八人彰显理论创新与实践特色[N].光明日报,2012一12一12 (13)
9、范印哲人学教材设计模式的理论框架探索[C].中国人学教学,2003(2)
10、刘黎清论人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5)
11、曹必文高校思政课渗透社会卞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讨田教育探索,2012 (2)
12、陈占安深入学习十八人精神人力推进理论创新—高校社科学者学习十八人报告笔谈[J].中国教育报,2012一12一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