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禽流感病及其诊断防治

时间:2014-06-06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本文从禽流感病毒的病原,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防制等几方面记述了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实验室诊断方法,并提醒人们防制禽流感,以便减少各方面的损失。

关键词:禽流感  病毒  疾病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禽类疾病,近年来出现了多例病禽类传染给人类的病历,给人类带来了一场灾难,其来势之凶,波及国家之众,家禽死亡量之多,对人类健康威胁之大,实属罕见。禽流感是有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禽类患次病后可有急性败血,呼吸道感染以及隐性经过等多种临诊表现。本文从禽流感病毒的病原,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防制等几方面记述了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实验室诊断方法,并提醒人们防制禽流感,以便减少各方面的损失。

一、禽流感病原

(一)禽流感病毒各亚型及致病性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下设的A型流感病毒。不同毒株的致病性有差异。根据A型流感各亚株对禽类的致病力的不同,将禽流感毒株分为高致病性病毒株,低致病性病毒株和不致病性病毒株。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都是有H5和H7引起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H5和H7都是高致病的,证明为高致病的毒株还是少数。非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不会引明显的症状,仅诱导病禽的体内产生抗体。低致病性的禽流感可以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下痢,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急,通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偶尔见到高热,食欲废绝,脚爪出血,伴随着死亡,死亡率可以高达100%。

(二)禽流感病毒结构及特性

典型的禽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80-120nm,也存在丝状,长短不一。病毒粒子中心有一直径为40-60nm的高电子密度锥状核心。粒子有囊膜,囊膜表面有密集的放射状排列的两类纤突:一类呈棒状,由血凝素蛋白(HA)的三聚体构成;另一类呈蘑菇状,由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四聚体构成,它们在囊膜上的比例为HA∶NA=9∶1。HA和NA均为重要的糖蛋白,HA的作用是将病毒粒子吸附在细胞的表面受体上,并与病毒的血凝活性相关,HA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被特异的抗血清所抑制;NA的活性则是通过对受体内神经氨酸的作用,使新生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囊膜类为螺旋形的核衣壳。

(三)外界环境对禽流感病毒的影响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病毒本身的灭活并不困难,可以在加热,极端PH,非等渗和干燥的情况下失活,但是当它存在与有机物如粪便,鼻液,泪水,唾液,尸体中时能存活很长的时间。特别要注意的是禽流感病毒可以在凉爽和潮湿的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活。在污染的水源中,低温时可以长期存活,一旦健康的鸡接触到粪便污染的水源就可以引起发病。在粪便和鼻腔分泌物中的病毒,其传染性在4摄氏度可以保持3-7天,20摄氏度为7天。

禽流感病毒对去污剂等脂溶剂的灭活较敏感,常用消毒液容易将其灭活,如福尔马林,β-丙内酯,羟胺,稀酸,胺离子,重金属离子,卤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用20%的乙醚在4摄氏度处理2h,可以是病毒裂解,而血凝滴度升高。

病毒对热敏感,56摄氏度加热30min,60摄氏度加热min,60-70摄氏度加热数分钟即失活。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有甘油保护时活性可以保持一年甚至更久。病毒对冻融作用较稳定,但是反复冻融次数过多最终会导致失活。

在紫外光线的直接照射下,病毒的传染性可被迅速破坏,阳光下,40-48h即可灭活。紫外线可以依次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血凝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某些蛋白酶对此类病毒的感染力也影响较大,禽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受钙离子,温度及PH值的影响也较大,这些因素也将影响病毒的活性。

二、禽流感流行病学

禽流感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已经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病禽和外观健康的家禽,野禽及野生水禽体内分离到多种A型禽流感病毒。绝大多数禽流感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少数毒株才能引起临诊症状,甚至发生较多的死亡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都可感染病毒发病: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死亡,而对于水禽如雏鸭、雏鹅其死亡率较高。

除野禽,如天鹅、燕鸥、野鸭、海岸鸟和海鸟等外,还从以下多种鸟中分离到流感病毒;燕八哥、石鸡、麻雀、乌鸦、寒鸦、鸽、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鹅及番鸭等。据国外报道,已发现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而鼠类不能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不同品种的家禽感染禽流感的几率不同,但目前尚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禽的性别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鸡蛋传播。

高致病性禽流流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所以,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做孵化用。

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泉由粪便-口途径传播流感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人感染的隐性带毒者,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人类对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中缺乏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除非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否则它很难侵犯人类,导致人与人间传播。人禽流感的发生,目前只可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三)易感人群

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四)流行特征

禽流感是世界范围分布的,1994年、1997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在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香港、荷兰等地爆发,2005年则主要在东南亚和欧洲爆发。除鸡群中的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外,没有其他明显的规律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蔓延引起世界关注。我国气象专家对疫情地气候特征的分析表明,禽流感“不喜”睛热天气。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病禽粪便是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有专家认为,候鸟的迁徙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天气气候条件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变化或异常通常会对一些疾病的发生、加重或缓解起一定作用。专家认为,禽流感病毒喜欢冷凉和潮湿,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冬末春初,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忽高忽低,对控制和预防禽流感的发生将是不利的。另外,随着气温的回暖,候鸟将会向北迁徙,候鸟传播病毒的范围将会扩大,对控制禽流感发生也将是不利的。

WHO认为,病鸡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病毒株会散布在空气中,并被风带走而传播禽流感。从日照时数看,分析材料显示,日照较少的地区易发生禽流感。这与农业专家提出的禽流感病毒在阳光下只能存活24~28h,一般多在冬春两季流行,在5~10月份就基本平复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实验室诊断技术

(一)酶免测定技术

酶免测定技术也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用酶来标记抗原或抗体,通过显色反应来测定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

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既可以检测抗体,又可以检测抗原。尤其适合于大批样品的血清学调查,可以标准化,而且结果易于分析。在禽流感的控制,扑灭,检测中很有作用。

实验表明,直接ELISA可于感染后6天检出禽流感抗体,敏感性也高于其它实验。

简单程序(直接ELISA)为:从感染尿囊液中超速离心制备抗原,以抗原包被酶标反应管,加入待测血清后,再加入抗抗体(酶标),最后以酶标仪检测结果。

(二)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即免疫抗体技术,常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即在组织触(印)片上直接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荧光。一种禽流感的荧光抗体可以用来检测同亚型的其它病毒。荧光技术用于诊断,具有快速,简便,敏感等特性,而且费用低。

荧光抗体的敏感度同病毒分离相当,有时高于用鸡胚进行的病毒分离。

对一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流感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时,发现间接固相免疫荧光技术的敏感性比血凝抑制实验高40-150倍。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也可用来检测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其敏感性也高。但是对抗原制备要求较高,需用非离子法去污济对纯化的病毒粒子进行裂解。

(三)中和试验

用中和试验来鉴定和滴定此病毒时,常用鸡胚组织培养细胞,操作方法与其它病毒的中和试验相同。

中和试验作为经典的方法在病毒鉴定中是很重要的,很多新的检测方法都要以之为标准来进行比较。但是其操作相当繁琐,所费时间也较长,试验材料耗费也较多,故不常进行。

(四)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禽流感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是目前我国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养殖场对禽鸟进行禽流感疫苗抗体水平监测广泛采用的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和对抗体水平进行量化的优点,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类血样的禽流感抗体滴度水平,但试验的结果受操作技术的影响很大,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十分关键。

以上四种方法都属于血清学诊断方法,都是用已知抗原测定未知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测定未知抗原。其中中和实验及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都是传统血清学诊断技术,ELISA和免疫荧光是免疫酶学技术,在诊断的敏感度上ELISA和免疫荧光(ng级)要优于前两者(ug级),特别是ELISA技术诊断尤为方便快捷,适用于血清学普查,免疫荧光(IFA)可针对禽流感活病毒进行检测,因此在临床样品检测和动物产品检疫中间接IFA更具准确性和实用性,但是需要注意如何避免和降低标本中出现的假阳性(既非特异性荧光)问题。在鉴定病毒的血凝亚型上血凝和血凝抑制是通常的方法。

四、防制措施

禽流感作为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对该病的防制各个国家都很重视,为进一步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规范疫情处置程序和措施,农业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按照“早、快、严”的疫情处置原则制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

由于禽流感传染源广泛以及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使得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难以做到十分有效。通过综合防治,可望取得一定效果。

(一)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禽流感具有庞大的宿主、传播系统。因此,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禽流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避免家禽与野生鸟类的接触,避免家禽(如鸡、火鸡、鹌鹑等)与水禽(如鸭、野鸭等)的接触;

2、饲养场与外界尽量严格隔离,避免或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避免用具(如饲料包装袋等)的流动利用,饲养场周围避免饲养散养的家禽和水禽饲养场内避免饲养狗、猫等宠物;避免家禽与家畜混场饲养;

3、饲养场地应远离水禽、野生鸟类栖息的水道、河流、湖泊等,同时与运输家禽、家畜的交通要道应保持一定距离;

4、饲养场地应谢绝外来人员参观;禽舍的窗上要设隔离网,做好防鸟措施,同时还要注意饮水和饲料保护,防止其被野鸟粪污染;

5、饲养场的门口和禽舍的门口要设消毒池,对来往车辆及入场和入舍的人员进行严格消毒, 对饲养场的门、禽舍的门及其周围环境应定期消毒,消毒剂可采用福马林、β2丙内酯等有机溶剂或季铵盐、碘制剂类、氯离子类等多种消毒剂交替使用,并用可以带鸡消毒的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定期的带鸡消毒;

6、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经过严格消毒、更衣,工作服应每天用消毒水浸泡、清洗;

7、昆虫(如蚊、蝇等)、鼠类可作为传播疾病的中间媒介携带病毒在同一鸡场的不同鸡舍或不同鸡场之间进行传播,所以应做好灭虫、灭鼠工作;

8、死亡禽尸必须焚烧或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源传播。

(二)严格监控

开展禽流感普查和监测也是防制禽流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普查监测,可及时发现AI阳性鸡并对其进行监控和捕杀。同时加强鸡舍和环境的消毒,以防止病毒感染的蔓延,特别是防止低毒力毒株在鸡群中反复继代繁殖而发生毒力变强。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建立全国性监控网络、定期对禽群进行血清学普查或调查、了解疫情,并对野生鸟、水禽进行临测外,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应定期进行常规采血化验,对禽群进行常规监测,发现血清学阳性鸡群即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作出正确诊断。平时应注意观察鸡群,发现临床症状可疑的鸡群,有条件的可进行病毒分离和初步鉴定,没有条件的单位应采集一定量病料送有关部门确诊。

(三)严格检疫

注意别从疫区或可疑疫区引种。对将要引进雏鸡的种鸡场进行调查,确定是否有过或是否有疫情存在。同时注意所用生物制品(如疫苗、血清)的可靠性。因为如果检疫不严,生物制品的引入不可避免地会带进一些疫病。国家有关部门、海关应对引进的种禽、生物制品严格把关,严格检疫。

(四)疫苗接种防疫

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通知(农医发[2013]8号)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方案》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疫苗和免疫程序开展禽流感免疫工作,减少禽流感带来的损失。

(五)发生疫情立即采取措施

一旦确诊为禽流感,为了避免疫情扩散应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捕杀鸡群,禁止买卖病鸡等措施以彻底消灭疫情。

综上所述,各种诊断方法都收到操作和仪器的限制,并且病毒进化变异频繁,几乎是所有 A型流感病毒的基因库,其自然宿主的广泛性及遗传变异给禽流感的及时定性诊断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建立更加准确、高通量的方法势在必行,研究人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仅要检测出已知的病毒,还要有能力检测各种亚型和可能发生的新亚型,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总之由于禽流感传染源广泛全世界禽业都有受到感染的危险而且由于禽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而不断产生新的毒株,给禽流感预防和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只有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尽量减少禽流感对世界家禽业带来危害和损失将来的综合预防及控制措施应该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早期监测和诊断。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病毒鉴定、严格防疫卫生制度、有选择地采取有效的疫苗接种等综合防制措施才能减少禽流感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五、参考文献:

1、甘孟侯.1999.中国禽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陈福勇.2004.防控禽流感.化学工业出版社

3、蔡宝祥.2001.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4、甘孟侯.2002.禽流感(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5、郭万柱 吴彤 陈瑶先.2001.动物微生物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6、于恩庶.1998.中国人兽共患病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7、郭元吉等.1997.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中国三峡出版社

8、张蓉蓉等 2009 禽流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出版社

9、唐国策 2011 科学防控禽流感 《中国牧业通讯》杂志社

10、王克文 2011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及流行的特点 《中国牧业通讯》杂志社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