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运用是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和关键。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深入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鲜食玉米是固安县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鲜食玉米的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对鲜食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针对鲜食玉米主产区廊坊市固安县,通过对鲜食玉米栽培技术、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鲜食玉米技术推广的过程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今后的发展对策,以促进鲜食玉米的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户鲜食玉米经营水平,从而促进鲜食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廊坊市固安县,鲜食玉米,技术推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走现代农业道路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很多,如电视媒体网络、进村入户指导、技术讲座、明白纸、示范等方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方法和途径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变化。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鲜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类型。由于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固安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种植技术及推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了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本研究以鲜食玉米的主产区廊坊市固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鲜食玉米栽培技术、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鲜食玉米技术推广的工程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以促进鲜食玉米的技术推广和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一、固安县鲜食玉米及产业发展分析
(一)鲜食玉米概述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鲜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类型,鲜食型玉米又称果蔬玉米,国外称作蔬菜玉米或水果玉米。我国鲜食型玉米的含盖面积广,包含各种类型的甜玉米、糯玉米、彩色玉米、笋玉米以及其他适合鲜食的玉米品种。在玉米品种的家族中有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甜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髙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等等,这就为玉米食品加工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原料。鲜食玉米作为一种粮、菜兼用型的粗粮细吃品,因其营养丰富、口感细腻、风味独特,能满足人们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老少皆宜,十分畅销。
(二)鲜食玉米的经济效益
种植普通玉米与鲜食玉米,从投入成本来看,单位面积成本低于普通玉米6%。从产值来看,鲜食玉米籽粒、秸秆和穗轴产量均高于普通玉米,产值显著高于普通玉米。加之单位面积成本低于普通玉米,因而效益增加54%。单位面积增收近300元。鲜食玉米3种加工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表明速冻甜玉米籽粒每吨净利润957.22元,每亩加工效益766元,真空保鲜和速冻保鲜糯玉米果穗单穗净利约0.2元,每亩加工收益700元。可见3种加工方式鲜食玉米的效益十分可观,速冻甜玉米籽粒的单位面积效益显著高于果穗加工,可见深加工促进鲜食玉米增值增效。
(三)鲜食玉米的社会效益
鲜食玉米的综合利用使得鲜食玉米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扩大了政府的税收来源,有些地方鲜食玉米打入国家市场,为我国创造更多外汇。 鲜食玉米的综合利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域经济的新型模式,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固安县鲜食玉米现状
1、自然状况
固安县地处京、津、保三市之间,天安门正南50公里,东南距天津、西南至保定各120公里,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辖15个乡镇(园区),419个行政村,幅员面积69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28万亩,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产条件较好,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和省确定的科教兴农示范县及吨粮县。
2、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固安县主导产业以种植业为主。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66.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33万亩,其中鲜食玉米种植面积8.1万亩,是固安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短短几年时间里,鲜食玉米产业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10家加工企业,其中2家企业已达到国际加工标准。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营养、保健型果蔬鲜食玉米,产品有速冻鲜食玉米,真空包装鲜食玉米,软包装玉米罐头,玉米粒铁装罐头、玉米饮料等20多个品种,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机制。目前不仅已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和国内的30多个大、中城市,并与40余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且已打入了国际市场,固安县露华浓有限公司生产的“露凝香”鲜食玉米以销往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
(五)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优势
固安县属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发展粮食生产,建设优质鲜食玉米生产示范基地,具有很多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固安县平均气温11.9℃,无霜期183天年平均日照266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61毫米,光、热、水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固安县地势平坦,便于耕作,土壤多为壤土,耕层有机质平均1.14%,地下水埋层浅,水质好,易采易补。
2、生产条件好
固安县实现了深渠河网,排灌合一,地上水、地下水互为补充,年引蓄水1.3亿立方米,固安县机井 保水量11243眼,耕地平均58亩一眼井。地下硬塑防渗管道64.3万米,控制面积11.6万亩。喷灌机组55台套,控制面积1.1万亩。拥有农机总动力40.4万千瓦,亩均动力0.62千瓦,农机具10万件,其中拖拉机7967台,联合收割机370台,粮食作物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供电力较强,主变能力达6.3万千伏安,能够保证农业用电。交通便利,京九铁路贯穿南北、京开、大广、廊涿、京保四条公路主干线和纵横交错的乡镇间公路和小康路把固安县城乡连为一体。
3、技术力量雄厚
固安县有农业技术干部15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65名,农民技术员1650人,科技示范户8100户,为农业科技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鲜食玉米的种植技术及推广过程
(一)鲜食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历程
固安县鲜食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尤其是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回顾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玉米生产再发展。
最早鲜食玉米生产基本上延续传统的耕作栽培方法。玉米种子自繁、自留、自用种粮不分,以粮代。土壤培肥以有机肥为主,作基肥、种肥、追肥。玉米除草全部是人工除草,采用畜力拉犁趟地。总之这一时期主要是延续传统耕作,玉米生产水平、科技水平不高,耕作管理较粗放。到了20世纪60年,鲜食玉米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玉米种子主要由专门育种场繁殖并建立了一批种子繁殖场。这一时期继续延用传统耕作技术。建国30年以来,化肥应用得到普及推广,主要以氮肥为主。玉米施肥由以农肥为主化肥为辅,转向以农肥化肥并重的转变时期。同时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取得进展。国营农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采用玉米机械播种。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施化肥、科学施肥。开展了测土配方的施肥技术示范推广。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有较大进步。选用抗病品种加种子包衣等综合措施,对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技术,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项集约化高产栽培方式。这使玉米的栽培技术踏上一个新台阶。进入21世纪玉米栽培技术在已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国家组织的四大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高产创建活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玉米综合生产水平。
综上所述,鲜食玉米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种植方式到科学的方式,体现了科学的进步,今后将着重研究选育良种,规模集约化生产,走鲜食玉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鲜食玉米的种植技术
鲜食玉米和普通玉米比较,生长发育特性、生产目的不完全一样,要获得优质高产,应重点注意以下各项技术。
1、选择对路品种
以幼嫩果穗作水果、蔬菜上市为主的,应选用超甜玉米品种;以作罐头制品为主的,则应选用普通甜玉米品种,并按厂家要求的果穗大小、重量选择合格品种。并注意早、中、晚熟期搭配,不断为市场和加工厂提供原料。
2、严格隔离,防止串粉
鲜食玉米受隐性基因控制,如果普通玉米或者不同类型的鲜食玉米串粉,就会产生花粉直感现象,变成了普通玉米,失去原有的味味道。因此要与其它玉米严格隔离种植,一般要相隔300米以上。如果空间距离不易安排,也可利用村庄、树林等障碍物进行隔离,亦可采用错期播种,一般春播要间隔30天以上,夏播间隔20天以上即可。
3、适时播种、精细播种
鲜食玉米属于蔬菜作物,淡季收获上市,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根据市场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播种期很重要。4月中下旬进行地膜覆盖种植,可提早上市。亦可实行分期播种,延长市场供应时间。
4、科学用肥、抓苗攻穗
据研究,一般生产条件下,鲜食玉米每亩施入纯氮8~9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氧化钾7~8千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5、加强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时间苗、定苗。间苗的作用是避免苗与苗相互拥挤,从而促进个体发育壮实。定苗实际上是最后一次间苗,它对密度、壮苗都有影响,一般4~5片叶时间苗,6~7片叶时定苗,每亩栽3200~4000株为宜。中耕除草及培土。中耕除草第一次在4~5片叶时进行浅中耕,一般为3厘米;7~8片叶时深中耕10厘米左右,拔节以后浅中耕3厘米,一般从拔节到抽雄前,结合中耕除草轻培土2~3次,以增强抗倒能力。
及时防治病虫。甜玉米较其他玉米更易感病虫害,极易招致玉米螟、蚜虫等害虫为害,后期穗粒腐病发生较重。甜玉米的果穗受害后,严重影响商品质量和售价。因此,对甜玉米的病虫害应作到防重于治和治早、治小、治了。
6、保证品质,适时收获
鲜食玉米的收获时期与普通玉米截然不同。做罐头、速冻和鲜果穗上市的玉米,都应在最适“食味”期(乳熟前期)采收。因为鲜食玉米籽粒含糖量在授粉后乳熟期最多,收获过早,含糖量少,果穗小,粒色浅,乳质少,风味差;收获过晚,虽然果穗较大,产量高,但含糖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果皮硬,渣滓多,风味降低。收获时期较难掌握,一般在授粉后20~28天是甜度最高时期,但是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必须依据不同品种、地点而定。
(三)鲜食玉米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鲜食玉米生长过程中各种病虫害,已成为制约鲜食玉米高产高效和优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促进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近几年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生产实践,将鲜食玉米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玉米螟
对4叶以上春玉米每亩用0、2%甲维盐乳油20~30mL或90%敌百虫晶体100g对水30kg,用喷雾器点喷玉米心叶部,或于玉米心叶期将1%辛硫磷颗粒剂或5%杀虫双大粒剂,加5倍细土或细河沙混匀撒入喇叭口,杀灭心叶期玉米螟幼虫。
2、玉米蚜
① 清除杂草。结合中耕,清除田边、沟边、等处的禾本科杂草,消灭寄主和病原。② 种子处理。用玉米种子质量0.1%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拌种,防治苗期蚜虫、蓟马、飞虱效果优异。③ 药剂防治。一是在玉米心叶期,可用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喷雾或灌心,每亩用稀释药液120~130kg。
3、玉米纹枯病
① 选择抗(耐)病品种。② 轮作减少病原菌。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③ 药物治疗。发病初期,每亩喷施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28%多•井悬浮剂8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一般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喷2次,着重喷植株基部,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4、玉米大、小斑病
① 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② 抓好栽培防病。包括调节播期;提倡育苗移栽;合理密植和间套作;施足基肥,配方施肥,及早追肥,特别是在大喇叭口期要及时追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注意排灌,避免土壤过旱过湿;清洁田园,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实行轮作。③ 药剂防治。可用45%唑酮•福美双10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70%托布津(硫菌灵)(1∶1)10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600倍液防治2~3次,隔7~15天喷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喷匀喷足。
5、玉米粗缩病
① 选用抗病品种,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②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③ 减少传播介质。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及其周边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④ 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⑤ 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抗耐病害的能力。⑥ 包衣拌种。播种前使用种衣剂包衣或拌种。⑦ 药剂防治。玉米苗期喷施病毒抑制剂如菌毒清和病毒A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素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
(四)鲜食玉米技术推广过程
1、制定实施方案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前,项目实施机构要制定出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年度的具体实施方案,固安县农业局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年度计划,年初召开了由乡镇主管农业的领导、县、乡农技术员、农技指导员、村长参加的会议,将年度计划下达到乡镇,然后由县镇推广领导下达到各村,年终时,对推广计划完成情况和推广效果进行调查统计,对完成较好的乡镇给予奖励。
2、培训与示范
农业技术推广的核心是技术在农户中传播和普及的过程。农技术人员,包乡镇,包村,入户田间地头技术指导,设立示范户,固安县遴选出鲜食玉米农业科技示范户890户。今年固安县共举办培训班50余次,发放培训材料6500余份。固安县80%以上农户掌握了技术要领,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综上所述,鲜食玉米技术推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靠各级政府部门、科技人员、推广人员、种植农户共同参与,成功的技术推广,对发展固安县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固安县鲜食玉米技术推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农业发展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短缺,成为制约农技推广发展的短板。如何在工作中适应市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行政性推广体系,将农技推广推向市场,就成为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重点。
(二)农产品质量的挑战
固安县农产品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滥用农药化肥、重金属污染严重、加工和保存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农技推广中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如何改进农产品的质量,怎样提高农民的科学、环境意识,如何完善农产品加工和成产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适应力等等。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农产品结构调整后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求农技推广工作要在鲜食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产前产中的加工包装、贮藏技术上下功夫。
(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挑战
农民文化层次有差异,对鲜食玉米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水平各不相同。有部分农户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接受新技术;还有一部分是传统的保守观念,不接受新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改变农民的认识水平,态度行为必须通过说服、传播和沟通等方式来引导。
四、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今后发展对策
(一)大力宣传,扩大固安县鲜食玉米的知名度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这一新型产业的发展,要利用固安县种植错季蔬菜的商机,举办类似“葡萄节”、“旅游节”式的鲜食玉米商业活动,加大对鲜食玉米的宣传力度,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河北固安县的鲜食玉米最有名。要在固安县发展较大规模的鲜食玉米基地,占领国内鲜食玉米的市场。
(二)打造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
名牌产品在推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发展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要实施品牌化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鲜食玉米的深加工,拓展鲜食玉米产品的宽度,延长鲜食玉米产品线的长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创造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引进和推广特色品种,打造固安县鲜食玉米品牌。通过品牌化营销,以知名品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
(三)培育龙头企业,并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固安县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关键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农户分散经营和企业集中管理、农民利益和企业利益捆绑起来,实行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满足了企业加工需要的原料,而且通过加工提高了附加值,农民参股分到了红利,实现了效益共享。依靠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规模化生产加工、技术创新、带动辐射广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加以扶持和培育。鲜食玉米自然保鲜、货架销售时间有限,必须有大型龙头企业来及时处理鲜食玉米的初级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给销售带来很大的压力,会损伤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
(四)努力提高产业化程度,走产品多元化之路
鲜食玉米的种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向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方向发展,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把公司与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利于鲜食玉米种植的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固安县,单纯做速冻玉米产品路线是不够的,赢利点较低,国内外市场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产品发展受局限性控制。做产品多元化,要将单纯的玉米做成完善的产业链,才能稳固占领市场。
(五)种植绿色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大力推崇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口”的东西既要美味,又要营养,卫生,无污染。因此不含有害物质残留的绿色食品便成为人们渴望的食品。绿色鲜食玉米的种植和加工是固安县的发展方向。种植绿色鲜食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吸引城里人现场采摘,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真正的土特产。
(六)发展订单农业
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加工、营销客商发展订单农业。积极组织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农业干部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进行市场调研,多方争取农业订单。积极引导农民闯市场,大力支持个体运销大户的发展,帮助他们了解市场,找准市场。以发展壮大鲜食玉米的营销队伍。
(七)加强科技服务
1、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农民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新技术在大田中的应用进程,很多好的农业技术到了田间地头,需要农民具体操作时会脱节或失误,导致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2、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发挥农技服务热线作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3、加强农业技术宣传。在新闻媒体上定期发布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信息,发放农业技术手册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4、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对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5、建立科技示范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以点带面,辐射周边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刘淑君、高建军、候莉莉:《鲜食玉米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11期116页.
2、吴忠粱、茆文军、吴建中等:《鲜食玉米的发展优势及配套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8期94页.
3、陈海洲:《小棚西瓜套种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中国农技推广,2008年第3期33页.
4、张爱莲、张金科、徐宝莲:《菜用大豆、鲜食玉米、大白菜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模式》.山东蔬菜,2006年第1期38页.
5、刘艳侠、王红红:《优质鲜食甜糯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吉林蔬菜,2006年第1期19-20页.
6、李少昆、王崇桃:《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21页.
7、佟屏亚:《中国玉米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12-53页.
8、郭树伟:《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科技致富向导,2001年第6期32页.
9、陆仲平、徐晓梅:《鲜食糯玉米品比试验简报》.上海农业科技,2010年第1期18-19页.
10、陈兴和:《甜玉米栽培技术》.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8期18页.
11、全国农业推广总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20页.
12、全国农业推广总站:《农业推广计划与项目制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