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汇率制度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一直是我国进行人民币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关乎着我国货币的主权和金融经济的独立和稳定,更关乎着我国内外经济的均衡和经济的增长,而然目前我们正经历着汇率制度研究多年来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争论的核心最终落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上。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近几年来已经表现为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在中国进一步迈向开放经济的过程中,将越来越暴露其缺陷,变得难以维持。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一个重新选择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结合现在我国汇率的实际情况,分析各位学者们对我国汇率的相关看点,发表自己对人民币汇率的想法。
关键词: 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中国市场
一、汇率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一)汇率制度的定义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汇率制度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适用于外汇指定银行(中资与外资)进行的所有外汇与人民币的结算与兑换,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适用于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往来;适用于居民与非居民的交往活动。总之是适用于所有交易范围的一切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交易;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二)汇率制度的分类
1.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法定含金量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汇率制度,分为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和其他分类
①.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而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的含金量是决定汇率的基础,黄金输出、输入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因而汇率变动的幅度小,这是典型的固定汇率。由于各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一般不轻易变动,故这种以货币含金量为基础的汇率波动幅动很小,加之政府干预,使其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然其特点: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是钉住型的汇率制度:⑴.黄金成为两国汇率决定的实在的物质基础。⑵.汇率仅在铸币平价的上下各6‰左右波动,幅度很小。⑶.汇率的稳定是自动而非依赖人为的措施来维持。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在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制度。其核心内容为:⑴.实行“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⑵.在“双挂钩”的基础上, 国际货币基金协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汇率平价+-1%的范围内波动,各国必须同IMF合作,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汇率的波动不超过该界限。由于这种汇率制度实行“双挂钩”,波幅很小,且可适当调整,因此该制度也称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特点: ⑴.汇率的决定基础是黄金平价,但货币的发行与黄金无关;⑵.波动幅度小,但仍超过了黄金输送点所规定的上下限;⑶.汇率不具备自动稳定机制,汇率的波动与波幅需要人为的政策来维持;⑷.央行通过间接手段而非直接管制方式来稳定汇率;⑸.只要有必要,汇率平价和汇率波动的界限可以改变,但变动幅度有限。在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从总体上看,在注重协调、监督各国的对外经济,特别是汇率政策以及国际收支的调节,避免出现类似30年代的贬值“竞赛”,对战后各国经济增长与稳定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可是其汇率变动因缺乏弹性,因此其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力度相当有限,长时间会引起破坏性投机,从而导致美国不堪重负,“双挂钩”基础受到冲击。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黄金平价和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上下浮动的一种汇率制度。该制度在历史上早就存在过,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崩溃之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波动上下限的义务,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浮动和调整的结果。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供给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下跌、汇率下浮;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涨、汇率上浮。
汇率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的正常现象,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下浮就是贬值。应该说,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待。
①.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是指一国货币不与其它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②.钉住浮动(Pegged Float)③.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④.联合浮动(Joint Float)是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欧盟(欧共体)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预警线,有关各国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的一统天下,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3.其他分类
①.钉住汇率制;在钉住汇率制,一国货币与其它某一种或某一篮子货币之间保持比较稳定的比价,即钉住所选择的货币。本国货币随所选货币的波动而波动,但相互之间的比价相对固定或只在小范围内浮动,一般幅度不超过1%。被钉住的一般是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或IMF的特别提款权。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钉住汇率制。按照钉住货币的不同,钉住汇率制可分为钉住单一货币和钉住一篮子货币。除钉住汇率制外的其它汇率制度,包括浮动汇率制,统称为弹性汇率制。
②.弹性汇率制弹性汇率制的主要特点是本币汇率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目前,大部分工业国家实行的是弹性汇率制。还有一些国家实行的汇率制度兼有钉住汇率制和弹性汇率制的特点。1994年汇率并轨之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新制度中,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二、我国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特征分析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在发行时未规定其金平价。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行,我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由此,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引起人们关注。
(一)1994年汇改后的汇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我国实行新的外汇管理体制。在这种新的体制下,人民币汇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民币汇率不再由官方行政当局直接制定。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当日人民币汇率,各外汇指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和规定的浮动范围,自行确定和调整对客户的买卖价格。 2. 由外汇指定银行制定出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这是因为:第一,新体制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第二,实行银行售汇制,取消经常项目支付用汇的经常性计划审批,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这意味着经常项目的绝大部分外汇需求可以也必须通过外汇市场来满足。3.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所形成的汇率是统一的。新的体制实施后,官方汇率自然不复存在,同时在结汇制和售汇制下,外汇的供求均以外汇指定银行为中介,企业之间不得直接相互买卖外汇,外汇调剂市场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外汇调剂价也相应地演变成市场汇率。由于汇率是各外汇指定银行自行确定的,但外汇供求在各银行的业务范围内的分布又是不一致的,人民币汇率的全国统一性就必须通过建立全国银行同行业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来实现。此时的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是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自2003年起,国际社会强烈呼吁人民币升值,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论战不断升级
(二)2005年汇改后的汇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1. 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2. 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3. 是起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三)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特点
近几年来,国际及国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仅来自于欧美国家,还来自所有对中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各国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进而会将希望寄托在人民币升值上,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希望人民币升值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 本文主要剖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并据其提出关于改善我国汇率制度的观点及建议。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①.鲜明的市场导向性。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②.“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③.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
三、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货币本位制度
汇率浮动与否的深层原因在于汇率制度与货币本位制度之间的联系。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脉络看,固定汇率制度与商品本位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国际金本位时期,货币与黄金可自由兑换,黄金可能自由地输出入,各国汇率以黄金平价为中心,在黄金输出入点之间窄幅波动,形成稳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黄金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黄金的有条件兑换,在这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比价,形成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本位制度演变成信用本位制,最主要的特点是货币彻底摆脱了商品的束缚,货币价值取决于国家信用和法权保障,国际汇率安排表现为发达国家普遍浮动,发展中国家呈现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在信用本位制度下,货币失去了实质载体,演变成为信息的集合体,货币包含的信息包括一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财政货币政策、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货币发行当局偏好等等状况,而各国的这些信息是不断地变化着的,货币之间的比价也会随之变动,管理当局就很难设定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因此,浮动汇率是信用本位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利用以美元为统计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且GDP值按照0—1000亿美元分在第一组:“微小型经济体”;1000—4000亿美元分在第二组:“较小型经济体”;4000——8000亿美元分在第三组:“小型经济体”;8000——10000亿美元分在第四组:“微中型经济体”;10000——20000亿美元分在第五组:“中型经济体”;20000——3000亿美元分在第六组:“大型经济体”;30000以上亿美元分在第七组:“超大型经济体”。在一个经济体中,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三个目标之间是不能够同时实现的,在实现其中两点的情况下,另一点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选择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这两个在国际化中必须的因素,而采取了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是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规模小抵抗汇率浮动风险能力低,这个缺点使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成本增加。相反地是,固定的汇率制度可以为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名义锚的作用,指导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能为一国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
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一般选择浮动汇率制,而低收入国家则选择固定汇率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特别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金融发展程度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较为完善,较少实行资本管制,因此会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度,以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低收入国家金融发展程度低,各种配套的金融制度也极不完善,所以会倾向于采取固定汇率制度。例如,采取固定汇率制度的!”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47美元,而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94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888美元。在全世界人均收入前20位国家或地区中,实行浮动制的国家占19个,仅有一个国家实行固定汇率。
(四)经济开发程度
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的比率。而两国发生贸易是引起两国货币兑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一国选择何种外汇制度是与其所处的国际贸易水平有很大关联的。但因为一国的国际贸易水平是个绝对的定量,对于不同经济规模的国家之间可比性不强,因此本文在此选择经济开放程度为对比指标。经济开放程度是国际贸易额与GDP之间的比值度量。一个国家国际贸易额与GDP比值越高说明该国的国际贸易在该国经济中所占比例就越大,该国的国际贸易越发达,该国与外界的联系就越高,也就是该国的开放程度越高。
一国经济开放度较高,汇率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加上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国家经济规模往往较小,抵御冲击的能力较弱,因此为了防止由汇率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冲击,简单而又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固定汇率。例如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其经济开放度仅次于新加坡,居全球第二位,就是采取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经济开放度低的国家,由于往往经济规模较大,抵御外来经济冲击的能力也就更强 ,因此会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同时由于这些国家绝对对外贸易额高,因此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带来的维护固定汇率的成本代价也就高,其国内的货币政策“严守规则”,赵成了“不对称冲击”。这些冲击给该国带来的经济消耗是非常大的,因而会更倾向于选择代价较小的浮动汇率制度。
如果从各个国家的金融体制的发展的水平来看的话。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经济金融与世界的一体化就越高,其相对的对冲汇率风险的外汇金融产品也更多,而且这些国家的企业或个人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也更高。那么在一国国际间资本流动频繁的情况下,政府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就越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浮动汇率制就更加适合。而对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不高,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对冲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也少,同时民间抵抗外汇风险的能力也低,因此由于其国内整体金融水平的限制,这些国家会保守的采取固定或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
四、完善我国汇率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利率——汇率的传导机制
僵化的利率体制对汇率政策有效性的发挥极为不利。在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政策组合中,利率市场化是基本前提。如果利率僵化,则外资流入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无法通过利率的变动得以缓解,同样推理,也无法借助利率上升的作用组织资本外逃。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流量结构的考察发现,随着对外开发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汇率政策的有效安排必须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配合。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制度,由市场决定的因素较少,从而造成投资增长、消费增长、进出口增长的利率弹性较小,利率无法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利率——汇率的传导机制受阻。所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应使利率制度改革相配合,改革结售汇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形成机制。
(二)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现有的结售汇制度不仅是汇率风险集中在中央银行,而且增强了企业成本,阻碍了外汇市场的发展。所以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结售汇制度改革的重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放宽外汇市场的进入限制。除了资本项目外汇买卖随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进程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外,应尽量放宽经常项目人民币兑换在用途和数量上的限制,外汇市场进入限制的放松是减少外汇黑市交易的最有力手段,而黑市交易的减少又会大大节省花费在外汇交易和打击黑市上的内生交易费用。其次,取消强制性的结售汇要求,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因为推行自愿结售汇有利于发展外汇市场和分散汇率风险,有助于削减涉外企业回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的额外经营成本。
(三)加强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抵制国际资本的冲击
根据蒙代尔的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模型”理论:一个国家在安排汇率体制、自本市场管理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都会面临三难选择,既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体制和货币政策自主权只有在资本管制下才能同时实现,而在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之下,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将会完全丧失。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并同时实行固定汇率必然导致效率损失,即带来内生交易费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让渡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在经济不断开放的条件下,为了减少货币政策的内生性,必须密切关注和研究主要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对国际自本流动的影响,加强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及其政策在平衡收支、地域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人民币汇率应由盯住美元转向参照货币——篮子浮动
当前,欧元诞生后的国际货币市场已呈现美、欧、日三分天下的态势。由于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贸易与资本往来,一旦国际贸易形势与世界货币市场发生变化,与美元的单线联系将无法全面反映这些因素的变动。因此,恰当的选择应该是钉住一篮子货币,通过篮子货币及其权重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程度进行合理反映。货币篮子的构建主要考虑各种货币在我国对外贸易交往中的比重,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发展,篮子内货币的权重还应结合资本流动因素。基本思路是设计一个多种货币所构成的虚拟货币,人民币汇率在进行调控时不再钉住美元,而是钉住人民币与该虚拟货币的汇率。同时,该虚拟货币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包含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币种;二是该虚拟货币的汇率能够反映中国产品在所有境外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三是该虚拟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将会反映出短期国际资金流出入中国市场的可能变化方向。在当前情况下,一个较为简单的虚拟货币构造模型,即以中国进出口中该国货币所占的比例作为货币篮子中该货币的权重,以这些权数乘以本币对国家货币的汇率后加总得出人民币对该虚拟货币的汇率,作为人民币的均衡汇率。
参考文献
[1] 牛爱民:《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经济师》 2005年02期;
[2] 扬 帆﹑李 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 问题探讨》.《新金融》2005年2月;
[3] 张志超. :《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 《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2年01期;
[4] 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 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 《当代经济》2005年01期 ;
[5] 杨柳:《目标区汇率制度下利差期限结构理论的检验:中国现行汇率体制的分析》. 《金融研究》;2001年02期;
[6] 刘淳、杨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问题探析》.《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1期;
[7] 李飞、付捷、胡朝晖:《论亚洲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困境与思路》.《经济评论》;2001年02期;
[8] 李婧:《解析人民币钉住美元制》.《管理世界》;2002年09期;
[9] 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 《金融研究》;2000年09期;
[10] 韩莉:《对中国“米德冲突”的思考》.《改革与战略》 ;2008年03期发表;
[11] 余永定:《中国应从亚洲危机中吸取的教训金融研究》; 《金融研究》;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