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公众健康,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严重公害之一,食品安全带来的诸多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重视.本文概要地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指出了我国食品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 现状 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食品原料疏于控制,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市场监督力度不强是主要原因.“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制度等对策来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一)食品安全定义解析
在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学术文献中,有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等提法.从表面上看,食品质量安全着重于和食品数量安全相区别.但从内涵来看,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是基本相同的.
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食品的质量安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满足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安全的要求,不存在危及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在有关释义中,进一步解释为: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具体表现为:食品要满足安全性要求:食品的内在质量要合格:食品的包装标识要规范,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总体上,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良好.1995年《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法规标准,培养了一批食品安全监测的专业执法队伍和技术人员,加大了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使总的食品合格率不断上升.同时我国也增加了对食品安全科技的投入,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和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食品产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也将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还存在许多问题.工业用酒精兑制假酒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等,在造成巨大损失和形成恶劣影响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食品检验技术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海比较薄弱,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待改进.与国际食品安全事故相比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商品种类多,造成的结果严重,影响极为恶劣,同时人为化学污染造成事故的数目在总是事故中占有很大比重.以上分析都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根源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管理机制的原因
1.食品安全行政机构职责不明,监管不力.我国现行监管模式是由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国家食药局–卫生部–工信部等多部门的分段式管理模式,再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对上述各部进行协调,看似科学的分段管理,其实产生了很多难以界定的真空地带,给了不法生产者钻空子的机会.就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究竟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又究竟该由哪个部门出面承担管理并制止,都无从界定.管理机构越复杂责任越无法界定,管理力度自然也被削弱.
2.食品质量安全的支持系统不完善.再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其发生后,没有具体的产品标准与法规,使得监管工作没有切实依据,导致了监管工作无法有理有据进行.每一类产品,究竟需要达到怎么样的指标才算合格,以怎样的监测方法或标准来衡量,它需要一个相应的产品标准来规范.而三聚氰胺在2008年发生的时候,关于三聚氰胺就没有任何规定,更无从谈起检验方法.因而监管部门没有监测这个项目,自然无从发现产品中的这个物质,即使发现问题,也因为没有明确标准无从执法,导致最终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类似的还有塑化剂和橡胶门等事件.
就以上情况,国家卫生部加强了标准的制定,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现在标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但其速度还是要落后于食品的更新研发.这就越发凸显了检测标准的更新,国家标准指定部门无法及时准确更新,但长期从事具体一类产品生产和研发的专业企业或有实力的专业检测机构却无从制定标准的权利.从某个角度看来,说到底,是标准产生和更新机制的问题.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市场因素的原因
1.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分散式生产,从业者良莠不齐.我国人口数量多,农村与城市生活水平差距大,因而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庞大,从个体到上市公司,每天都在生产着各类各层次食品并投放到不同的市场.目前被发现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均与加工食品有关.三聚氰胺事件,从业者无非是想从中牟取暴利,其本身就没有一个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食品添加剂被广泛滥用甚至取代原材料.养殖业非法添加饲料,使用激素或违禁药品.养殖行业的主体是农民或农场主,追求的无非是利益最大化.农民使用什么,政府没有监控能力和义务,即使抽查流通环节,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环境影响的原因
1.农作物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是食物的主要来源于加工原料.原料有问题,下游产品无论如何也无法达标.很多菜农为避免虫病或提高产量,往往超量喷洒农业和化肥,高激素高营养素使得农作物超常生长.但由于化学物质的稳定性不易降解,在食物链和人体中不断富集并长期残留,给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2.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被污染的水体或土壤中,所含持久性有机污物和重金属,在农畜等产品中富集,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各类废水废气废渣会直接间接的污染食品原材料,环境问题也成为当下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如毒大米事件,实质上就是黄曲霉毒素污染.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法律法规的完善
1.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思路.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尽快完善我国有关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办法,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确和统一的农产品国家规范和标准,使对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农产品进行监督与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为加强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建议建立一个有关食品安全的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全面指导全国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下设机构分别负责各方面有关工作,比如信息,生产安全控制,检测研究等.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认识,增强职业道德并应有相应的考核制度.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市场的规范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受利益驱使,市场上不法分子有意的恶性行为屡禁不止,这些人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体系不够完整,执法主体不一,实施难度大,对违法者处罚较轻等弊端.为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我国应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完善执法环节.通过加强与国际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体系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同时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修改现有法律法规,细化食品安全的各项规定,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从而确保法律的顺利实施.
另外,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等部门也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从而净化食品环境,使污染远离我们的餐桌.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意识的提升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与者.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同时食品危机的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下乃至今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在逐步增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今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完善;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完善;加大对食品安全危机公关意识的研究完善;加强食品安全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完善;深化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完善;探讨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道路.
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加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完善.
四、结论
我们应正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加大食品安全的科技投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全面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抓好食品安全,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有力保障.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下,一定能开创出食品安全新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能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势头.
五、参考文献
[1]陈君石:《食品安全–现状与形势》,江西食品工业,2003年;
[2]王强、商五一:《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农产品加工,2003年;
[3]高泓娟:《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食品安全杂志,2003年;
[4]秦占奎:《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现状与展望》,食品安全杂志,2003年;
[5]李克增、王玉秋:《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农产品加工,2008年;
[6]赵敏:《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中国计量,2008年;
[7]张永建:《客观认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太原科技,2009年;
[8]张远:《我国食品安全分析与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
[9]刘克武:《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与对策》,食品科学,2003年;
[10]裴山:《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
[11]马合勤、张旺:《浅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03年;
[12]王中亮:《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