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我国村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市政公共设施投入低、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经济基础薄弱、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差、农村供排水设施落后等问题入手,加大对农村投资与提高村民收入关系问题、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与适用性选择问题、规划创新与村庄文化传承问题、规划建设与村庄管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重点关注及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误区
一 农村基本情况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农村基本情况
2011年全国村庄户籍化人口约7.64亿人,村庄暂住人口0.28亿人;村庄现状用地面积约1370万公顷;行政村个数55万余个;自然村个数约267万个,不同人口数量自然村的比例如下图所示。截止2011年底,有建设规划的行政村个数共计约29万,约占行政村总数的52.7%;规划的自然村个数共计61万余个,约占自然村总数的22.9%。各类各级村庄整治个数共计16万余个。大部分村庄缺少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及乱占耕地建房等,使有限的资金根本就不能有效的建设好农村公共生活设施,这就客观上制约了对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市政设施投入比例较低
2011年村庄建设投入共计约6204亿元,。其中,房屋投入约4988亿元,约占总投入的80.4%;市政公用设施投入约1216亿元,约占总投入的19.6%。房屋投入中住宅、公共建筑及生产性建筑的投入情况详见图2,市政公用设施中供水、道路桥梁、排水、防洪、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及其他的投入情况。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当前广大的农村的常住人口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而青壮劳动力多已流向城市,使现在的农村严重缺少青壮劳动力,而且由于有知识的青年也涌向沿海和大城市,也使缺少科技力量的发展。当前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7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8%,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第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农村青壮年和知识分子外流,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进度。
3、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按2011年农村扶贫标准2300元测算,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亿人。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粗放型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植为主,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4、村庄的村容村貌及环境较差
大部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截止2011年全国村庄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约23万余个,约占行政村总数的42%,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约14万个,约占行政村总数的25%。
5、供水设施落后需要规划建设
供水系统不完善,绝大部分村庄饮用水未经过净化处理,水质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部分村庄供水量,水压不足。2011年全国村庄集中供水的行政村约30万个,约占行政村总数55%,生活用水量约120亿立方米每年,供水人口约4.44亿人,供水普及率约5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约73.8升。
二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一) 把新农村建设误认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很多人认为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因而,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控制经济收入的差距就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事实上,城市与乡村是整个人类社会两个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其经济、文化、政治、生产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有明显差异的,经济收入差距仅仅是城乡差距的最突出表现之一。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而全面发展,以实现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 把新农村建设简单视同为“新村”建设
在具体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一些基层干部仅仅着眼于新房屋、新设施等硬件的改善和建设,开展所谓的“新农村示范性建设、农村文化广场等”形式化的东西,没有从内涵(如农民素质)上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是“四个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硬件建设只是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内容,关键是要在营造农村新风尚的基础上来培育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把新农村建设认为仅仅是政府的事
政府进行科学规划、注入资金、进行项目建设等是其应尽的职责。但是,若把新农村建设仅仅看作政府单方面的事情不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很片面和危险的,不应忽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各级政府应基于农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来有效引导并激励农民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四)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推进城市化建设
部分村庄把新农村建设以湮没中国民族文化、扼杀城市个性和独特内涵为代价的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中付出的最大代价。乡村建设简单模仿城市的结果是,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乡村建设败笔。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的城市建设高潮中,出现的小城镇建设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西方的结果,使中国城市和城镇建设应有的民族内涵和个性的价值湮没在追求物质表层、外表浮华的潮流中,而存在于中国广大乡村的具有独特价值乡土文化,可能将在新农村建设高潮中面临着另一次浩劫。
三、新农村规划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规划指引
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2、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3、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有针对性提出新农村规划建设
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
5、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6、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体制保障
1、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2、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
3、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4、管理机制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从满活力的村民自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农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方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的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民的现在需求,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只有深入到农民的民心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农村的新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1年)
[2]国家统计局编。《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王俊.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J]. 理论前沿 , 2006,(10)
[3] 文华. 秋天的关注[J].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 , 2006,(04)
[4] 王云坤:新农村建设 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J]. 经济视角 , 2006,(04)
[5] 于代松, 刘俊. 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八大误区[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6] 杜青林: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J]. 农产品市场周刊 , 2006,(16)
[8] 张小玲. 浙江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浙江省江山市“三农”问题调查报告[J]. 沧桑 , 2006,(06)
[9] 黎石秋.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纲[J]. 科技咨询导报 , 2007,(10)
[10] 冯国庆. 我看“新农村建设”[J]. 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2006,(03)
[11] 王俊.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J]. 理论前沿 , 2006,(10)
[12] 高焕喜. 做好结合文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6,(02)
[13] 苏勇军. 基于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宁波市横街镇为例[J]. 渔业经济研究 , 2006,(06)
[14] 廖金辉, 余乐辽. 突出“三清六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 福建农业科技 , 2008,(05)
[15] 赵宏, 贺德亮. 从新农村建设所引发的思考[J]. 安徽农业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