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钢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逐年上升。在我国成为钢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同时,我国钢铁工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发展瓶颈等。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以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对我国钢铁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论述了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我国钢铁的进步。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些加快我国钢铁工业进步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钢铁产业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钢铁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钢铁工业长期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一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钢铁工业是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因此钢铁工业发展水平如何,历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钢铁工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1996年~2007年期间,世界钢产量增量中的三分之二是由中国钢铁工业贡献的,中国在世界钢铁产业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中国钢铁国际贸易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2005年开始,我国钢材实现净出口。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钢铁企业纷纷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和增加产量,整个钢铁行业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市场的不断融合,在这些年来的残酷国际竞争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钢铁行业的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同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钢铁工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产业集中度低;其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其三,进口依赖型原材料供应特征带来的成本高企。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探寻中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因素,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论述我国钢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新经济下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分析
(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1、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出口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从全球资源流向看,我国从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铁矿、石油等原燃料,除满足国内的需求外,每年大量出口各种产成品到世界各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钢铁工业呈现平稳良好运行态势,粗钢产量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市场的供给。
2、我国钢铁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钢铁进口情况
钢材进出口连续多年呈现反向趋势。钢材进口量于2003年达到峰值2937万吨后,呈逐年下降态势,2005年中国钢材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净出口。
第二,中国钢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中国的钢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高在世界钢铁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进口份额由1980年的2.7%增加到2006年的5.5%同期,出口份额则由0.3%猛增到8.7%,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第三,出口目的地趋于多元化
我国钢材出口的传统国际市场主要是韩国、美国、欧洲。但2007年以来,东南亚、中东地区的钢材需求旺盛,致使我国钢材输出逐渐转向越南、印度、伊朗、新加坡、阿联酋、泰国、印尼、沙特等国,2007年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总量大幅增长,说明我国的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
第四,我国主要品种钢材出口欧盟与美国价格比较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钢材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钢材出口盈利高于在国内市场销售,进一步刺激了企业的出口趋势。
(二)、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限制
1、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是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亟待升级。2004年至今,虽然我国粗钢产量逐年增长,但我国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整个钢铁产业呈现出集中度极低的现状,集中度低及随之而来的效率效能低下是我国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产品结构不合理
粗放经营是我国当前钢铁产业的主要特征,低附加值产品过剩,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则需要大量进口,产品结构呈现极不合理特征。以2008年1-7月的相关数据为例,我国从2003年到2007年短短5年时间新增产能2.5亿余吨,已成为世界最大钢铁出口国之一,但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优质钢材,均进口吨价在1100美元以上,而粗钢平均出口吨价只有680美元,出口的多是加工程度低的初级产品,进口的多是加工程度深、技术含量高的板材。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粗钢产量过剩、高附加值钢材却要每年进口近2000万吨的状况急需改变,调整我国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3、进口依赖型原材料供应特征带来的成本高企
产业集中度低使得钢铁企业缺乏联合协调力度,不能一致对外,导致我国在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的过程中多次失利,只能被动接受国际铁矿石巨头的垄断价格,企业成本急剧上升,对于那些严重出口依赖型企业影响尤其巨大。以宝钢为例,由于其9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2008年铁矿石协议价格的上涨使其钢材成本每吨上升近500元。而对于那些原材料依赖型小的钢铁企业来说,成本上升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原材料进口依存度太高而导致的成本(直接成本-价格及间接成本-交易成本)高是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
二、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自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l亿吨首次成为全球产钢第一大国后,中国钢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又突破了2亿吨,粗钢产量从1996年的1012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5579万吨,年均增长2828万吨,2006年又突破4亿吨,又一次实现了历史突破。据统计,2006年全国粗钢产量42266万吨,同比增长18.79%。2007年全国粗钢产量达4.9亿11屯左右,比2006年增力1约7000万吨。中国钢铁工业在全球钢铁工业中的份额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粗钢产量占全球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2006年粗钢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1.04%上升到33.81%。
从生产的品种结构来看,随着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钢材品种正在向优化方向调整。过去长期短缺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如镀层板(带)、中厚宽钢带、冷轧窄钢带、热轧窄钢带等产品产量大幅增长,07年上半年主要板材品种的增长率均高于钢材23.9%的增长率,分别为:镀层板(带)66.9%,热轧薄板卷42.6%,冷轧薄板卷39.5%,中厚板34.8%,冷轧窄钢带29.0%。但是,目前中国钢材品种质量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2003年进口的钢材中高附加值钢材为184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9.54%。有些高技术含量的品种中国至今还不能生产(例如家电用板中的高档冰箱侧板,厚度o.smm以下,宽度13O0mm以上,主要是从韩国、日本进口),有些能够生产但质量还不够稳定(高强度造船板如F级的船板性能和质量还不稳定),还有一些品种成品率低或者数量不足,都导致对进口的依赖。
三、影响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因数分析
(一)生产要素
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衡量钢铁产业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基本生产要素
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型产业,本文选取最重要的原材料铁矿石以及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分析。钢铁工业竞争力所涉及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二劳动力成本。
①铁矿石即自然资源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随着中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需求急剧扩大,而我国铁矿资源可利用量有限且品位低、开采条件又差,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导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对进口矿石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2006年进口铁矿石量达到3.26亿吨,其产铁量约占全国生铁产量的50%,而且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过40%。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全球三大矿业巨头的相对垄断格局难以改变,铁矿石供求调整的主动权依然相对偏向供方,铁矿石相对高位运行的态势将继续持续下去。铁矿石价格的不断上涨将导致中国钢铁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钢铁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逐步下降。同时我国对世界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依然处于相对劣势,资源保障程度日益降低,将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我国资源安全的重大隐患。
但是纵观世界各个钢铁强国,基本都对进口铁矿石存在较强的依赖度。2005年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100%使用进口矿进行钢铁生产,韩国达到99%左右,只有美国为20%左右。这些钢铁强国的优势钢铁企业均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国签有长期供货合同或者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铁矿石生产国内办矿,使本国钢铁产业在铁矿石供应方面有着较稳定的供应渠道,并且具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因此,铁矿石资源的丰裕程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掌握相对稳定的世界范围内的铁矿石资源控制权才是使我国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条件。
②劳动力
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另一比较优势。中国钢铁业人均小时工资仅为2美元左右,其他钢铁强国均高于这一水平,日本、美国、德国、韩国钢铁业的人均小时工资分别为28、23、20和8美元。2004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6.62%,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3%,而日本优势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美国为20%-25%,德国为25%,英国为20%,卢森堡(安塞乐)为19%。
但随着国内钢铁企业职工收入的逐步增加,由人力成本所造成的国内外钢铁市场价格差距的影响度将逐步降低。毕竟吨钢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这个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因此,国内外钢铁市场价格从人力成本的角度看还是要缩小差距的,中国钢铁企业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将逐步降低。
第二,高级生产要素分析
较低的原材料成本和廉价的劳动力对一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影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或合作从国外获得相同的竞争优势,因此,基本要素的低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对竞争力的影响亦越来越小。与此相反,高科技人才、研发投入、尖端的研究机构等高级要素成为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的必要条件,是改善产品质量、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主要力量,对提高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2005年中国涉及钢铁领域的科技机构达230家,科技机构人员31342人;有科技机构的钢铁企业达到160家,钢铁产业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达22.4万人,占钢铁产业从业人数(223.37万人)的10%;大中型钢铁企业R&D经费占其产品销售收入的0.7%,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6%。在技术活动经费其他支出(不包括技术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上,技术改造经费占该项经费的92%左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改造与工艺的提升,但与日本、欧洲等钢铁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R&D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大约都在1%左右,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大型国际企业,其比重往往达到10%以上。中国多数钢铁企业在钢铁技术的研发上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整个产业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从产业创新力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钢铁产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增加:我国高档次钢材自给率提高;板管比提高和钢铁工业核心技术的提高等。但中国钢铁产业在产业创新力及可持续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需要条件
钢铁产品的消费需求状况是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动力,需求层次和需求规模分别是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和决定产业规模的重要因素。
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正如前面在分析钢铁工业特征中所述:
近些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的需求增长迅速,需求的增长速度以及生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发展的速度。从供求情况来看,钢铁产品在国内一直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的范围,甚至在消费量和生产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但从2005年开始,国内钢材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趋缓,钢铁产能仍快速释放,供给大于需求,导致国内钢价持续下跌。
尽管如此,我国的钢铁产品消费是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提高的,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已实现连续14年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7%以上,2003—2006年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虽然前些年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导致国内钢铁市场结构性供求不平衡,低附加值产品市场已经饱和,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要进口,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导致钢材消费总量的进一步上升和对钢材品质的更高要求。因此,在实现工业化之前,我国钢铁工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钢材消费将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必须向高级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中国要完全实现工业化并向后现代化国家转变,依然需要生产相当数量的钢材,但从社会及环境效益上看,中国钢铁产业更需要在产业发展的质量上下功夫,而不能一味地进行产能扩张。
(三)企业组织和战略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优势还来源于各个钢铁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骨干型钢铁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的市场竞争结构会对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激烈的国内竞争会刺激企业创造和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还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中国钢铁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尚不完善,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应对国际竞争、制定竞争战略方面还存在不足。另外,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优势还会受到该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因为产业竞争优势并不是产业内各个钢铁企业竞争优势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整合实现“1+1>2”的效果,这就要求企业个体的经营战略须与产业发展的战略保持一致。钢铁工业为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其企业组织规模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依存关系。因为当企业规模足够大时,可以带来由技术、设备引起的生产的规模经济性,由专业化引起的生产规模性。所以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经济效益越好,企业规模和效益成正比趋势。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较低,会使得钢铁行业的工艺装备小型化、科技水平低,造成产品档次低,缺乏竞争力,产品结构不合理。而且会加剧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使通过“领军型”钢铁企业的“合谋”来实现整个产业一致的市场行为存在困难。比如在当前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各钢铁企业在进口铁矿石时不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各进口方之间相互竞价,削弱了钢铁行业在购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欧、美、日、韩等世界钢铁强国拥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较完善的寡头垄断型产业结构。由于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强,敢于投入比较大的研发项目,因此这种产业结构能够保证研发的不断推进,有利于技术改造和共享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同时能使寡头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协调整个产业的行为,联合起来海外开拓或控股铁矿石企业,帮助提高对产品和原料的定价权,从而在实现本国产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个体目标。
由于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展缓慢,加上中小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快于大型企业,导致产业集中度指标一直呈下降的态势,还处于极低的水平。2000年,我国前十大钢铁企业集团的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9%,而到2006年,这一集中度下降到34.85%。根据英刊《金属通报》公布的2006年世界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粗钢产量居前4位的企业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中国由2005年的19.6%下降到18.8%;而日本达75%以上,欧盟为72%以上,美国为61%。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提升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企业小而分散,对于极具规模效应的钢铁产业来说,这是导致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政府作用
对于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成熟程度不同的国家来说,政府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时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政府只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辅助因素。而在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主体均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政府可能就是一个决定因素。目前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时间较短,经验很不充分,市场主体尚未成熟。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对于提升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会使我国钢铁企业总体增长规模受到限制,使产能与需求逐渐趋于一致。从长期看有利于保证技术的先进性,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钢铁工业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四、钢铁行业发展战略探讨
(一)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钢铁企业是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其资金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8%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则在3%左右。资金的不足,造成钢铁工业的研发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企业效益中依靠科技进步的比例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的技术中心职能上出现了偏差。目前技术中心的工作主要是解决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成了企业生产的救火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开展研究和开发。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目标应是,以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技术综合集成为主,不断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创建和保持企业的名牌产品。研究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方法应当是在企业使用一代、开发一代、储存一代,使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够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使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钢铁企业的技术中心要做到3个突破:在原始创新上有突破,在提高技术集成创新上有突破,在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上有突破。
(二)促进钢铁可持续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面临2个挑战,一是钢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板带消费增长快于长材,国内外钢铁企业争夺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二是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受到矿、水、电等资源,运输等外部条件,以及环保排放容量的制约,国内外钢铁企业争取获得低成本燃、原料稳定供给体系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钢铁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提升竞争能力
一个企业在金融危机面前能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核心竞争实力。只要我们冷静观察、认真分析、沉着应对、明确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实力,我们就一定能够顺时应变、逢凶化吉、渡过一切暗礁和险滩。要留住、用好和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和员工队伍,这是企业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相互鼓励、相互关心、团结一致、共渡难关。金融危机也是欧美技术人才重新择岗就业的机会,企业可以广泛招聘国际顶尖级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术人才,还要有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变化具有超前意识的经济和金融管理专家,为企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要加大企业科技研发力度,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不断运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还要有管理上创新,使企业管理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要求。
结论:中国钢铁业面临金融危机的考验,同时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不久前,中国政府出台了着眼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其中很多项目惠及钢铁企业。因此企业要冷静研判形势,在风险中抓住发展机遇。
钢铁行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节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寻找正确的经济增长转变方式;二是减排。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努力做到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排放,从根本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挖潜。积极寻找替代资源缓解资源瓶颈制约的矛盾,促使钢铁工业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保质。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以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升级;五是高效。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钢铁产量的下滑可能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近年来中国一直专注于高能耗的重工业发展,虽然钢铁产业的扩张对中国成长为一个工业巨人起到推动作用,但这一行业的发展,对中国煤炭、石油消耗量的飙升以及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也负有很大责任。钢铁工业规模缩减可能有助于中国改善环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缓解世界资源紧张状况。严冬过后是暖春,经过这场金融风暴的洗礼,相信中国钢铁行业在不久后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陈晓伟.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07(11):38-41
3、张玉卿,李成钢.WTO与保障措施争〔M」.1二海:l二海人民出版社,2001.
4、余敏友等.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仁M].土海:_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堪田长英.现代美国经济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伶福全.协商仍为上策一美国钢铁贸易摩擦及解决途径「J〕.国际贸易,2002•
7、KenWatanabe.ThePrOPosalontheIEA,5EffertstoDeveloPEnergyl,记ieators.2006
8、SteelStatistiealYearbook[DB].IntemationalIronandSteelInstitute,2007
9、WorldSteelinFigures[DB」.IntemationalIronandSt。:elInstitute,2007
10、.Damien Demailly,PhiliPPeQuirion.EuroPeanEmissionTradingSehemeandcomPetitiveness:Aeasestudyontheironandsteelindustry.Energyeeo一zomie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