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农业论文 > 正文

浅谈现代生猪养殖中猪瘟的防控

时间:2014-06-11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猪瘟,俗称“烂肠瘟”,至今已经在我国流行一百多年,仍是我国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据资料统计,我国的病死猪中,30%以上是由猪瘟所致。近年来,猪瘟出现抬头趋势,所以对于猪瘟的防控还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目前的猪瘟多以非典型、慢性,甚至是隐性的形式出现,国内外已有多种方式控制猪瘟的传播,但我们经济尚不发达,对于国外的一些控制方法实施起来并不合适。本文通过对猪瘟的流行现状,借鉴国外一些较有成效的防控措施,结合国内现有的抵御猪瘟的方法,对猪瘟的防控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对猪瘟防控的展望。

关键词:猪瘟   防控   建议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猪瘟疫苗强制接种政策,这使猪瘟的流行得到基本控制,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的无序流动和防疫措施不力等方面的原因,仍有发生,尽管呈非典型病例,但是在大多混合感染中此病仍为猪病之首,该病对养猪业关系密切,仍然是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头等疫病。

一、猪瘟的概念和认识

(一)猪瘟概述

历史上,猪瘟发源于美国,类似猪瘟的报道大约在1810年田纳西州福莱克林,1887年报道的发生猪瘟的已有35个州,后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火车的问世对本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德国汉诺威专家会上为了减少名称上的混乱,称本病为Hot cholera(猪瘟)或classical swine fever(古典猪瘟)。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本病的病原是披盖病毒科的瘟病毒属(Pestivirus)中的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美国对CSF的净化开始于1962年,最后一次爆发是在1976年。为此美国花费了14000万美元。欧盟支持从成员国净化CSFV项目,是对感染猪群进行扑杀和与其有关的兽医法规和动物卫生措施。

尽管如此,在欧盟国家中仍有发生,造成了严重损失:1983-1985年,荷兰用在控制CSF上的直接投资就达9300万美元。1994年在比利时和德国,1997年在荷兰均有该病的爆发。在我国,CSF仍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对各年龄段猪瘟免疫仍地养猪最常规的免疫程序。

(二)猪瘟病原学

猪瘟病毒是ssRNA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其RNA为单股正链。病毒粒子呈圆形,大小为38~44nm,核衣壳是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氯化铯中浮密度1.15~1.17g/ml,有包膜。猪瘟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不能凝集红血球,与牛腹泻病毒有相关抗原。该病毒对乙醚敏感,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

猪瘟病毒能在猪胚或乳猪脾、肾、骨髓、淋巴结、白血球、结缔组织或者肺组织的细胞中培养,但在这些细胞上不产生明显病变。可利用鸡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END试验)测定猪瘟病毒,作为诊断猪瘟的一种方法。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

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而挡不住毒体的入侵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三)猪瘟流行病学

目前中国流行的CSFV分为2个基因群,4个基因亚群,HCLV株和SM株同属于组群1中的亚组群1.1,而意大利强毒株Brescia株位于亚组群1.2。流行株与疫苗株差异较大,流行株向远离疫苗株的方向演变。基因1群与我国1945年分离的石门强毒有很近的遗传关系,在我国CSF流行中占次要地位;基因2群与欧洲流行株有较近遗传关系,在我国CSF流行中占主导地位,说明我国CSF除自身传播来源外可能还有国外传播来源。根据毒株的遗传分型和来源绘制了我国第一张中国CSFV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图,显示各基因群和亚群的分布无地理特点,与气候和季节无关,但明显地与养猪业的发展水平有关。全面阐明了中国CSFV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现状,揭示了我国CSF较为复杂的流行态势,表明猪群的随意流动是传播与扩散该病的重要原因。同时确立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我国CSF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重要地位。结果不仅对我国CSF防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填补了国际上CSF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缺乏中国数据这一空白,对建立该病毒的全球监测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四)猪瘟的病理变化

症状猪瘟的潜伏期为2 一21 天,一般为5 一7 天,依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种。

1、最急性多见于新疫区发病初期。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未死亡猪可见体温升至41 ℃ 以上,食欲减少,呼吸促迫,眼、鼻勃膜充血,极度衰弱。1 一2 天死亡。

2、急性体温高达40 . 5 一42 ℃ ,食少或废绝,精神沉郁,弓背寒颤,喜钻草堆,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眼结膜小出血点。鼻盘干燥,鼻勃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粪便发黑,如算盘珠子。后期腹泻,恶臭,粪带豁液或血。在病猪鼻端、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皮薄毛稀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炎,用手挤压,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口腔勃膜不洁、苍白或发给,唇内面、齿眼、口角等处有出血斑点。仔猪发病时伴有神经症状,受外界刺激时尖叫、倒地、痉挛。在急性病程中,体温上升时血细胞数明显减少,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显著减少。病程1 一3 周,死亡率可达60 %一80 %。

3、慢性症状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猪明显消瘦贫血,全身衰弱,精神委顿,低头垂尾,步态不稳。有的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痴。病程持续1 月以上,最终死亡。

4、非典型性病猪生后感染弱毒株或先天感染猪瘟毒株所致。病势缓和,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先天感染猪瘟病毒时,母猪表现为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死产、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这类外表健康的仔猪,生后几个月内表现正常,随后可见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最终死亡。

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的病变,有的可见浆膜、勃膜和部分器官组织出血现象。急性猪瘟呈典型的败血症病变。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弥漫性或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肾色比较淡而不肿大,皮质散在或密集小出血点(雀斑肾),肾盂、肾乳头出血。脾不肿大,有小丘状出血及边缘暗红色梗死。

喉头勃膜、心外膜、肺膜、肠浆膜、腹膜、膀肤勃膜等全身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病程稍长的病例,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勃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病灶呈圆形纽扣状溃疡,有时还可见到纤维素性肺炎的变化。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致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和畸形。胎儿发育不良,头、四肢变形,胸腺萎缩。

三、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一)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目前经济尚不很发达,保障措施不够完善,还不能实行全部扑杀的计划,长期以来接种猪瘟疫苗作为控制猪瘟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地区散发性流行及非典型猪瘟症状的发生,表明猪瘟病毒的抗原性可能存在着变异,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单克隆抗体对C株检测时发现有不同的反应模式,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失败也有报道,提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和对不同细胞的适应性繁殖,疫苗毒株可能发生异质性或抗原漂移。加之数十年来猪瘟病毒在大规模免疫接种压力下出现抗原变异,现有的传统疫苗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新型猪瘟疫苗成为大势所趋,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新型猪瘟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猪瘟的流行现状

1、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根据目前各大洲和地区猪的饲养量、猪与猪肉制品的国际贸易量以及该病的流行程度,可将CSF分为三大流行区。东南亚:东南亚养猪量约5.4亿头,占世界总量的68%,属老疫区,由于控制措施不力,疫情仍然较重,中国、印尼、越南和菲律宾是CSF流行最严重的4个国家,所有东南亚国家在防制上均采用疫苗免疫兼扑杀措施;美洲大陆:加拿大1963年、美国1976年宣布消灭CSF后,这2个国家没有再爆发过CSF,得益于美加两国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控制措施。他们对任何动物及动物产品,特别是进口动物均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检疫措施。疫情稳定,疫病流行逐年减少。欧洲:特别是几个欧共体国家1990年以后均有CSF散发流行,是近年CSF爆发的主要地区。欧共体养猪业十分发达,猪的饲养量达1.17亿头,在我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活猪及猪肉产品出口地区,产品远销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国家,所以近年来欧洲CSF爆发对全球CSF爆发有明显的影响。野猪是欧盟乃至整个欧洲CSF爆发流行的祸根,是欧盟国家爆发CSF的最重要传染源。根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德国是欧盟发生CSF最频繁的国家,几乎年年爆发。最大一次CSF流行始于1993年5月至11月间,共爆发100起,最初的传染源是感染野猪。德、法、荷、英、意、比、西、奥等欧共体国家和瑞士是CSF流行国,密切注视这些国家疫情,审慎地从欧共体特别是上述国家进口猪、猪肉制品、胚胎及精液等。

2、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CSF是我国四大动物疫病之一,至今流行7O多年。我国于1956年提出消灭CSF的规划,虽然有效地控制了CSF在我国的急性发生和大流行,但CSF仍在我国不问断地流行。其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世界性的。表现为:流行范围广,全国范围内均有CSF流行;散发流行,疫点减少,多局限于所谓“CSF不稳定地区”的某些地区和猪场,取决于猪群的免疫状态与饲养管理水平,且流行规模较小,强度较轻。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加上我国巨大饲养量,所以其直接经济损失仍然十分严重。

目前CSF多发生于新生仔猪,发病日龄日趋偏小。成年猪很少出现发病症状,存在严重带毒现象,从我们复制的人工感染的持续带毒猪来看,可带毒750 d,还能引起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并造成恶性循环;非典型症状和繁殖障碍型CSF增多:临床上CSFV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增多,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繁殖障碍型CSF)病例突出,这种感染种猪往往外表健康,是引起CSF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应及时坚决淘汰;免疫失败现象严重:养猪场十分重视CSF免疫注射,80% 以上猪群均注射过兔化弱毒疫苗,但猪群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猪,导致猪场形成CSF恶性循环,即CSF亚临床感染_+胎盘感染_÷母猪繁殖障碍 仔猪带毒_+后备母猪_+亚临床感染,使带毒率为3% 一33%。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夏季6—8月,在我国南方高热高湿地区部分省相继发生了以高热为特征的猪病,发病急,有的地区来势凶猛。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均表现出CSF的典型特征,并且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有发生,经调查,均与CSF的发生有关,同时还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及猪链球菌和猪巴氏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有关。通过对我国CSFV流行株的致病性分析表明,CSFV流行株在临床上的致病特征存在差异,临床上动物体内不同抗体水平对病毒的特异性影响,年龄、营养状况、饲养条件、持续感染、免疫耐受和环境因素等对病毒的非特异性干扰,是导致发病特点表现出轻重缓急、初次分离毒株表现不同致病力的原因。

系统进化分析充分说明我国CSF流行态势十分复杂,每一个行政地区CSF流行有多个传播来源。系统进化分析还表明,运输和贸易带来的猪群流动是CSF在我国传播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认真贯彻疫情报告制度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制度化,追踪每一起CSF发生的来源及去向,对CSF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猪瘟的防治

1、猪瘟的免疫

①仔猪出生后20日龄首免,60日龄后2免。

②新生的仔猪实行乳猪超前免疫(又称零时免疫),方法为:仔猪出生后,在没有喂奶之前进行猪瘟疫苗的注射或者滴鼻的方式,剂量为1-1.5头份,注疫苗后1小时再给仔猪喂奶。实施乳猪超前免疫的仔猪,在45日龄进行一次5头份/头的猪瘟疫苗注射,可以保护育肥猪在整个饲养期内不发生猪瘟。应该注意的是,乳猪的超前免疫工作应在仔猪出生后3小时以内做完。并且疫苗的剂量不要加大,以免发生过敏,有注疫苗后过敏的仔猪,应用肾上腺素解敏。如因母猪的年龄、体况的影响,导致分娩时间延长,则可以配合母猪同期分娩诱导技术,使母猪的生产过程缩短,并且时间集中,从而方便稀释后的猪瘟疫苗的使用和保管,不致因稀释后疫苗的存放时间过长而导致效价降低或者失效,造成免疫失败。

③种用公母猪,每半年一次的猪瘟疫苗的注射,剂量为6头份/头。也可以在母猪配种前,注射猪瘟疫苗。母猪在妊娠前期40天内,不要做猪瘟疫苗,特别是大剂量的猪瘟疫苗,会透过母猪的胎盘,对胚胎期的仔猪造成隐性感染。

2、猪瘟疫苗免疫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①、猪瘟疫苗可分为组织苗和细胞苗两种,在现场使用中,猪瘟兔化弱毒细胞活疫苗的效果好于猪瘟兔化弱毒组织活疫苗,所以尽量在猪瘟免疫中选用猪瘟兔化弱毒细胞活疫苗。疫苗稀释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用完(25℃以下2小时,25℃以上1小时)。注射的剂量要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并参照免疫程序来确定。注射时,要坚持一头猪换一个针头,防止因针头污染而传染其它的猪,紧急免疫注射时更应该注意。疫苗在注射及保管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让阳光直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瞬间灭活猪瘟疫苗。

②、在注射猪瘟疫苗的前后一周,尽量不要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尤其是抗病毒的药物。猪瘟的免疫时间要和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时间间隔2周以上,因有资料证实,猪的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和猪瘟的免疫时间间隔过近的话,猪蓝耳病的免疫会严重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其它的猪病的疫苗免疫也应该间隔在5-7天以上。

③、在免疫猪瘟疫苗的时候,因病情需要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在停药后,需要重新补免猪瘟疫苗。因为此类药物是免疫抑制剂,在免疫过程中使用,会抑制猪瘟特异抗体的产生。

3、猪瘟的治疗

①、进行猪瘟疫苗的主动免疫

确诊为猪瘟后,应该迅速的进行全群猪的紧急猪瘟疫苗免疫。免疫的剂量在每头10 头份。在使用疫苗的同时,应该使用猪用的基因工程白细胞干扰素进行注射。实践证明,猪用的基因工程干扰素与猪瘟疫苗同时使用,可以加快病猪猪瘟特异抗体的 产生过程,并且可以非特异全面提高体液抗体的水平。

②、使用抗生素、退热药进行猪瘟并发和继发疾病的对症治疗

因为在猪瘟发生后,往往并发其它的猪的细菌病、原虫病,所以在紧急免疫的同时,应该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猪瘟的并发症的对症治疗;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克林霉素等。出现高热现象的病猪,应该使用氨基比林、安乃近、柴胡细辛注射液等做退热治疗。

③、使用猪用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猪用的免疫球蛋白做为一种被动抗体的补充用于猪瘟病猪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大面积使用,证明治疗结果是确切的。猪用的免疫球蛋白和猪用的基因工程干扰素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猪瘟,同时也以用来控制和治疗其它的猪的病毒性传染病。应注意的是,采用此类的药物治疗猪病时,一定要选用同种同源的基因工程产品。

④、使用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进行辅助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正确使用增进免疫的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进行治疗,可以增强病猪的体质,促进病猪病情的康复,对病猪尽快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选用的如:黄芪多糖、甘草合剂、VB1、VC、VB12等。

(四)控制措施

1、科学管理

加强猪的科学饲养管理,增强免疫应答能力保证圈舍温度适宜,养殖密度合理,定期消毒,科学饲养,确保猪的体质健康。加强消毒,做好基础防疫。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作好猪圈(舍)、加工厂、用具、车辆、粪便、道路和人员的定期消毒并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作好养猪场(户)、加工厂的卫生、杀虫、灭鼠工作,减少CSFV侵入的危险性。接种前后,留心观察,加强饲养管理,对反应较重者可适当给予治疗。

2、科学免疫程序,实施强化免疫。

任何猪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制订一个通用的免疫程序。对CSF疫苗的免疫程序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流行病史、饲养管理和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由于各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相同,为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选定首免日龄,从而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当有效免疫率达85% 以上发生CSF机率较小。注射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应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猪仔很可能发生了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传染源。坚持定期对猪群抗体水平监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十分重要。

3、强化监测制度

淘汰病原阳性猪,净化猪群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是净化措施,采取以狠抓种猪群净化,培育健康种群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定期以HCFA方法逐头检查种猪,及时发现并立即扑杀,加强免疫监测,建立新的无带毒健康种猪群,繁衍健康后代。病死猪、死胎、胎衣等,应深埋做无害化处理。粪尿等要及时清除并经发酵处理,杀灭蚊蝇,定期灭鼠,减少CSF从疫源地造成的严重传播。经过多次反复净化后,逐渐清除带毒种猪,并合施以其他综合措施,使CSF得到有效控制。从1997年至今,在我国5个省市的25个不同规模的集约化养猪场为重点,实施了CSF净化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尽管临床上存在着不同致病特性的流行株,但通过本动物不断传代均可使致病力回复或复壮,甚至超过SM株致病力,并都稳定在较强程度,这种现象提示某些CSFV毒株在猪群中持续存在时如果经连续传代,致病力会慢慢增强。因而养猪场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模式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为避免由于引种不当造成的外来CSFV感染,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并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全进全出。如必须引种,要慎重选择,对引入的种猪进行定期监测,待检测确无CSFV感染方可与其他猪混养。

5、坚决贯彻执行相关法规

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规建立了一系列我国控制CSF的综合防治方案,制定了国家标准《猪瘟检疫技术规范》,形成了农业部《猪瘟防治技术规范(报批稿)》,起草了《猪瘟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相关技术规范,提高防疫人员素质,进一步普及CSF防疫知识,使兽医防疫、检疫,使防制CSF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对基层防疫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同时可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CSF防疫知识和重要性,使群众受到科普教育。

6、加强统一管理和分析手段

建立科学的疫情预测预报系统为了加强对CSF流行病学信息的统一管理,随时掌握全球CSF数据,分析CSF传播来源,进行疫情预测预报。“十五”期间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军事兽医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建立了第一个CSF流行病学信息系统(CSFinfo)。CSFinfo统一管理,统一更新,保证信息的全面系统性;使用地图信息显示方式,全面、准确的反应毒株在不同地点/地区的分布状况;使用多种统计图、表灵活的展示当前和历史的各种统计分析数据,方便全面了解流行毒株的发展变化规律;CSFinfo系统中数据库完成了空间数据的管理、共享,CSFinfo系统通过windows文件关联功能建立了与DNAStar6.0序列分析软件的关联,实现了对流行毒株遗传距离进行实时分析的综合应用。CSFinfo的建立对我国CSF的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随时掌握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监控新毒株或新变异株的流行。提高对CSFV流行毒株总体分布、疫情发生发展趋势的科学了解和掌握,提供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手段;提高对CSFV的研究分析质量、降低决策风险。为政府CSF防控提供可靠的疫情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展望

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探索猪瘟病毒感染机理,研究和开发能广泛应用的新型猪瘟疫苗和建立准确、特异、敏感的检测方法都将成为可能,不远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成本低、使用方便、免疫力强、保护期长的新型猪瘟疫苗诞生。但目前大多数新型猪瘟疫苗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如何克服新型猪瘟疫苗各自不足之处,并有效地预测和预防基因改造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把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新型猪瘟疫苗的优势,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参考文献:

[1]徐兰芳.猪瘟[J].江苏畜牧兽医杂志,1986.

[2]殷 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王先明等.猪群高热病的控制对策[J],2006

[4]张家峥.猪瘟[J],2004

[5]谢庆阁.生物工程进展[J],1992.

[6]何启盖,陈焕春,吴斌等.规模化猪场猪瘟、细小病毒、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

[7]刘文峰,邓舜州等.2005年江西省猪病诊断情况总结分析[J],2006.

[8]王克领,朗利敏等.猪瘟免疫情况调查及防制措施[J],2004.

[9]吕宗吉,李红卫等.我国部分地区猪瘟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差异[J].中国兽医学报,2000.

[10]陈凤莲,马玲等,广西野猪猪瘟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畜牧兽医,2007.

[11]丘惠深.猪瘟的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在于带毒母猪,2004.

[12]冯太兰,邵向群等,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