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又称田七、人参三七、山漆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其自古就有“止血神药”的美称。产于云南文山的文山三七富含三七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三七多糖、挥发油(77种)等多种有效成分和活性物质,其中三七总皂苷是从三七中提取的最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由于三七总皂苷的药理作用多而又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相关人员的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进展,本文作以综述。
关键词:三七总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特别是近30年,国内外科学家对三七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主要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抗纤维化、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有独特的药理作用。正因为三七独特的功效,所以不断被拓展用途,相关研发产品越来越多,且需求量大。
一、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一) 抗血栓形成
三七具有活血散瘀功效,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三七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包括了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中的人参皂苷及其他原人参三醇型皂苷,它们能通过提高血小板环腺苷酸含量、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而抑制其聚集功能[1]。静脉注射可以明显抑制凝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动物血小板数目的下降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增加。原人参三醇型皂苷能明显抑制胶原、花生四烯酸,凝血酶等诱导的大鼠及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大鼠试验性血栓形成,三七中人参总皂苷就是通过纤溶系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而发生抗血栓作用[2]。
(二)促进造血细胞生长
三七祛瘀生新,现代研究证实三七具有补血作用,能明显促进60Co-γ射线照射小鼠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增加脾脏重量。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白细胞减少也有促进恢复作用。三七总皂苷可诱导造血细胞GATA-1和GATA-2转录调粒蛋白合成增加,调控造血细胞增殖[3]。三七注射液能显著促进急性失血性贫血大鼠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能提高外周红细胞、白细胞数量[3],所以证实三七具有明显的造血功能。
(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对出血证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三七具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对不同动物,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制剂,均显示有明显止血作用。麻醉大灌胃三七粉后,颈动脉血体外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如事先结扎门静脉,则止血作用消失,推测三七口服后,必需经肝脏代谢才能产生止血作用。三七注射液给家兔静脉注射,可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同时增加血小板数,提高血小板的粘附性。三七注射液腹腔注射或三七溶液灌胃,均能使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缩短[4]。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 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发现,三七具有很好的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动脉壁内皮损伤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而高血脂症可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脱落,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并能分泌黏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物质。通过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其保护作用,发现三七总皂苷能明显抑制低浓度高脂动物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5]。且有实验证实三七总皂苷能显著抑制实验动物粥样硬化的发生和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6]。
(二) 降血压
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血管重构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等高血压并发症的病理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平衡是高血压血管重构的经典机制之一。三七人参皂甙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凋亡途径的重要调节因子BCl-2家族蛋白来影响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并最终促进H2O2诱导的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三七对多种动物具有降血压作用,尤以降低舒张压作用明显。三七扩血管、降血压作用主要与阻钙离子内流有关。三七总皂苷还能特异性地阻断血管平滑肌上受体依赖性钙通道,减少钙离子的内流,进一步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内流,从而降低血压。
(三) 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在家兔冠脉结扎致急性心肌缺血实验中,三七总皂苷于结扎前与再灌注5分钟静脉注射,可显著改善缺血ECG,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对大鼠冠脉结扎后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缺血,三七总皂苷能明显地缩小梗死范围,抑制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的进一步升高[7]。其中人参总皂苷能降低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的锥虫蓝摄取率、凋亡率,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产生。
三七总皂苷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为:1、扩张冠脉,促进实验性心肌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应;2、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3、抗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少丙二醛的生成;4、提高耐缺氧能力,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四) 抗心律失常
三七中的多种皂苷对多种实验性心率失常模型均有明显的对抗的作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包括:1、降低自律性;2、减慢传导;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激动;4、阻滞慢钙通道,使慢内向电流峰值显著降低。其中三七三醇皂苷能明显缩短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的时间,减少室性早搏,降低房颤的发生。还能减少氯仿诱发小鼠的室颤发生率,可直接抑制心肌,有效治疗各种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能明显对抗大鼠结扎冠状动脉诱发的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并可使缺血性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梗塞范围明显缩小。
三、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 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使大鼠全脑或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水肿明显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流量显著增加。
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能阻滞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内钙超载,阻断钙离子、钙调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减少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和氧自由基的产生,降低脑损伤后血及脑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对颅脑损伤有保护作用[8]。还能抑制IL-8的产生和释放,阻断中性粒细胞激活、浸润和聚集,减轻缺血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保护缺血脑组织,并且三七总皂苷明显降低脑缺血后一氧化氮含量和IL-1、肿瘤坏死因子活性,保护神经元,降低脑缺血后梗塞体积以及水肿体积。
(二) 保护脑组织
三七总皂苷可延缓缺血期间细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分解,改善脑缺血引起的脑能量耗竭,从而增加组织血液供应,改善能量代谢,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有临床研究将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三七通舒胶囊联用作为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用药,这是一个在中国进行的随机双盲的多中心试验,140名患者参加了试验,结果表明,三七通舒胶囊联用阿司匹林对中风后的恢复治疗有效、安全[9]。
(三) 防治老年痴呆,提高记忆力
有研究表明三七标准提取物对老年性痴呆和脑缺血引起的学习记忆下降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老年痴呆症类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类的实质是脑动脉硬化,是由于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弱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造成的。
有实验将精神症状特别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分成两个组,治疗三个月时间,一组投以三七粉,另一组投以一般脑循环代谢改善剂作对照。结果发现,完全不会讲话的缄默症患者中,服用三七粉后,9人中8个人口齿开始清晰,而另一组6人则完全没有起色[10]。这就说明了三七粉对老年痴呆症,尤其是伴有语言障碍、记忆障碍的患者,治疗效果是明显的。目前三七粉已用作航天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被制成脑保健药物。
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三七可提高NK细胞的活性,增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血清中溶菌酶含量,促进巨噬细胞抗原结合细胞和抗体分泌细胞、特异性玫瑰形成细胞和溶血空泡形成细胞,使低白细胞症患者的白细胞恢复正常水平而对正常的白细胞无影响,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三七多糖治疗能使创伤大鼠的CD4+细胞和CD4+/CD8+的水平下降变缓,说明三七多糖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有研究证明三七能使淋巴细胞伤后低下的接受抗原信息功能体提高到正常水平,使受损的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反应恢复到正常,可使细胞白介素2产生的能力恢复到原来90%以上,还能使受损的淋巴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增加[11]。早期肠内营养加三七多糖可以提高创伤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有利于创伤机体免疫抑制的全面恢复。
(二) 抗炎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剂所致大鼠足肿胀和小鼠耳廓炎症,还具有对急性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局部炎性包块、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以及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12]。还可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白细胞游出和蛋白渗出,降低灌注液中白细胞数,阻止丙二醛含量升高,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内环腺苷酸含量,从而抑制炎性细胞释放自由基而产生抗炎作用。
(三) 抗肿瘤、抗氧化
三七总皂苷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其逆转、增强和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方式起到抗肿瘤作用。人参皂苷对离体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人参皂苷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作用呈浓度依赖关系[13]。三七总皂苷在与刀豆蛋白或植物血凝素同时存在时,其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原因可能是其增强了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一) 镇静作用
三七地上部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安定与改善睡眠等功用。三七总皂苷能减少动物的自主活动,表现出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并能协同中枢抑制药的作用,这种中枢抑制作用是通过减少突触体谷氨酸含量来实现的[14]。
(二) 镇痛作用
三七为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人参皂苷为主要镇痛成分。三七、三七总皂苷等采用热板法,扭体法及大鼠光辐射甩尾法等多种镇痛模型实验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对化学性刺激性引起疼痛亦有明显镇痛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其作用为吗啡受体阻滞剂—-纳洛酮部分拮抗,是一类非成瘾性阿片样受体激活剂,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依据。
(三) 益智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够改善鹅膏蕈氨酸所致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内乙酰胆碱的含量有关[15]。三七总皂苷对亚硝酸钠及40%乙醇造成的小鼠记忆不良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推测其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与其对海马突触膜ATP酶及钙调素活性的影响有关。
六、对保肝、护肝的作用
(一)抗肝纤维化作用
由于肝纤维化的并发症只有在疾病的终末期才会发生,因此治疗的目标是减弱而不是消除肝脏对慢性损害的反应,抗纤维化治疗可以部分逆转或者减慢肝纤维化的进展。三七就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表明对二甲基亚硝胺中毒大鼠肝损伤,以三七粉治疗4周,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胶原纤维减少。对CCl4中毒肝纤维化大鼠,在给CCl4造型的同时,口服三七粉进行防治9周,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的增生[16]。
(二) 抗急性肝损伤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解除血液的浓、粘、聚、凝状态,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促进毒物排出,从而减轻肝损伤。有实验对三七花含片致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发现,三七花可显著降低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肝组织中MDA及TG含量,提高肝组织GSH含量,可减轻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组织脂肪变性,表明三七花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7]。
(三) 改善肝脏微循环
近几年有实验用三七注射液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治疗3个月后,全血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18]。表明三七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
(四) 抗肝癌作用
三七具有多靶点抗肿瘤作用,能够直接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等。研究表明:三七能明显抑制小鼠肝癌的发生,降低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化酶、ALT、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延长生存期,对四氯二苯二氧化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抑制作用[19]。这项研究对肝癌患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七、其他作用
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三七还有很多其他作用,如:抗抑郁;抗衰老;预防骨质疏松;利胆;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治疗青光眼神经萎缩等作用。
八、结束语
三七的药理作用广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相信随着科学的越来越发展,三七的很多未知药理作用也会被研究出来,这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上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刚,郑剑伟,忻晨.中药三七对血液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国兽药杂志,2008,42(3):46-50.
2、王爱华,郭婕.中药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年第21期.
3、史海波,陈建东,陈晓虎等. 丹参多酚酸盐及三七总苷对EA-HY926细胞体外血管新生作用的比较研究[J]. 《中国天然药物》 ,2013年03期.
4、刘凤琴.中药三七对血液系统的药理活性研究[J].中医医学研究,2010年6月第8卷第12期.
5、杜淑伟,刘树迎,李朝红.三七总皂苷对心血管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的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8年03期.
6、陈国华,王春光,马洪胜等. 复方三七当归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 中医杂志,2012年第20期.
7、郁相云,钟建华,张旭.中药三七对血液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药理活性研究[J].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12期.
8、唐映红,黄小平,谭华,等.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30(5):29-32.
9、刘英吉.三七总皂苷对缺血性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闫中瑞.三七总皂苷对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11、王玉华.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1年14期.
12、贺敏,金若敏,符胜光,蒋健.三七方对小鼠海马TNF-αmRNA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6期.
13、黄文琴,三七的临床应用功效及药理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1期.
14、徐倩,王巨鑫,邓同乐.三七的现代功用研究概况[J].科技视界,2012年28期.
15、殷昌青,邓海山,程健.三七对血液、心脑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16、张永生,徐珊,赵育芳,朱飞叶.三七总苷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J].中医杂志,2011年第19期.
17、李武,黄学惠,沈志强等.三七对四氯化碳致小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03期.
18、何科.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西玉林市骨科医院,[2011]06-0021-03.
19、贲琳琳.三七的药理学研究最新进展[J].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