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农业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困难重重,其中融资难是最大的障碍,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促进中小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农业企业融资现状,分析了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最后探讨了解决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农业,融资
一、农业企业融资现状
新时期,农业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困难:一方面,仅靠“三农”领域自身的积累能力无法满足其资金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性较大,常规的银行信贷活动难以投资支持。因此,解决融资难问题也就成为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农业企业持续、稳定地增长需要农业企业的资本投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融资方式上,农业企业融资可以内源、外源融资以及直接、间接融资等不同的融资措施。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农业企业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自有资金(包括未分配利润、公积金、公益金等)看成企业向自己进行融资,以及企业向员工发行的内部股票、债券以及员工集资等。外源融资是企业向企业外部主体进行融资,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企业外源融资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企业不通过中介组织,直接向资金所有者进行融资;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如商业银行等中介进行融资。
当前,我国少量的财政性资金基本流向国有大型企业,专为农业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服务体系也才刚刚起步。因此在当前的体制和制度下我国农业企业还主要依赖于间接融资。农业企业融资来源以银行贷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为主,对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贷款(负债)是农业企业融资和扩大总资产的主要途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原来定位于服务于国有企业,且考虑到贷款成本和风险,将贷款投向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农业企业的比例较小。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了有关政策,但收效甚微,多数农业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仍然较大。在农业企业融资中,内源融资(如企业积累基金)和各种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仍然比较低。农业企业内部利润分配过程中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其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很少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自留资金来补充经营资金的不足。由于农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差,基本无力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等;二是准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典当行和政府管理的小额信贷(不属金融监管机关监管范畴)等;三是民间借贷,主要是个人借贷、个人和企业组织之间的直接借款行为以及高利贷、合会、私人钱庄等;四是自筹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股份公司上市直接融资。其中,准金融机构贷款一类的数量、规模均十分有限,用“杯水车薪”形容犹有不及;就自筹资金而言,一方面,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另一方面,虽然农业企业可以通过改制上市,利用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但这对绝大多数农业企业而言仍然是遥不可及。农业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农业企业不能从中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在银行体系中,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另外,对于零散、科技含量低的中小农业企业而言,参与社会直接融资仍然有难以逾越的坎,而对企业债券的发行更是望尘莫及。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农业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国内中小农业企业只能从正式金融体系获得不超过30%左右的信贷,一些中小农业企业不得不转向非正式的民间信贷市场。而在非正式的民间信贷市场融资,不仅成本高,风险也大,对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形成重重障碍。
(二)融资风险大且成本高
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可控性较弱,使得农业企业的生产风险系数较高。农业企业自身实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也较差。因此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农业企业借款成本较高。此外在贷款方式上,银行对农业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这样不仅手续复杂,而且为了寻求担保者或抵押人,农业企业还要付出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隘性使得许多农业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不得不转向民问高利借贷,增加了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市场化的资金供给体系发展缓慢
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主体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4%,不论是债券融资还是股票融资的资格授予,均带有明显的国有企业倾向性。受农业企业天然弱质性的制约,多数企业自有资金先天不足、赢利能力低,从而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规模以中小型居多。所以无论从金融机构还是资本市场对于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上看,满足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的市场化资金供给体系发展依然滞后,资金供给渠道狭窄、资金供给量不足已成为影响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农民增产增收的突出问题。
(四)中长期融资不足
目前,农业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企业更需要的是较长期限的贷款,以便用于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目前,许多农业小企业为了发展,往往动用流动资金来搞技改和基建,结果导致流动资金紧张,更增加了还贷风险。
(五)可抵押资产规模较小,信用担保体系缺乏
由于农业小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不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控制信贷风险,普遍采用抵押担保等贷款方式。而农业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因此其融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担保体系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农业小企业担保体系发展缓慢,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担保机构规模过小,担保能力不强;过度控制担保风险,担保效率低下;缺乏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不独立,行政干预严重;市场准入与行业自律缺乏统一标准;信用担保与互助担保、商业担保的分工不合理;对农业小企业取得信用担保规定了过高的条件或烦琐的程序,使农业小企业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信息不对称
由于中小农业企业大多地处乡镇或县城,银行很难认识和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资金需求情况。而且由于经营和财务管理能力低,大多数农业小企业不了解金融机构对融资制度、担保制度的信息和技术,缺乏建立对外信用度的经验和能力,甚至有的企业认为这是自己的商业秘密和隐私,不愿意向银行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银行倾向于对企业进行信贷配给。
2、农业企业的融资手续复杂、成本高
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存在着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监督等成本,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实际上差别不大,且交易成本有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具有数量小、频率高、时间性强等特点,融资的规模经济不明显。此外,很多农业企业在产权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普遍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财务制度不规范,往往会计信息失真。因此与规模大的企业相比,我国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更为严重,融资中存在着巨大的交易成本。
3、农业企业没有得到民间融资支持
由于农业企业内源融资不足,外源融资困难较多,使得其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就是农村民间融资。以温州地区为例,2007年其民间融资额高达1800多亿元。由于我国尚未有对民间融资的正常统计标准,再加上民间融资的不规范性和隐蔽性,故很难得知我国民间融资的准确规模,但即使是我国的民间融资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对于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并没有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
4、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农业企业在创办初期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自筹,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利润低,导致其发展能力有限。所以农业企业要想获得较快发展,还要借助于外源融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业企业要想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风险资本还是比较困难的。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农业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贷款,但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农业企业仅占全部中小企业的8%左右,农业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高达35%,银行更多的资金贷款则是流向工业企业,可见我国农业企业想取得银行贷款非常困难。
从农业企业的融资现状看,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单一和融资手段不足,导致了我国农业企业的负债结构中银行贷款比例过高。我国缺乏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政府把股份制改革作为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而忽视了企业债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也十分滞后,由于股票市场建立的初衷是出于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因而股票上市标准都是为国有企业量身定制的,农业企业难以跨越市场的“门槛”。在法律上,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人认购部分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而企业发行债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这直接限制了大多数中小农业企业实现直接融资。
(二)内部原因
1、产业弱质性约束
农业是弱质产业,产业收益相对比较低。以GDP增长率为例,1979–2012年第一产业为5.6%,仅相当于同期第二、三产业GDP增长率的39.8%和44.6%。同时,我国属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呈进一步加重趋势,农业企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一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与自然灾害因素密切相关,如暴风雨、洪涝、干旱、冰雹、病虫害和畜禽瘟疫等自然力作用而产生的一些不可抗拒行为,将对农业种植与养殖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成本产生巨大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重则绝产绝收。而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则由于农产品减产、减收,势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二是由于农产品自然属性易给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如鲜活农产品不及时销售与加工就可能出现变质、腐烂等,严重时变得分文不值。
2、自身条件限制
中小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风险高,收益差,自有资金先天不足。一是中小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一般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自有资金匮乏,资本积累不多,从业人数、销售额、资产额较少,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二是产业层次较低。部分中小农业企业属于农业的种植、养殖及加工、流通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经营的是初级农产品,生产技术简单、生产条件简陋、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结构单一、差异度低,品牌影响小、竞争力弱,市场价格走势趋同性高,经济效益较差;三是生产周期较长。农业种植与养殖业生产周期普遍较长,资金周转缓慢,既承担漫长的生产经营风险,又承担市场行情变化产生的风险,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资金及设施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经营风险大。
3、中小农业企业信用建设的程度不够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企业大多不太重视信用建设。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发展中还存在内部管理制度落后、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往往忽视了信用建设,这给其取得抵押担保贷款造成了困难。还有部分农业企业借改革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此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调查体系、担保体系。尤其是农业企业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更为少见,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的时候缺乏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企业的融资能力。中小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许多企业组织功能不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不科学,一些管理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不符等,缺乏技术创新,竞争力弱。我国农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不规范的问题,金融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企业的诚信制度建立不完善,有关融资政策落实不到位。信用的缺失成为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4、中小农业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抵押和担保贷款
为减少银行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含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贷款,纯粹的信用贷款已经很少,如温州市只有极少数能划人“3A”或得到“黄金卡”的企业才能在授信额度内享受到30%~50%的信用贷款。由于经营和财务管理能力低,大多数农业小企业不了解金融机构对融资制度、担保制度的信息和技术,缺乏建立对外信用度的经验和能力,甚至有的企业认为这是自己的商业秘密和隐私,不愿意向银行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导致基于财务报表借贷模式的传统贷款分析技术失效或不可行,不得不借助于严格的抵押担保。
贷款抵押担保制度是目前银行发放贷款的通常做法,但担保、抵押却成为农业小企业进行银行融资的主要障碍:一是可供抵押资产较少。农业小企业由于处于农林牧副渔行业,在生产经营中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相对其他行业较少,而且种养业企业使用的土地资源大都属于集体性质,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只能取得用益物权,不能用于贷款抵押;二是办理抵押担保业务,环节多、手续烦琐、成本高,导致贷款企业望而却步;三是担保资源比较分散,且流动性差。农业小企业一般拥有多项担保资源,但比较分散,比如存货、应收账款、林权等多项资产或权益,迅速变现能力差;四是保证人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多数处于业务初创期和成长期,股东或经营者所拥有的其他企业资源比较少,信用度不高,关联企业少,寻求贷款保证人比较困难。
5、中小农业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金融人才
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原因是企业对资本的认知水平过低,像在融资期间不懂资本运作的操作规程,也不知如何与银行或投资方打交道,这样可能会让融资机会溜走。所以,能有一位懂行的财务人员把企业的投资价值推荐给投资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财务专家同样也可以作为农业企业吸纳民间资金的重要途径。
四、解决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的策略选择
(一)加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改革
首先要加快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改革,建立与农业企业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国有银行需要进行信贷管理体制创新,赋予基层行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利,根据不同的贷款品种适度调整各级银行对农业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同时加强信贷投放激励机制的建设,并把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下放与支持农业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发挥其对于农业企业融资的促进作用。
(二)大力发展符合农业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创新
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光靠国有商业银行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引进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对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宽松的市场准人和扶持政策。在农村,需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其在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方面的比较优势。在进一步增强信用社资金实力的同时,可适当放宽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增加信用社的可用资金,提高贷款投放能力,甚至还可由多个农村信用社联合发放银团贷款。各地农村信用社应把其重点客户定位于农业企业,落实每年对农业企业的新增贷款,重点支持那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和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农业企业,鼓励其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朝着“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中小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中小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关键。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和创新,构建社会主义信用价值观和信用制度,其核心是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相互权利的尊重和诚实守信,使双方自觉地维护与其交易一方的权利和利益。农业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应该以一般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重点(甚至全部内容),以专门性的农业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补充。
(四)增强中小农业企业内源融资途径和能力
1、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企业的形象好了,产品的销路就宽广,企业资金周转加快,内源融资能力就得到加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途径有:①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②重合同,守信用;③积极支持公益事业;④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把消费者组织起来,征询意见,介绍产品的使用方法、购买途径,时时与顾客联络,以此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建立企业的信誉。
2、建立现代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企业问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能创造质优价廉名牌产品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企业才有生存之源,所以农业企业家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基础上,要根据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制定选择人才的标准、留住人才的制度、激励人才的措施、培训人才的办法,注意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工作热情,高技术人才与高报酬相对应,用利益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营造人才公平竞争的氛围。企业还可以将一贯的“筑巢引凤”变更为“把巢筑在凤的门口”,这样既能解决企业的人才短缺,又能节约养凤的资金,这样岂不更好?
3、改善农业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的许多企业将处于“与狼共舞”的境地。农业企业,不能被“狼”吃掉,否则对国民经济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要想防止这个结局的发生,应花大力气改善农业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的修建和拓宽,通信设施的完善和革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等,从而为我国广大农村的巨大投资空间吸引更多的国外与国内的投资者,为银行贷款的资产抵押缩短空间、消除地域差别。
4、建立农业企业融资系统
农业企业融资系统应由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机构组成。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包括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明确它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企业。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一味地要求其对众多的农业企业融资是不现实的,就算可以融资,其对农业企业贷款的高成本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中小商业银行资金规模比较小,难以同大银行竞争,其市场定位本应是众多的中小农业企业。
参考文献
1、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2、何保国:《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8月14日;网址:http://www.lwlm.com/jinrongyanjiu/200908/302704.htm
3、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4、李庚寅、周显志等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5、沈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企业研究》,2009年9月29日;
6、咚光濡:《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7、袁增霆:《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华理财网》,2009年2月2日;
8、凌智勇:《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小民营银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9、韩洁、罗沙:《迎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突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8月21日;
10、戴亚旋:《探析以专业化经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纵横》,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