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我国的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浙江省绍兴市的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绍兴市农业现状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农业的发展需求,导致农产品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供大于求,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绍兴市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及生物植物资源环境,因此,应该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眼光放到发展特色农业化的道路上。
本文在分析绍兴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特色农业 发展现状 绍兴市
近几年绍兴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现了经营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等新情况。当然也难免出现一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我们一方面搜集有关农业的相关数据对绍兴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为绍兴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绍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立足实情,积极实施农业战略,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支柱,蔬菜、水果等为补充的优势产业群体,工业经济形成了以优势农产品加工、冶金矿产、生物创新、建筑建材、能源为重点的产业体系,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色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根据《绍兴统计年鉴》,绍兴农民人均收入在1988年905元,到2007年增长到9730元,19年间增长了10.75倍。从人均收入增长指数来看,绍兴收入增长速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之前的增长指数均超过了110,个别年份高达132.25;1996—2003年为第二阶段,其增长指数均大于100而小于110;2003年之后增长指数又超过了110,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各种税费减免的缘故所致。
(一)绍兴市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绍兴市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裕,水草丰茂,资源组合条件优越,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里有多样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资源大区。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农业生产不断取得新突破,农村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有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农、惠农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支农投入,及时转换农业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绍兴市过去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得以改善,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产品供给也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了。
(二)特色品牌培育初见成效
近年来,绍兴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优质稻米、畜产品、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产品纳入了《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初步发展
绍兴市近年来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绍兴市建成集农副产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于一体的商贸城,使周边县区农产品聚集,形成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并在农产品入住商贸城给予许多政策优惠。并且建设了专门的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产品远销四川、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在抓好市场建设的同时,绍兴市还注重发展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二、绍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政策落实不到位
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并先后出台了许多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但一部分人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不明确,地方政策落实的不到位,难以完全兑现。
绍兴有一部分领导还没有把农业产业化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认识不明确,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个新的概念,什么都可以往上套;有的片面的理解为就是办一批新项目,建立几个“龙头”企业。还有部分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位优势不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绍兴市各级财政虽然有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贷款贴息、周转专项,但数额较小。地方政府自身财力不足,还缺乏统筹协调,部门分割现象严重,特别是有的部门在支农资金如农业开发、良种和农机补贴、扶贫资金、水利建设等资金的使用上,没有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投放,把企业、基地、农户串起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状况不但难以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而且降低了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农户需要小额贷款,但是因担保及手续等方面的问题,农民小额贷款比较难。
(二)绍兴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劳动力素质一般指出体力素质和文化素质,绍兴农业劳动力基本上都是体力型的,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绍兴农民受教育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绍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占约为50%、初中占40%、高中及高中以上占10%。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或技能培训的不足5%,不易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农村里一部分有知识和有经营头脑的人特别是青壮年都从农村和农业领域中脱离了,在农村里种田的农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目光短浅、市场意识淡薄、超前意识不太强,接受新的作物、品种的时候心存疑虑,大都持观望态度,使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农业项目因生产规模小而难以发展壮大,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
(三)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小
农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科技含量直接关系到各类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是衡量农产品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绍兴市区域自然条件类型多样,生物种质资源种类繁多,这就决定了要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开发体系和推广体系。但是传统农业一直是绍兴市农业的主要形式,在农产品生产阶段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科学种田能力较弱,农民对农业科技持不信任态度等原因导致一些特色农产品品质退化严重,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和挖掘。
在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阶段,工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己经给食品加工业带来了广阔的成长前景。但是由于绍兴市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有限,加上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其很难转变传统原料型生产加工方式,大部分企业生产的农产品都是对原材料进行简单的一次性加工,缺乏“精”和“深”加工,使其呈现出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资金周转周期长等弊端,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绍兴特色的农产品市场虽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市场的布局不尽合理,而且条块分割,经营范围和集散面还没有超出地域界限,经营效益不高,不能较好的调节地区间的农产品供求平衡。另外这些市场大部分存在基础设施简陋,贮藏保鲜、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功能设施不配套,不集全、规模小。还有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落后,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现有制度规范缺乏具体操作性,还有一些地方的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单纯谋求盈利性,以收费和罚款代替管理,市场管理没有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办法,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关卡特别多,市场交易中欺诈行为、欺行霸市时有发生,农民进入市场困难重重。
还有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发育不全,在体制改革所形成的多渠道商品流通的格局下,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国有和合作商业组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调节和稳定价格的作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够全,信息的传递机制还比较单一和缓慢,这会导致有些地区某些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有些鲜活农产品腐烂变质,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绍兴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引导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风险因素多的弱质产业,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农业的干预。政府作为国家和地方政权的行政机关,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支持、引导、协调、规范,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等任务。绍兴市政府部门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新时期为快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绍兴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改变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各地农业产业化行政部门要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基层调查,勇于变化变革,认真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其次,绍兴市政府要加强宣传,搞好服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惠民工程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让农民及时了解惠民工程政策内容、程序和要求。要安排专门人员认真答疑解惑,搞好咨询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全区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龙头企业发展成果,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绍兴市劳动者及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适应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门人才,各级政府、协会、企业、在改善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队伍机构并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根据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特点,采用雇、请、聘、邀、技术入股等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和农户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合作。引入高科技品种与技术,分期分批选送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深造。在培训过程中,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
一要拓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途径。要聘请与吸引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采用办夜校、培训班、专题讲座、现场咨询、广播、电视、录像、建科技图书馆、成立科技互助协会等多种形式,坚持经常化、制度化,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及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要加强继续教育,如攻读在职研究生、专升本、双学历等多个层次多种途径提高现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和第二学位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办好中等农业教育,培养大批基层农业科技人才。
(三)增加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
没有质量和科技就不会有稳定持久的市场,要使绍兴市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农产品加工转化的纵深层次上下功夫。为此,绍兴各级政府要强化科技兴农意识,扩大农业科技投人,通过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扩大农业的生产领域和劳动对象,优化调节特色农产品结构,同时对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进行改革,把农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规模化,现代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良种推广,组装配套新技术,切实加强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保证。
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组建研发机构,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研制开发高科技农产品,推进企业由单一产品向系列化的名优特农产品转变,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带动整个地区和行业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绍兴市特色农产业市场体系
特色农业产业化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市场,离开了市场的拉动,企业、基地、农户都难以长久生存,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市场体系是实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强绍兴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根据绍兴市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及收入情况来提供不同性质和不同价格层次的产品,比竞争者更快、更好、更新和更廉价的营销方式来满足城市内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国内,积极组织绍兴市各种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各类展销会、洽谈会,进一步增强项目合作和招商引资,扩大绍兴市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络及布局。
其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门户网站信息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在消费群体中,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和推广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以保障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
四、结论
农业是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绍兴农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改变粗放式的传统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的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优质高效特色农业。
五、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编]:《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2、杜青林主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3、姬顺玉:《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8期
4、柯炳生:《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2期
5、成小平:《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6、赵明轩:《甘肃“三农”问题现状与对策》,甘肃农业,2011年第11期
7、彭新宇,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湖湘论坛,2006年第6期
8、杨载田,袁开国:《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热带地理,2010年第1期
9、赵贵宾:《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措施》,甘肃农业科技,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