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圈养野生禽类禽流感的监测及防治的研究

时间:2014-06-12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禽流感(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它是一种由A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多种病征为特点。由于禽流感病毒抗原及其致病力的易变性,近期又成为继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后又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我国部分省市先后不同范围及程度地爆发此类疫病,加强该病的监控与防制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禽流感,圈养野生动物,监测,预防

禽流感即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Perroncito在1878年首次报道了意大利鸡群爆发一种严重疾病,1901年,Centannic和Sarunozzi认为此病由“可滤过”病原引起,直到1955年才证实此病原为A型禽流感病毒。1985年,禽流感被我国农业部列为Ⅰ类传染病。目前,禽流感已经被国际兽疫局(OIE)定为A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类传染病名单。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后,可引起从亚临床到轻度上呼吸道疾病,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种鸡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到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综合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集约化养禽业的发展,禽流感对养禽业威胁更大。1997年发现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特别是2003年经历SARS之后至今,每年各地仍然有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发生,加之禽流感病毒抗原及致病力的易变性,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高度重视禽流感。该病具有发生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等特点。鉴于AIV的危害及对我国养禽业的严重威胁,研究、监测、预防AI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禽流感的概述

(一)禽流感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正粘病毒科只有一个属,即流感病毒属。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S)抗原性质不同分成A、B 和C 三种类型,其中A 型除可以感染禽类外,还可感染人类,以及马、猪等。

禽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性,典型的病毒粒子一般为球形,直径80-120nm(图1)。但也常有同样直径的丝状形态,长短不一。AIV由囊膜和核衣壳构成。囊膜表面有10-12nm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病毒囊膜内有螺旋形核衣壳。两种不同形状的表面钉状物是棒状三聚体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蘑菇形四聚体的神经氨酸酶(neuranminidase,NA),他们可凝集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对呼吸道统都有致病性,特别是其对粘多糖和糖蛋白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尤其是对细胞表面含唾液酸的受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类型为负链单股RNA病毒,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PB2、PB1、PA、HA、NP、NA、M、NS),编码10个蛋白质(PB2、PB1、PA、NA、NP、M1、M2、NS1、NS2),PB2、PB1、PA这3个蛋白质组成病毒的RNA聚合酶,与NP、M1称为病毒的内源蛋白,HA、NA、M2为外源蛋白,NS1、NS2为非结构蛋白,虽然NS1蛋白在感染细胞中可大量产生,但NS1是唯一没有包裹在病毒粒子上的蛋白质。

(二)禽流感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AIV的毒株分类基于HA和NA亚型。目前已发现15种HA和9种NA,所有这些都是从禽流感分离物中以不同的组合鉴定出来的。为了鉴定病毒的HA和NA,要应用一组对不同亚型特异的抗血清,对分离物进行血凝抑制(HI)和神经氨酸酶抑制(NI)试验。如:H5N1就表示HA亚型是5,NA亚型是1 的AIV。

针对AIV的命名,1971年提出了流感病毒命名的标准体系,1980年又进行了修订。一株流感病毒的名称包括型(A、B或C),宿主来源(除人外),地理来源。毒株编号(如果有)和分离的年代,后面及圆括号内附以HA(H) 和NA(N)的抗原性说明。如:AIV A/Chicken/Henan/1/1999/(H9N2)。

(三)禽流感的流行与灾害

以H5、H7为主的高致病力禽流感常以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是一种毁灭性疾病,每一次严重爆发都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打击。目前禽流感在美洲、欧洲、亚洲、澳大利亚、非洲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在我国,近年来以H9亚型流行为主,曾使局部造成严重危害。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确定禽流感的大爆发有8次,分别是苏格兰的H5N1(1959年),英国的H7N3(1967年),澳大利亚的H7N7(1975年),英国的H5N2(1979年),美国的H5N2(1983年),冰岛的H5N8(1983年),美国的H7N7(1985年),冰岛的H5N1(1991 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禽流感的报道频繁。1991年10月至今,公开报道发生高致病力禽流感的国家有澳大利亚(H7N3和H7N7),巴基斯坦(H7N3)和墨西哥(H5N2)等。在我国,近年来以H9亚型流行为主,曾使局部造成严重危害。

二、禽流感分子致病机理

高致病力禽流感对鸡和火鸡有高达100%的致死率,然而它的分子致病机理又是什么呢?研究表明HA在病毒入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后,HA会诱导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结合,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病毒要具有侵染性,必须经过两个过程:a.宿主蛋白酶将HA裂解为HA1和HA2;裂解后HA2暴露出疏水区并与宿主细胞膜脂双层相互结合。禽流感病毒HA裂解为HA1和HA2是AIV致病的重要因素,在病毒入侵细胞及决定病毒致病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LPAIV)在HA裂解位点上只有一个或两个碱性氨基酸——精氨酸,这种结构只能被存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内的精氨酸特异蛋白酶识别并裂解,因此,LPAIV感染一般只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局部繁殖。而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在HA裂解位点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可被机体大多数组织细胞内的蛋白酶识别并裂解,具有广泛的嗜细胞性。所以一旦HPAIV进入机体就会迅速全身扩散,导致全身多个组织发病并死亡。总之,HA碱性氨基酸的多少和宿主体内蛋白裂解酶的分布是决定病毒致病能力及其在机体内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分离到的HPAIV均为H5和H7亚型,在HA裂解位点上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而相当一部分H5、H7亚型为LPAIV。

三、禽流感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在禽流感的诊断方面,目前已建立了禽流感琼脂扩散(AGP)、血凝抑制试验(HI)、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等血清学诊断技术。传统的鸡胚接种试验在以往的实践中解决了对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诊断与防治。目前,还分别制备了H1-H15和N1-N9的标准诊断及分型抗原和血清,建立了HI、NI诊断方法,保障了禽流感的分离与鉴定的需要。随着血清学实验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被用于AI的快速诊断。

四、禽流感的免疫防制

尽管目前有特异性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扎那米韦和奥司他韦,但是就像对付其他传染病一样,免疫预防是最佳选择。 由于禽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为疫苗研制造成困难。诱发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原因主要为:a.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引起小幅度的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或正好使抗原决定簇发生改变;b.抗原转变(antigen shift),两种不同亚型病毒共同感染一宿主细胞,两者的基因片段发生遗传重组;c. RNA重组,来自不同宿主的流感病毒在同一宿主体内发生基因交替;d.缺损性病毒颗粒的产生等。尽管如此,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禽流感的一种非常有效措施。

(一)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现在临床使用的疫苗是失去感染性的灭活疫苗。 应用灭活苗可以预防同一血凝素类型的病毒引起的发病死亡,传统的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是流感防制的主要措施和关键环节。我国H5、H7亚型禽流感灭活苗已经研制成功,取得了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经实验表明:仔鸡免疫AI灭活苗7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为80%,10天保护率为95%,14天保护率可达100%。灭活苗具有安全性好,有变异重组的风险。其抗原便于储备,紧急应用时可随即配制成多价亚型疫苗,而且在亚型抗原之间不产生免疫干扰。但仍有毒力返祖的危险。

(二)重组活载体疫苗

利用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防治AI也是一种重要途径。乔传令等将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gdong/1/96(H5N1)核蛋白(NP)基因亚克隆到禽痘病毒载体pSY681从而构建出表达核蛋白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pSY(NP+LacZ)应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获得了能高效表达AIVNP蛋白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NP。SPF鸡体内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它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NP特异性抗体,并对H5N1和H7N1这2种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攻击提供一定的保护。Swayne等将(AIV)A/chicken/NY/13142-5/94(H7N2)的H7基因插入到副粘病毒NDV中,构成重组活载体疫苗rNDV-AIV-H7可以同时保护ND和AI。

(三)核酸疫苗

禽流感核酸疫苗是指将含有流感病毒基因的表达质粒,通过肌肉注射、基因枪注射等方法将其导入机体内,在机体内表达抗原蛋白,从而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编码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它是继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后,疫苗学的又一革命,不仅具有前者的有效性,同时具有后者的安全性,既能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作用,并且能够同时将不同保护性抗原基因构建在一起,为高致病性和变异性疾病防治开辟新的途径。1993年,Ulmer等发现小鼠肌肉注射编码A型流感病毒(A/PR/8/34)核蛋白(NP)的载体质粒后, 其产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可有效保护小鼠抵抗另一亚型流感病毒(A/HK/68)的攻击。此项研究开辟了核酸疫苗特别是流感病毒核酸疫苗研究的新纪元。

五、本地动物园圈养野生禽类禽流感流行情况的监测及预防情况

(一)疫病的本地流行情况

2013年4月,禽流感在浙江地区流行。1日至21日,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38例,死亡5例。4月2日,杭州卫生局检疫实验室与省疾控中心取得H7N9病毒的荧光定量pcr引物,并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诊断工作。15日,为预防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病毒的进一步发展,杭州园管局和杭州动物园的员工在西湖大规模开展抓捕禽类的行动。

同年10月14日和23日,浙江省绍兴市和嘉兴市新增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省疾控中心14日夜提取病毒样本,进行核酸抽提和流感病毒全基因组扩增测序,16日获此H7N9病毒基因序列,并在全球Aiv数据库发布,相关文章发表于欧洲禽流感监测杂志。

(二)实际监测情况

动物园作为圈养野生禽类较为集中的场所,禽流感的监测工作,以及预防禽流感的综合防制措施尤为重要。目前接种疫苗显然是预防禽流感发生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Aiv抗原种类较多,各亚型间又缺乏交叉保护能力,所以给免疫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针对本地H7N9禽流感病毒的监测与预防,使用了H7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定期的免疫预防。在疫病最有可能发生的春秋季节,对所有禽类抽取血样,提取血清样本,利用H1-H15和N1-N9的标准型进行血清学实验以诊断或分型。今年4月,动物园在近300只禽类动物当中随机采取约30份血清样本。由于条件限制,全部送检省疾控中心或省农科院,采用血清学实验和RT-PCR等方法监测,目前尚未发现阳性样本。

(三)防制情况

本地动物园约有大小禽类动物300只。其中游禽小天鹅、大雁等约30只,绿头鸭,斑嘴鸭,鸳鸯不等;雉鸡类十多种约50只;涉禽类,如鹳类和鹤类约有20只(有少量外来珍惜禽类不在接种计划内)。根据疫苗的说明,在每年5-6月和10-11月间,分别是春秋两季气候稳定的时候进行疫苗的接种。游禽主要参照家鹅的计量1.5mL/只,涉禽主要参照家鸭的计量1.0mL/只,进行皮下注射接种,如表2中所示。

疫苗接种工作一般在半个月内完成,使用稳定且效果良好,极少出现接种后应激死亡的情况。另外,除了雉鸡类额外加免弱化活体新城疫苗以外,不再接种其他疫苗。接种禽流感疫苗后的一周时间内,跟踪观察各个个体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突然出现的体征异常、体况减弱发病,及时隔离并进行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未有免疫期内感染禽流感病例发生。

六、小结

由于野生禽类的圈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半开放的,公众很有可能接触的到这些动物,或是接触到飞沫和禽类排泄物。在传播方式和机理尚未被研究透彻之前,隔离措施的执行和预防免疫其实是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

因此,在野生动物圈养和管理工作中,也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1.与游客隔离,避免交换和运输。2.消毒。(1)空舍的消毒。实际操作中采取了火碱为主,0.2%浓度百毒杀冲洗笼舍相结合的办法。(2)禽舍的消毒,也是按照空舍,使用广谱、高效、速效、无刺激性、无腐蚀性、无残留的消毒药物,用高压喷雾器进行带鸡消毒。消毒剂量按50~80毫升/立方米,每2~3天1次,同时注意不同种类消毒药物交叉使用。(3)饮水消毒。饮水环境和水源消毒。3.加强管理。注重饲料的科学配比,提高禽类的确免疫力使鸡群具有较强的抗病力。注重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铬和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的补充。良好的饲养管理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特别防止冷应激,保持昼夜温差不超过3~4 ℃,特别注意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4.圈养场所的通风。有些人认为通风可能会加速病毒的传播。但是一个通风不良好的环境不能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自净自滤的作用,一旦有个体感染禽流感病毒,将造成小范围的交叉感染,很可能导致禽流感的局部爆发。通风环境良好有利于环境消毒后保持场地的无毒化。

禽流感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烈性传染病,可在宿主中不断发生变异和基因重组,这将是21世纪我国养禽业面临的最大的瘟疫性威胁。禽流感可在禽、猪和人中进行传播。Aiv不仅作为人流感的最大基因库而间接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可作为人类的新病毒而直接构成人类的威胁。因此预防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Aiv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决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加大禽流感防治方面的研究力度,采取广泛的国际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推广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使禽流感早日得到有效的控制。

特别在免疫防治的研究中,不仅从机理上入手,还要为将来应用考虑,加强核酸疫苗研制,一方面制备出多价针对多种亚型Aiv的核酸疫苗,另一方面从表位入手,研制出多价的表位核酸疫苗;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新型活疫苗。

七、参考文献

1甘孟侯,禽流感.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10 Gan M H.Avian Influenza.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2.1–10

2 乔传令,张建林,贾永春,等.禽流感病毒血凝素与核蛋白在重组禽痘病毒中的共表达.动物医学进展,2003,24(1):81–83Qiao C L,zHANG J L,Jia Y Q,et al.Progress on Animal Medicine,2003,24(1):81–83

3 张强哲,秦曦明,梁荣,等.禽流感病毒H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造与表达.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30(3):483–487Zhang Q Z, Qin X M,Liang R,et al.Prog Biochem Biophys,2003,30(3):483–487

4何宏轩,秦曦明,张强哲,等.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克隆及其DNA疫苗的动物免疫试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31(2):163–166He H X, Qin X M, Zhang Q Z,et al.Prog Biochem Biophys 2004,31(2):163–166

5 彭金美,童光志,王云峰,等.抗禽流感病毒多表位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2003,19(5):623–62

6Peng J M,Tong G Z,Wang Y F,et al.Chinese J Biothnology,19(5):623–626 Haria C,Dennis J A. Avian infuenza and human health. Acta Tropica.2002,83:1–6

7 Wang C W, Wang C H.Experimental selection of virus derivatives withVariation in virulence. Avian Dis,2003,47(4):1416–1422

8 Suarez D L,Schultz–Cerry S.Immun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areview. Developmental&Comparative Immunology,2000,24 (2–3):269 – 283

9 Garten W, Klenk H D. Understanding influenza virus pathogenicity.Trends in Microbiology,1999,7 (3):99–100

10 Capua I,Margangon S. The avian influenza epidemic in Italy,1999–2000: a riview. Avian Pathology,2000,29 (3):289–294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