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衢江区农业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现代农业推广服务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它需要技术、市场以及信息、咨询以及产业延伸系列化服务。文章也系统分析了衢江区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夯实基层推广组织、优化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改变推广理念等方面探讨建立衢江农业推广新体系,提供现代农业推广服务,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衢江区 农业推广 建设 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
农业推广体系,是指与农技推广工作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和人员构成的体系。农业发展靠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衢江农业推广体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衢江农业推广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吸取衢江区农业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剖析衢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为满足衢江区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需要,探索如何建设一个机构健全、职能到位、运作高效农技推广新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衢江区农业概况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
衢江区位于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钱塘江上游。衢江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姑蔑地,战国时属楚。东汉初平三年(192)始建县,名新安。晋太康元年(280)改为信安,唐咸通年间易名西安,民国元年(1912)始称衢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县时市,行政区划变动频繁。1981年撤县设衢州市(县级),1985年5月升为省辖市,原县级市辖区划分为衢江区(暂名)和柯城区。 同年12月在衢江区基础上恢复县制,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 2001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撤销衢县设立衢州市衢江区。
在艰难历史的长河中,粮食、柑橘、生猪成为了衢江区农业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它们见证了衢江区农业的悠久发展历程。揭示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影响农业的兴衰。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作物品种选优和轮作技术多样化等得到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剖析衢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竞相发展。随着土地流转加快,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形成了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的局面。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推广,在推广的内容、推广的对象、推广的组织和推广的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经营主体与农民已不满足于生产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而是更需要提供政策、经济、科技、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等产业延伸系列化、综合化服务。衢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衢江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衢江区农业发展过程
1.原始农业阶段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生产最早的地区。衢江区地处钱塘江源头,位于衢江区上方镇境内的距今已6000多年葱洞、观音洞遗址与余姚河姆渡、余杭良渚文化等地区一样,新石器时代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留有丰富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存。有了农业,就有了推广。
2.古代农业阶段
公元三世纪,古籍《禹贡》一书就载有“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就记载 4000 年前的夏朝,衢江地域已生产的柑橘,而且成了朝贡品。姑蔑南迁及其定居衢州的历史表明衢州地区早在春秋时期有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并且铁制工具开始代替铜制工具,到了秦汉时期,铁制工具完成了全部取代。水田和旱地的耕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代初年于信安县首次设衢州州府,衢州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这期间水稻双季稻栽培得到了推广,传统的耕犁技术已趋成熟。白居易留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诗句。唐朝以前农业设施非常落后。修建于宋乾道二年(1166)衢江古代最大水利工程—石室堰,说明宋朝时期水利建设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在这个时期籼稻、粳稻、糯稻等水稻多品系多品种得到了不断培育。
明清时期,农产品加工已经逐步市场化,作物新品种不断引进。衢江区地域的大田农业生产普遍推广“稻–稻”、“稻–麦”以及更紧凑的“稻–稻–麦”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等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已有了现代农业的雏形。
综述古代衢江艰难的农业发展历史,揭示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影响农业的兴衰。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作物品种选优和轮作技术等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促进古代传统农业生产发展。
3.现代农业阶段
民国时期的衢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非常缓慢,衢江有句谚语“种种一大畈,收收冇一担。”说明旧社会的农业非常落后。
解放后,衢江农业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但期间农业推广还是有亮点:一是1953年以后,推广应用二熟制水稻栽培技术;二是1962年以后大面积推广水稻矮干高产品种,农业生产短期内迅速得到回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揭开了衢江农业的新篇章。首先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由集体生产转向以个人承包的家庭生产。其次是杂交水稻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这二个方面,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后的农业发展。
1985年,衢江被国家确立为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市场化进一步放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一优二高”农业,这是衢江农业一个历史性转折。这意味着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1993年以后,粮食、柑橘、生猪成为了衢江区农业三大传统主导产业。特别是种养殖大户数量剧增,农业产品销售已完全市场化。
2003年以后,衢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产业。鼓励土地流转,随着一大批农艺和农机配套的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生产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重视“二区”建设,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综述衢江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传统农业,在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主体的壮大,逐渐步入现代农业,狭义的农业推广发展到广义的农业推广和现代的农业推广。
(二) 衢江区农业发展现状
衢江区目前辖10个镇、8个乡、2个街道、1个办事处、272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近41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多地少,现有耕地面积24.8万亩。人均耕地只有0.67亩。尽管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却很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水稻、柑橘、生猪三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凸现了农业生产上许多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问题。农村农业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力军,文化程度低。2012年衢江区农业局培训统计,云溪、高家、莲花、杜泽、周家四个乡镇参加培训的630名生产一线的农民平均年龄51.2岁。由于城镇工业化发展迅速,很少有年轻人在家务农。所以,农民的生产观念也相对落后;
二是粮食问题。单家独户的农民,水稻种植成本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水稻基本以单季稻为主。无农不稳,粮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土地抛荒问题。分散经营的田地,水稻、柑橘、苗木、蔬菜,作物种植作物不一,交错种植。沟渠遭破坏,灌溉条件差。许多农家不依靠种植收入,土地复种指数低,管理也粗放。闲散土地,抛荒严重;
四是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业分散经营,生产难以得到监测和监管,农产品质量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五是农民增收问题。柑橘的市场不稳定,橘贱伤农近年常有发生。分散经营,产业调整和升级困难,农业生产管理没有标准化,难以形成品牌,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力,农民增收程问题。
六是环境问题。生猪养殖,废物排泄,环境压力大,严重的养殖村地下水受污染,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上述问题已成为衢江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规模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模式必须逐步取代了原有“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衢江区政府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不断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化农业的发展。
目前衢江区正在形成从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开始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1.主导产业规模稳定,新兴产业效益显现
目前衢江区已形成了以“粮食、柑桔、生猪”三大产业为主导,蔬菜、名茶、西瓜、食用菌、小水果等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①、水稻、柑橘、生猪发展状况
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水稻重点乡镇:莲花镇、全旺镇、高家镇,工作重点建设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分散种植的农民,生产管理中容易出现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生产成本连年上升,从而影响他们的种粮积极性。目前,各级政府重视粮食生产,许多支农项目资金,向水稻生产倾斜。2012年,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全年实施统防统治面积10万亩。
柑橘15万亩,柑橘重点乡镇:后溪镇、大洲镇、莲花镇、横路办事处。衢江区柑橘产业,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品种单一,以椪柑、蜜桔为主;二是市场销售不稳;三是质量不高;四是“一品红品”品牌缺乏基地的依托。面对对这些问题,衢江区农业部门重点推广柑橘“三疏一改”(疏树、疏枝、疏果、改偏施化肥为增施有机肥)技术,建设柑橘精品示范园。通过改良发展、提升增效、调减转产,推进传统柑橘产业向现代水果产业转型升级。 生猪出栏数这几年稳定在170–180万头。生猪养殖重点乡镇:云溪镇、高家镇、杜泽镇。生猪的养殖,为衢江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家家户户的养殖,废物排泄,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环保问题。2001年起,为促进衢江区畜牧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实施生猪标准化生产,推广生猪生态养殖,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畜禽排泄物治理、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等方面工作。 主导产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农业推广体系提供的农业推广服务的准确引导,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市场信息,避免“多不得,少不得”的局面发生。
②、蔬菜、茶叶、小水果发展状况
衢江区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已成为衢江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区农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特色农业。
特色蔬菜:杜泽双季茭、白坞口生姜、峡川草莓、云溪蒜苔等。特色蔬菜的发展,衢江区围绕“一村一品”行动计划。杜泽镇在万亩水生蔬菜(双季茭白、莲藕)基地,创建1000亩水生蔬菜示范区,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下,初步建成了“一所三中心”,即产品交易所及良种繁育中心、贮藏保鲜中心、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使之成为衢州市的水生蔬菜的样板基地。林氏西瓜专业合作社在莲花镇五坦村建成浙西首家日光温室工厂化育苗基地,占地30亩。2011年草莓面积4000亩,红艳草莓专业合作社在莲花镇五坦村建成衢州首家草莓立体栽培示范基地。
衢江茶叶,2005年以来,在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下,茶农生产积极性提高,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名优茶创制、有机茶基地建设等取得实效,一批多年失管的停产老茶园得到更新和改造。2010年茶园总面积恢复性增长至33000亩,2011年茶叶产量443吨(其中春茶338吨,夏秋茶105吨)、总产值2750万元(其中春茶2395万元,夏秋茶355万元),名优茶产量139吨、产值1625万元。重要生产基地为湖南镇、全旺镇。并且有了大山、乌溪江、大坪埂等品牌。
衢江区的小水果,近年来发展迅速,如杜泽、周家的枇杷,湖南镇、黄坛口乡和横路乡的杨梅,莲花镇、高家镇的葡萄,以及猕猴桃等。也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但目前还没有规模的品牌的建设,以及深加工技术的引进。销售辐射主要是本地市场。
特色产业的发展,建设“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农业推广体系不仅需要提供“名特优”种养技术,还需要挖掘市场,增加销售,创建品牌等服务。
2.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建设不断加快
从九十年代,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初期,衢江的农业重点还是放在三大主导产业上,直到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近几年来柑橘产业又面临市场疲软的困境,生猪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大。2000年开始,农业工作重心放在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主体的壮大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以主体的力量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目前,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品牌建设也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档次不断提高,加工能力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到2012年底,全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3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35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当前,衢江区政府和部门积极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企业打造新型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之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以特色取胜市场;龙头企业表现对农业推广所提供的服务有政策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品牌宣传和行业促进服务。
二是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2012全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013家,带动农户6.85万户,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9家,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40家。2013年衢江区先行先试的家庭农场,衢江区农业局主管这项工作的落实,截止目前,全区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已突破500家,以种植业为主,共454户,占90.62%,养殖业47家,占9.38%。全区家庭农场经营面积7.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1.8%。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对现代农业推广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突出了更需要正确引导、信息和技术服务。
三是农业品牌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有“九龙神针”、“大山”、“大雾源”、“元墩后”、“水晶雨”、“一品红”、炭之语竹炭系列、阮小二酱鸭等一系列浙江名牌产品,娃哈哈农业龙头企业入住衢江区。但总体,衢江的农产品衢江区农产品加工和出口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品牌的建设,要加强对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化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给现代农业推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建设不断加快,农业推广已由狭义农业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活动,推广的对象也从单一的农民进入了农村居民和消费者的生活领域。
3.土地流转走向规范,经营规模逐步做大
衢江区在政府着力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目前规模化经营正在逐步取代了原有“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大量的土地进入流转领域,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化农业的发展。2012年,全区耕地流转达到8.1万亩,占承包耕地总数的30%,其中莲花镇接近50%。共有规模经营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329户,复种面积11.8万亩;经营柑桔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12个,总面积3760亩。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从事农业创业的年轻人、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二. 衢江区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指与农技推广工作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和人员构成的体系。
有了农业,就有了推广。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也从狭义的农业推广发展到广义农业推广和现代农业推广。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推广,在推广的内容、推广的对象、推广的组织和推广的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衢江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也随着农村经营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60多年发展历程,曲折而不平凡。“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税体制改革、撤区并乡、乡镇综合改革等,都对衢江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产生影响。
衢江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主要还是以行政农业推广组织的区农业局所属的农技推广中心和21个乡镇农技站组成,在现代农业推广中起主导作用。最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的衢江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涉农组织,还需要正确引导,通过培育逐步建立自助型推广组织。
(一)衢江区农业系统机构设置情况与存在问题
衢江区农业系统机构的设置,从1960年具有县、区二级农业系统机构存在,从1982年开始,重点建立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杜泽、航埠、石梁、大洲、樟潭、上方、乌溪江七个区级农技推广中心站。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撤销了当时设立的这七个区级农技推广中心站,建立乡镇一级农技站。通过“定性、定编、定员”三定工作,正式确立乡镇农技站为全民事业单位。保障了农技人员的待遇。之后,衢江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行政推广组织,定格在目前区推广中心和21个乡镇农技站组成。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09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着一系列文件,明确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承担的是公益性职能,通过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方面,促进了衢江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衢江区农技推广中心,下设畜牧局、农机站、农作物管理站、经济特产站、土肥站、植保植检、农经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及农业教育与信息服务中心等科站。各科站有明确的工作职能,衢江农业局对各科站也设立工作考核目标。随着衢江区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现代农业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衢江农业局在区推广中心下面新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项目管理科,开展全区农产品质监督指导和农业项目实施的监督。
全区21个乡镇农技站,由乡、镇政府和区农业局双重管理。财政由乡镇支持,日常工作服从乡镇政府指派。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由衢江区农技推广中心指导。2011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的意见》,乡镇一级通过实施改革,推行责任农技制度和开展“三位一体”建设,基本建立起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功能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但由于衢江区是个新区,区财政比较弱,这一步建设,衢江许多乡镇还没有开始。
近几年来,衢江农业推广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及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计划经济稳定下来的区农技推广中心、乡农技站两级农业系统机构,在开展现代农业推广服务过程中,为满足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组织化的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弊端渐显,表现许多不适应。在体系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衢江区的区农技推广中心有名无实
衢江区农业系统设立的区农技推广中心推广主任一职,由农业局党委书记和局长兼任。这表明,区农技推广中心行使区农业推广核心这一职责,已被农业局党委领导所代替。实际中,各科站开展工作分别由不同分管的农业局领导班子成员负责,主要完成行政指令推广工作任务为主。所以,衢江区中心一直缺乏一个懂农业的推广主任,他的职责:一是能够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同时建立一个信息互通的渠道,为政府农业决策层提供来之基层和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落实工作任务。通过合法、引导的农业推广完成农业推广任务;二是根据衢江区的农业整体合理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的各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协调各科站开展职能工作,形成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2、自上而下的单一推广机制没有改变
目前衢江区农业推广活动还是以完成政府指令型推广为主,推广活动是带有任务,带指标进行的。一切的工作都可以放下,但政府的指令性推广工作一定要完成。政府指令型推广在计划经济时期,为衢江区粮食夺丰收,短期内改变局面都起了很多作用。但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机制所产生的指令性推广活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水稻、柑橘、生猪三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凸现了农业生产上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指令性推广带来的结果。指令性推广在衢州柑橘产业和生猪养殖这二个产业都留下了较大的后遗症。
2013年,当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出现“家庭农场”这一概念,就马上被衢江区农业工作决策者作为新鲜事物,大力推广。在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家庭农场”
这一概念的时候,这个衢江区自上而下已经在轰轰烈烈搞家庭农场的建设了。到目前已经发展到500多家。
自上而下的单一推广机制,“保姆”式的工作行为,容易造成政府好心办坏事的局面。实施依法推广,指导型推广,讲究科学,重视长远。
3、乡镇农技站,农业推广职能错位
虽然这几年由于国家政策重视,乡镇农技站建设有了加强,人员待遇有了保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1991年以后,衢江区乡镇农技员人财物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以后,农技员成了乡镇行政工作的主力军。行政工作成为农技人员考核的“硬指标”。而农技推广工作反而没有绩效管理制度,成了考核的“软指标”。经过调查统计,全区 97 个农技员,100%的人有行政兼职。所以,职能的错位,农技人员精力很难回归到农技推广工作上来,虽然乡镇农技员人数平均5人左右,但乡镇农技员单兵作战,体现不出乡镇农技站的合力。所以,建立“三位一体”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就全区的乡镇目前状况来说,还需要有关部门重视。
4、专业站缺少专业人才,人员安排不合理
缺少专业人才有历史的原因。1994年,由于衢江区由于政府财政困难,政府逐渐给农业部门财政断奶,到了1996年,事业人员这一块,每个人的财政拨款从60%到了40%,造成了一大批农技人员调离或离开岗位,其中浙江农业大学毕业的人员就有7个,有二个植保专业、二个农学专业,一个土肥专业,一个蔬菜专业、一个茶叶专业,基本都是工作10年左右,成为专业站的中坚力量人员。不仅如此,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也因为工资财政不足,工作面貌不佳。直到现在,也没有补充专业的大学生,更是看不到浙江大学此类优秀院校的农科专业的毕业生。
人员安排不合理,在于科站人员调动频繁,没有考虑专业因素,不同专业人才与岗位错位,专业不能得到深一步的发展。例如,2005,局领导把从事农业执法的负责人调到植保站当站长,而且负责农药经营工作。一个管理农药经营的人员,一下子变成了农药从业人员,而且这位同志的专业是农业机械。这期间,这位站长非常痛苦,植保检疫站的推广工作的开展,自然也陷入被动,直到现在,植保站的工作还处于应付状态。这种冷调动,在现行的人事调动,屡见不鲜。在我们感觉行政人事调动者的权利的同时,显然这种人事调动缺乏科学和创新。人员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人才错位体现在:一是衢江区植保检疫站没有植保专业的人,不能正常的开展测报、植物疫情普查。二是蔬菜办公室没有果蔬专业的人员,不能从事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三是土肥站没有土肥专业的人,很难真正做到“测土配方”施肥。四是特产站除了柑橘和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以外,没有葡萄、猕猴桃、杨梅等小水果的方面的专业人才,也缺乏食用菌产业的技术人员。四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方面,增强农技110信息平台服务,体现财政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农村信息服务联络站更是缺人。信息服务渠道没有完善,难以真正做到及时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
5、岗位设置缺乏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目前,衢江区农业系统机构设置的区农业推广中心所属的各股站科站负责人一般有由行政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工作由科站长负责制。年终由局对各科站进行责任考核,奖金按领导等级和普通员工发放。这样,没有突出农业推广体系岗位的专业技术性,也没有体现农业推广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农业推广的成效不与报酬相联系,干好干坏一个样,人浮于事。没有技术岗位的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由于各科站工作围绕区农业局领导布置的行政推广任务展开工作,完成量化的目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不受重用的局面也普遍存在。
乡镇农技站的考核由乡镇直接对农业技术员考核,乡镇农技站本身不存在独立的工作考核。驻村包片工作如计划生育,违章拆建、农户上访等行政性工作作为“硬指标”占到80%,农业推广本职工作占20%,本职工作成了“软指标”。所以,乡镇一级农技员的工作重心很难回归到本职工作上来,只是与区级农业推广中心下属的各上线科站保持一定的联系。
6、农业推广模式单一,手段落后
由于衢江区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完成行政主管部门的任务开展工作的,所以推广模式以传递服务模式为主,有行政干预的特点。重视农业技术的产中服务与支持,通过落实综合农业开发技术,开展发动宣传、培训、开展咨询活动等等。衢江区的推广模式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推广模式显得单一,手段也落后。这体现在:
一是对产业了解不完整。对产业的产前没有准确引导,对产后没有关注;即使产中,技术指导也不过关。缺少行业指导规划;
二是室内会议宣传、培训多,田间示范现场会议少。培训的内容陈旧,技术多,信息少。许多会议走过场,乡镇干部会议多,生产主体培训少;
三是重视资金项目落实,轻视农业技术指导。田间调查少,和农民交流更少。
四是电话交流多,实地指导少。不能选择有典型性的指导对象,及时解决生产问题,指导有头无尾;
五是任务性的试验示范多,探索性和针对性的试验示范少,农民主动参与少。
六是提供咨询方式单一。没有建立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信息通道。
(二) 衢江区在编农技推广人员情况及存在问题
衢江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编农技推广人员187人。其中区推广中心下属各专业站人员90人,平均年龄47.2岁,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35人,初级41人。乡镇农技站人员97人,具有中级职称的47人,初级的50人,平均年龄49.1岁。区农业系统1990年以后,就很少有农业院校学生进入;乡镇一级农技站大部分是从高中毕业的社会青年中招用,1985年以后,没有新添新鲜血液。所以目前在职的农技人员年龄偏大,临近退休的人不少。分析人员情况,还是存在比较脱出的问题。
1、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断层
衢江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编农技推广人员,不仅年龄偏大,农业知识断层现象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衢江区农业系统也经历过几次的体制变革,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衢江是个新建立的区,财政困难,由于领导认识不足,农业系统遭遇长时间断奶,工资不能保证。1990年以后区乡二级的农业推广机构都没有纳入新人,人员的结构体现出二个方面:一是区乡二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存在一大批等待退休的人员,工作中缺少活力。二是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断层。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技人员,是大农业成长起来的农业推广人员,所拥有的技术多为常规种养技术,真正掌握“名特优”种养技术和指导实践的人员很少。也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和长期缺乏推广经费,农技人员无法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相关技术培训,知识更新不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产品的日益品牌化,衢江农业推广体系不仅缺乏“名特优”技术人员,更是缺乏能掌握国家农业政策、熟悉市场分析、信息化运用的知识人员。
2、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能力不强
在计划经济稳定下来的区、乡两级行政农业推广组织,大部分农技人员习惯与听从主管上级部门的指令。由于前面所说的岗位设置缺乏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农技人员工作工作缺乏主动性。加上知识老化,对传统大田技术关注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不掌握,对延伸到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更是不了解不熟悉;思想上缺乏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创新能力不强。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不愿下基层。农业推广不愿联系农民,电话打打,人浮于事,不认真听取基层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吸取他们的经验;
二是学习不主动。这是基层农技人员最普遍的现象。对农业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不及时掌握更新运用,难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推广能力;
三是工作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农业推广缺乏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提供合理的建议,供领导参谋;
四是团队意识不强。许多区专业站和乡镇农技站体现出人员不团结,工作不协心。人员缺乏职业操守。
(三) 农村自助型推广组织发展现状
1985年以后,衢江区以行政为主的区乡二级推广组织,在农业推广中起主导作用,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涉农组织。在这些涉农组织中,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成立了一定的自助型推广组织。2008年开始,在区植保检疫站指导下,自助型推广组织积极参与农作物统防统治,推广农药减量控害统防统治技术。
由于衢江区与浙江省其他地区比较,农业现代化起步较迟,相对落后。涉农组织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弱,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服务十分有限,有些仅仅存在收购关系,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大多数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往往被动接受服务。所以,自助型推广组织还处于发展阶段,多数组织发育不充分、发展不平衡、规模小、层次低,还不能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 如何建立衢江区农业推广新体系
作为区域性的衢江区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随着向现代农业的迈进,为满足衢江区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需要,农业发展对农业推广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服务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农民,还有居民和消费者;第二,服务的农业技术也从过去的粮棉油为主向各类名特优新产业发展;第三,服务内容从过去的产中技术指导,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产业化延伸服务;第四是服务的方式从单一的技术指导向技物结合、技术承包、示范培训、农技110咨询等多样化发展。
面对这些要求,显然目前存在的区、乡二级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存在不适应的方面。完善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才能建设一个机构健全、职能到位、运作高效的衢江区农技推广新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一) 政府重视,夯实基层农业推广组织
建设衢江农业推广新体系,首先应当各级政府重视。回顾衢江区基层农业推广组织的建设,农业推广组织的建设一直是最薄弱的,特别是1994年以后,衢江区的农业部门财政长期不足,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推广费用更是缺乏,直到2010年这种状况才有了好转。基层推广组织体现了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人员流失、管理松散、制度不健全依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近20年后重新修订于2013年1月1日颁布执行。这是稳定基层农业推广组织、保障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浙江省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文件和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推广组织的建设。
政府重视,体现在政府依法办事,领导决策者认识到位,能让政策落实到位。夯实基层农业推广组织,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
一是合理设置基层推广组织。首先是加强区推广中心的建设,改变有名无实的状态,建立一个指导全区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服务的核心。这个核心应当由一个推广中心主任或若干个副主任组成。推广体系核心的作用首先把政府的行政性推广转化为依法推广、指导性推广,对全区的产业发展区域和发展规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促进衢江区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能长久和良性的发展。并且能协调下属的各科站职能,避免分工过细引起的服务弊端,整合各专业站资源,建立一个系统、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其次是加强乡镇农技站建设。 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完善推广设施、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尤其要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根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需要,建议政府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备的办公条件,即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培训场所、必要的试验检测仪器设置、交通工具和可依托的试验示范基地。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衢江区乡镇农技站属于当地政府管理,业务由区农业部门指导。这种体制可以通过乡镇和农业部门的考核,提高乡镇基层农业推广组织人员的工作效率。区政府也可以探索:“区管乡用”管理方式,更好发挥基层推广组织的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三.科学核定编制。稳定推广组织队伍,合理设置岗位,规范农业技术人员的上岗资格。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所需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农技人员准入制”,使专业站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员结构合理。
四、保障经费。目前,衢江区基层推广组织农技人员工资得到了保障,但推广费投入不足。基本的一些推广活动如试验示范、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日常工作难以开展。也影响了推广人员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2010年,衢江区莲花镇率先进行农技站改革,建立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 “五有”农技站。当时作为典型先进宣传,在全市推广,但还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旧貌重现。所以需要政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和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经费。
(二)选拔业务精、管理能力强、工作廉洁的组织负责人
俗话说:“将熊熊一个 兵熊熊一窝”。选择一个业务精、管理能力强、工作廉洁的组织负责人。对建设衢江农业推广新体系,也是一个关键。区乡二级推广组织,各单位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扎堆的地方,管理好推广组织,选择一个胜任的负责人,才能更好的开展农业推广服务工作。这要求:
第一负责人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强。不仅能开展单位的常规管理,建立制度,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管理,能够知人善用,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和安排好不同能力与不同性格的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掌握“马太效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是要求负责人廉洁、有事业心、工作起到带头作用。在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发展倾斜,支农资金和项目资金越来愈多的情况下,负责人能否按程序办事,能否民主决策,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事。
一个出色的领导,决定了一个推广组织的工作效率,也决定了组织内推广人员的工作精神面貌。
(三) 推广组织内部优化,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
衢江区农业推广体系中的区推广中心管理的下属各科站基本按技术业分设,在农业推广服务中,相对分工过细,技术资源分散。乡镇农技站服从区推广中心的业务指导,但工作联系不紧密。加强推广体系内的协作,区、乡二级推广组织以产业为纽带,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尤为必要。要做好这一步,就必须在推广组织内部优化,加强推广人员的管理和组合使用。
一是构建区、乡二级推广组织联动的农业推广体系。结合全区农业发展实际,按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对区农技推广中心下属科站的农业技术员进 行优化组合。建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制度和农技指导员制度。根据各专业岗位要求,经综合考核,从区推广中心90名农技人员中选出担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担任农技指导员,真正把技术资历丰富、有一技之长的农技人员选拔到农技推广重要岗位上来,一个产业设置一个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岗位和若干个农技指导员岗位,形成“课题组”式的技术推广架构。根据实际需要,配合设置相应专业的乡镇责任农技员岗位。
二是设立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确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的任务和责任,并作为硬指标列入考核。推行区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的综合办法。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在乡镇,让农技人员充分认清“既是乡镇干部、更是责任农技员”的身份定位,使其责任归位,专职从事本职工作。这样可以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作性。
三是建立制度保障。无论是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还是乡镇责任农技员,都以制度形式明确要全职、全身心搞好农技推广。特别是乡镇责任农技员岗位确定后,明确责任农技人员不驻村、不联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并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加强经费保障,专项用于农技推广工作。
(四)提高推广组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如果说制度是保障,那么人是关键。建立衢江区农业推广新体系,离不开农技人员。他们是农民的接触者,是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始者。农技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指导能力业务素质直接影响推广质量和效果。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认识到,广泛开展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技人员服业务素质重要途径。
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正面引导、榜样示范、民主批评等手段对农技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方法。树立农技人员的职业道德良好规范。能够使农技人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勇于探索,做好农技推广工作。改变工作懒散的服务面貌;
二是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农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能增加农业技术人员对组织归属感和依附感。这需要制定计划,专门列出经费作为培训需要。农业技术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有的放矢。
三是人尽其才,合理安排岗位。这样才能使技术人员实践中专业得到提升。
区农技推广中心作为农技人员培训的责任主体,充分发挥下属科站各自优势,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沟通,与培训机构协作,认真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外派学习锻炼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作为农技人员也积极主动地学习农技新知识、实用新技术,特别是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有关部门和乡镇为农技人员的自主学习培训创造条件。
(五) 转变推广理念,探索先进的推广模式
衢江区农业正从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随着向现代农业的迈进,狭义的农业推广已经向广义农业推广和现代农业推广发展。为满足衢江区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需要,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衢江区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的农业推广经验教训,转变理念,探索先进的推广模式。
一是把指令型的推广变为指导型推广。指导性推广,重点是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民的观念。建立“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生产主体”的服务模式,通过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改变农民的观念,通过二区的示范建设,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
二是把以技术为核心变为以农民为核心。确立农民为推广的主体,是农业推广新体系前移的趋势。农民是科学的应用者,也是生产的完成者。只有同农民接触,才能将农业技术送到达农民手中。改变目前忙在区里,搁在乡里,空在村里,电话问问,数字报报的现状。
三是由传统的产中服务为主改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不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还要延伸到产业系列化、综合化服务。推广服务要有前瞻性,推广组织要收集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产业的发展区域和发展的规模有一个长远规划。
四是探索建立农民参与式推广模式。推广服务做到农民参与,通过面对面的示范试验,手把手的教,以沟通的形式将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解决生产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服务功能,将网络和手机短信两大信息发布载体有机结合起来,方便信息相对滞后的农民群体,普及和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
六是探索多部门互动的推广模式。与科研、教育、企业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新信息、新技术。尝试借力推广、借力服务。我们还应注重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中的自助型推广组织。大力培养农村各类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和乡土人才对农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把衢江农业推广新体系的建设不断向村级基层组织和社会化组织延伸。
四. 结论
综述衢江区农业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是不管古代农业还是现代农业,政府的每一次体制变革,都会影响农业的兴衰;衢江农业发展历史,给我们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二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每次都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业推广也从狭义的农业推广发展到广义的农业推广和现代农业推广。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推广,在推广的内容、推广的对象、推广的组织和推广的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衢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推广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是在计划经济稳定下来的区农技推广中心、乡农技站两级农业系统机构,在开展现代农业推广服务过程中,表现许多不适应。在体系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衢江区农业推广体系先后为农业生产上台阶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农业推广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阶段的农业发展需要。系统分析衢江区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衢江区农业推广体系在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在现有的衢江推广体系的基层上建设一个机构健全、职能到位、运作高效的衢江区农技推广新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需要政府重视,有关领导认识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从夯实区乡二级基层推广组织的建设;
二是优化内部管理,区乡二级推广组织联动的推广体系;
三是选拔业务精、管理能力强、工作廉洁的组织负责人;
四是加强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提高推广人员服务素质和改变推广理念。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随着衢江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对农技推广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衢江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的自助型推广组织还处于发展阶段,将来随着生产主体的不断壮大,自助型推广组织不断发育完善,衢江区建设以区、乡行政推广组织为主导,自助型推广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体系。是一个准确的方向。这也为我们提出一个新的任务。
五、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2008年1月。
2.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2010年2月,期刊/论文
3.浙江省农业厅:《农技推广基本知识读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
4.刘振伟:《农业技术推广法修改的八大亮点》,2013.3.18, http://nyj.qz.gov.cn/html/main/zwzcfgView/178496.html
5.程渭山:《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年12月
6..李维生:《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
7.楼成礼:《新阶段浙江省农业推广体系、模式和运作机制研究》,2005.http://www.docin.com/p-477329107.html(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8.陈夏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2011 农林牧渔
9.陶冠军:《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模式初探》浙江农业学报18(1) 46-50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