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苏轼词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时间:2014-06-18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瑰宝人物,有着极高的才华和思想境界,但是他一生遭遇坎坷,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苦难他没有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感受到旷达的人生态度。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都得益于他思想上的豁达,词作中常有丰富的情感和豪放的胸襟;诗词中的旷达,实际上都是来源于心灵上的旷达。他的这种人生态度的形成,又有着复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儒道释相结合的宗教思想、矛盾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待物质的看法。

关键词:旷达、人生态度、表现、由来

一.绪论

苏轼作为思想家、哲学家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古代文坛上他更是无法代替的一代大文豪。苏轼一生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苦难他没有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将宗教精神和哲学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出超乎异常的乐观和豁达。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一)苏轼生平概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和弟弟苏辙都为苏洵的儿子,三人均为大文豪,后世合称苏轼三父子为“三苏”、“三词客”。苏轼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但是一生历经许多坎坷,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遭贬谪,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100多天,险些丧命。苏轼因为在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新旧变法势力的斗争中,政见不合,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

(二)苏轼词风格概述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苏轼在文学上造诣高超,思想豁达,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文学史上无法避开的诗词大家,他的词目前存目有三百多篇,并且广为流传。他扩大了词的意境和题材,一扫晚唐词风的束缚,打破了诗庄词媚限制,开创了豪放派词。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苏轼的词,在风格上追求扩大的意象,常以豪迈之情入字里行间;此外他的词作中也融入了他个人的人生境界和情思,呈现了旷达乐观的一面,在不断的受挫经历之后,仍然追求和平,是一位词风代表思想和性格的大文豪。

二.灵魂上的旷达

苏东坡思想上的乐观豁达,使得他一生虽然坎坷曲折,但是都呈现了一种时刻自我解脱的境界。在岁月的打磨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都得益于他思想上的豁达,同时,在他的词作中也多有表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首词就是丰富情感的《水调歌头》和豪放胸襟的《赤壁怀古》。

(一)丰富的情感

苏东坡最家喻户晓的词作首属《水调歌头》了,这首词的受众面完全打破了先前文人对于词看法的狭隘之处,无论是文人、商豪、农民还是妓女,都能够理解词中的浓浓情意。这首词中,既有情趣飘逸,也有旷达之思,同时还不乏理智。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极好,这首词苏轼在中秋团圆之夜想起自己的胞弟,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苏辙子由,在哥哥苏轼不断受挫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支持,这给了苏东坡莫大的鼓励,也是苏东坡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乐观面对的一个理由。正因为浓浓的情感,再加以美景,才有了这首中国最好的中秋词,千百年来都能够表达每一个对亲人的思念和中秋佳节的美好。

苏东坡的豁达,并不拐弯抹角,在开篇就提到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暗合了李白的《把酒问月》,他以直爽的开篇,直接问道这么美好圆满的月亮什么时候能有?看似突兀,但是却表达了苏东坡单纯天真的性情。虽然人生有坎坷和残酷,但是为人还是可以爽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里苏东坡以一颗赤子之心,表达了对于明月的向往和渴望,像孩子一样好奇那年年岁岁都悬挂于空的明月上,是怎样的情景。后来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东坡以奇特的想象和新颖的构想,说出了对于积极用世和消极避世的矛盾心情。 虽然在中间,苏东坡表现了内心复杂的一面,但是上阕的结尾之处,也表现了乐观的一面。天上的一切充满了新奇和向往,但是也难比自己所处的人间的美好。他将自己的乐观和豁达说得有理有据,是一种沉着处事的心态,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已经拥有的生活。

这这首词的下阕中,依然延续了他浓浓的情思和旷达的思想。时间无情,现实无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生处处有遗憾,通晓这个道理,也就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了。这里既有对于胞弟子由的思念,也有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一问饱含了复杂的情意,深长的情思,读到此处,无论是怎样处境的人都会有深深的共鸣。但是苏东坡的旷达就是在于,他清醒的认识到这世间情思的复杂,和沉寂其中相比起来还不如帮助自己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既能够宽慰别人,更能够宽慰自己,人生没有周全,何必苦苦追寻呢?这里完全表达了苏东坡经过参悟人生和世间悲欢离合之后的洒脱,也使这首词在浓浓的情思之后表现了一种思想上的旷达。

苏轼词中丰富的情感几乎是无处不体现的,例如在《满庭芳》中有情理交融的抒情色彩。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看似以议论为主,但是实际上也表达了个人在受到挫折时的旷达和飘逸。结尾的“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中,就通过“千”和“一”两个数量词,表达了世间种种,但是一曲高歌的豪迈,表现了作者虽然体会了人生的风雨忧愁,但是不拘泥于世间的苦厄,有着超然物外的超脱。

(二)豪放的胸襟

苏轼的《赤壁怀古》有前后两个系列,也被列为他的经典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东坡借由怀古抒情,呈现了宏阔的境界和大气磅礴的气质,借景抒情,通过对于赤壁的壮美景象的描写,凭吊了历史风流人物,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地。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表面看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两种不同词风的作品,但是实际上在深层的思想内涵上,都能够从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苏东坡对于人生的旷达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后所做,他在人生的低谷中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山水之中放松自我。当他来到赤壁矶时,在壮观的景象感染之下,内心感触颇多,在感叹时光韶华的同时,追忆当年的风流人物和铮铮历史,也借此感悟人生。在这首词中周瑜是主角重点,在谈笑之间,就展现了当年轰轰烈烈的金戈铁马的场面。这里并没有将周瑜的形象定位智勇的象征,而是一种风流儒雅的气度。词中虽然讲的是失意的场面,却是以豪壮的气度写出。这里的怀才不遇,历史的幻灭,写的并不仅仅是当年的三国英雄,也是苏东坡自己。惊涛拍岸、乱石穿空的幻灭中,有人沉沦,也自然有人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而名垂千古,苏东坡以他旷达的思想,将视角定格在豪情壮志之中。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都不应该沉浸在消极悲伤之中,毕竟“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正如他在《西江月》中所描述的一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既然人间如梦,还不如让心灵和精神都自由自在的好。

在另外一首《满庭芳》中也可见苏东坡的豪迈之情,这首词他作于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整首词中,都表现了豪迈的气度。在“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处,完全可见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表现了一口饮进的气度,完全没有小口斟酌的做作和扭捏。这个时候苏轼实际上正处于人生的低估,穷困潦倒,但是当与朋友相聚的时候,他能够完全释放自己的郁闷,畅快淋漓的大口吃饭大口喝酒,对于常人来讲,这是怎样的豪迈个性,才能做到如此的旷达。

(三)心灵的旷达

苏轼的《定风波》也是一首非常能够表达他旷达心境的作品,这首词他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遭弹劾贬谪黄州所做。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开端,苏东坡就直接描述一场激烈的雨。这场雨,急促凶猛,打咋爱叶子上啪啪作响。面对大雨,行人们的反应自然应该是狼狈穿行,但是苏东坡却说“何妨”“徐行”,这也和题解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自然和现实面前,其实所能做到的改变他人和现状的力量微乎其微,这样还不如来努力改变自己了,何必匆匆而行,如果淋了大雨,也要唱着歌慢慢行走,苏东坡内心是怀着怎样的淡定心态,才能够如此的从容不迫。一个“莫听”一个“何妨”就充分表现了苏东坡为人上的宠辱不惊心态,对于悠闲的肯定。接下来的“谁怕?”更是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无论怎样都是一生,又何必苦苦挣扎?在历经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人生上的坎坎坷坷,苏东坡对于很多问题都看得淡然了,并且能够坚定内心的赤字之心,生活上的旷达、诗词中的旷达,实际上都是来源于心灵上的旷达。

在《定风波》中,苏轼所表达出来的淡然,更胜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从心里已经开始真正接受远离浮华,回归真切的生活。实际上,整部词中不断提到的“风雨”和“冷”,都是苏东坡先前在仕途上所要一展抱负最终倍受打击的真实感受。

在词的上阕,苏东坡在烟雨中悠闲漫步。词的下阕他就转向了雨后的感受。当雨后必然会出现太阳,这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生的客观规律,风雨过后的夕阳,自然会呈现出些许的温暖。所以当苏轼深处逆境和挫折之中,也并不感到愁闷和绝望,仍然心心念念风雨过后的希望,正因为如此的心情也让深处磨难的他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旷达和解脱。结尾的“归于,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一种境界的升华,在经历人世间的沉沉浮浮之后,回头看所经历的路途,其中的痛苦也都是微不足道,内心的平静才是生活的真谛。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作为收尾,让整首词都能够呈现出苏东坡心灵上泰然自若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旷达。

心灵上的悠然,在苏轼的词中也多有体现。比如《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开头就写了“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泛舟水上的情景,比喻一片叶子,轻盈的飘在水上,虽然有漂泊之感,但是也仍然让苏轼描写得怡然自得。景由心生,泛舟水上,灵动、悠闲,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轻快了起来。在后来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这里苏轼清晰的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一切如梦一般,当走过之后也都会消失,不如放心寄情于山水之中,淡然快乐的度过一生,结尾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就展现了他内心的悠远和平静。

苏轼思想上的旷达、情感上的旷达、心灵上的旷达,在词中无处不体现,也使他整个人的灵魂都显得豁然明朗。他有闲淡的“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他有狂放的“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满庭芳》);他有超然物外的“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渔父醉》);也有乐观悠扬的“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南歌子•苒苒中秋过》)。

三.词作旷达的表达

苏轼对于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开创了豪放词派,更重要的是他将旷达的思想和理趣都注入词作之中,让后人在千百年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洒脱的心胸,同时也能给人力量。苏轼在词作中关于旷达的具体表达也是多方面的。

(一)自我的抒发

旷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直抒胸臆,以直接抒写的方式来加强自我精神力量,以内心的充实来抵御生活中的挫败感。比如在《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中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是自我抒发的依据典型,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幻,都能在逆境中选择“浩然气”,泰然处之,大气凛然,深含理趣。他的自我抒发中除了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之外还有对于抉择上的表达,写出了自己淡泊明志的境界。在《行香子•述怀》中就有借明月和酒的一项来表白自己的隐退之意,整首词有对于人生虚无的感叹,有过往的种种烦恼,更有清高的诗意,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旷达的人生境界。

(二)旷达的哲思

苏轼不仅仅是一代文豪,更是当时显赫的思想家,对于哲学宗教更是有着自己的深刻见地,所以他的词作中也不乏哲理之作,这种哲理透过词为载体,更是苏轼旷达的哲思的一种流露。在他的很多词作中都用到了“人生如梦”这样的表达,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能体会人间的变幻无常,“人生梦”“古今梦”让他感受到生命短暂的同时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潇洒态度。追逐名利、施展抱负、营营终日,最终都会如梦一样散去,梦醒之后唯有内心的平静和洒脱,才能超越自我。乌台诗案、政治纠纷、生活的颠沛,让他深入思考人生后,得到了一种解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才是梦醒之后该有的洒脱和旷达。

(三)自然的抒怀

苏轼的词中旷达不仅通过直抒胸臆和哲思流露两种方式表达,他还擅长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壮阔来表现自己的胸怀。在他的词作中,大自然气象万千,雄奇壮阔,无论是怀古登高、田园风光还是游山玩水都表现了对于自然的赞美,并且在描绘中将自我融入到自然的旷达中。他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想自然的壮美和历史的沉浮相融合,通过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慨来表达了自我情怀上的脱俗旷达。此外他也擅长通过自然的山水来表现超然自适的旷达。比如在《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中就以清空的笔调来描绘幽静的景色,借明净来表现自我的飘逸和洒脱。“解鞍欹枕绿杨桥”、“及觉已晓”,是生活的旷放,是乐观而豁达的胸襟。苏轼对于田园风光的描述中也同样有自我解脱自我抒怀的词作。他在五首《浣溪沙》中就有对于退隐的向往,借田园来忘却痛苦,也是一种旷达情怀的写照。

四.旷达人生态度的由来

苏轼一生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苦难他没有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将宗教精神和哲学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出超乎异常的乐观和豁达。苏东坡的经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核心动力,他的乐观和豁达,也让他的词表现了一种旷达的境界,也因此创造了豪放派词。但是苏东坡这种笑向刀斧的个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表现到他的词作之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儒道释相结合的宗教思想

苏东坡所生活的宋代,不再是独尊儒术的时代,道教和佛教都开始大肆兴起,并且三教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苏东坡的思想和词作中所体现的深度,和他个人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的关联。苏东坡早起学道于张易简,所以他在早期是受到了道教中消极避世的思想,也对此产生或一定的感慨。到了少年时期,他读得大部分书都是儒家的正统思想,也奉行着“学而优则仕”的信条。 他也曾经对建功立业有着一定的理想,但是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不同党争和政治迫害之中,惨受其苦,这对于青年时期锐意进取的苏东坡来讲是接连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一专研道藏和佛典,广交佛友道友,在宗教的洗礼中体悟人生,他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中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乐观和旷达的心态。也因此在坎坷的一生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荣辱不惊的为人之道。这三种思想的结合,在他的身上有着非常好的体现,儒家的建功立业的内涵让他常怀豪迈之情,道家的消极避世让他面对风雨能够很好的自我开脱。这一表一里的结合,让他的词作跟为人知道一样,呈现了旷达之风。

(二)矛盾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苏轼是用哲学来武装自己的人,苏轼在思想上对于忧患意识,有着充分的准备。在《苏氏易传》中,他说到“人之情,无大患难,则日入于媮”,也就是说事情不可能只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他是完全认同的。就像四季变化、月圆阴缺、阴消阳长。所以他一生面对悲苦的时候,都始终相信这一切苦厄都是暂时的,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他的多处词作中都体现了“余以为知者,必尽人事,然后理无感。”的思想,顺其自然,必然也会在有限之内展现自己最大的能量。苏东坡对于周易也颇有研究,在《苏氏易传》中有详细阐述过阴阳相调的矛盾辩证法。这一思想在他的身上和词作中也多有体现,他既有豪情壮志也有温柔低婉之情,入世就积极表达壮志,出世也表达了旷达之心。所以说他的人生表现得“近则以矛,退则以盾”的境界。在他为官之时,坚持自己的证件,不畏谗言和打击,表现得正直不阿,当他被贬谪之时,也能够在苦难和挫折中“徐行”,内心深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

(三)对待物质的态度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做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和他看待物质的价值观是完全分不开的。他曾经在《超然台记》中这样评价人的欲望“人之所欲无穷,而物质可以足无欲者有尽。美恶之辩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可悲者常多。”这里明确的说明了,当人被欲望和物欲所累之时,就很难快乐,有所牵绊必然就会做出可悲的行为。苏轼一生都没有通过金钱中寻找慰藉,要么寄情于山水,要么就在宗教中寻找解脱。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物欲而丧失志愿,也不会因为欲望而沉沦,正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内心也因此体会到真正的美感和喜悦,精神上达到真正的解脱和旷达。他的《室绘堂记》中就明确表述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四.总结

苏轼的人生际遇和所学都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影响了他的词作内涵。苏东坡在坎坷的人生路中,仍然能够时刻保持自己的乐观和开朗,和他内心以及思想上的豁达完全不可分割。面对不幸,他仍然能够安慰胞弟和妻子,时常自嘲来解闷,对待美好事物常怀一个好奇之心,对于宗教上的自我解脱的追求也保持着至死不渝的心态。他的豁达和宽容,让他接受了很多世间的不公平,也能够吸取不同文学和思想派别中的有点,真正的做到了广采博引,取百家之长。他词作中的豪放多姿,风格上的旷达飘逸,让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块丰碑,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今天仍然被大家津津乐道和无限敬佩。从苏轼的词作中,我们所揣摩到的乐观和旷达的心境,对于我们后人在人生途中面对挫折之时,有着非常强大的鼓舞力量。

参考文献

[1]任京生.苏轼乐观精神的由来[J].华夏文化,1998,(第4期).

[2]王利娜.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J].群文天地,2011,(第10期).

[3]韩雪.浅析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第1期).

[4]陈玉凤.浅论苏轼词之“兴观群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第3期).

[5]赵一昂.浅析苏轼词作中的人文精神[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3期).

[6]宋保印.苏轼词中的人格美[J].中学语文,2013,(第9期).

[7]刘玉萍.试论苏轼词中的人生感悟[J].金陵瞭望(教育),2011,(第z2期).

[8]饶俊凯,刘越.论苏轼词中的旷达闲适风格的成因分析[J].群文天地,2011,(第10期).

[9]黄文.铁骨柔肠刚柔并济:论苏轼词中体现的真性情[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3,(第4期).

[10]李玉.苏轼词作的旷达风格[J].文学教育(上),2011,(第6期).

[1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 苏轼词新释辑评. [M]北京市:中国书店, 2007.

[12]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 中国苏轼研究 第2辑. [M]北京市:学苑出版社, 2005.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