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试论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时间:2014-06-18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在新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员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以满足员工随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出现多种需求的需要,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本文介绍了激励的含义,主要从分析五种激励原则入手,论述了激励原则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管理者在运用激励手段时存在的误区。

文章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阐述了领导者在成就、物质、感情、环境、能力等激励手段中应该如何选择、运用。

关键词 力资源管理,激励原则,激励方式,激励效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使得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单靠设备条件并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再也不能认为现代技术就是自动化。成千上万家公司都发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团结在一起为本公司的事业成功最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合适的人员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中,并设法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和作用。在企业运营中,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因素多种多样,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教育、训练、知识、能力、经验积累和先天素质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是员工的能力和心理因素。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但一个有能力而没有工作积极性的人还是不能有良好的表现。所以,积极性又成为员工工作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有鉴于此,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就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一、激励的含义与其一般原则

(一)激励的含义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员工在企业中努力工作可能是为了丰厚的奖酬,为了舒适的工作环境,也可能因为工作具有挑战性、有很多晋升的机会或是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激励来实现。可见,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是指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在生产、劳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发奋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简单地讲,激励就是帮助人们寻找或为他们创造努力工作目标的过程,是人们朝向某一选定目标行动的倾向,将影响职工适应一个组织。

(二)激励的一般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物质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奔小康正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员工关心组织给予的物质待遇是十分正常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珠海市重奖科技有功人员、高校重金引进特聘教授、大学按不同的岗位给教师不同的年薪等等。从这些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质激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邓小平同志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我们可以把物质生产简单理解为人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奉献精神甚至牺牲精神则反映了人们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们可以为组织牺牲个人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例如,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解放军的抗洪救灾等,但不能把这些情况看作是普遍的规律。

当然仅有物质激励显然是不够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物质是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重视其他方面的需要,希望得到社会和组织的尊重、重视和认可。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后有一批富起来的私营企业家,虽然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多,但他们却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他们那种需要得到社会承认,要求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有的人渴望成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参政议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企业内部也是如此,员工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求。如公司对员工的公开表扬、授予各种荣誉证书,让其在重要岗位上担当重任、对其工作和生活给予关心和照顾,这些措施对员工来说都是重要的激励方式。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沈阳机床厂,对各部门年青人组成的新产品开发团队的激励就包括两种:一是物质金钱激励,小组成员的奖金是一般员工的2-3倍,而且是逐月发放,达到指定任务就可以给予奖励,任务全部完成后还要追加。二是精神激励,主要是厂领导对这些年青人给予充分重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促其早日成才。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厂里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

正激励指的是用某种正面的激励手段,例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或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以表示对员工的奖励和肯定。而负激励指的是对员工不良的行为或业绩,采用某种负面的手段。如批评、扣发或少发工资、降级、处分等等,以表示对员工的惩罚或批评。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实行所谓“奖惩结合”、“奖罚分明”、“批评与教育结合”的制度。因此,对于员工好的工作成绩和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使之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继续发扬下去。对于有破坏性倾向的不良行为,必须严格按企业的制度进行查处,避免再次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教师上课不能迟到,学生考试不能作弊等等。在运用负激励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员工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地位、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当企业有时不得不使用惩罚方式时,一定要告诉员工事情的原因和真相,让其心服口服,还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并将惩罚和二者结合起来。当员工出现有所改进的表现时,应及时给予肯定,使好的行为得到巩固。总之,只有从正负两个相反的角度同时对员工的工作和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才能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

3.按需激励原则(差异化原则)

①不同的需要理论,开发测试员工需要的方法和工具。这些研究工作的根据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测试方法包括问卷测试、投射法测试等。组织要定期地对员工的需要进行调查,并就员工的年龄、性别、职务、地位、教育程度等找出各类人员需要的特点。

②要在组织内建立多种多样满足员工不同需要的方法。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不同层次的需要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例,对于企业的新员工应该首先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而对于一些资格较高的技术人员或是管理人员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尊重,使他们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同一层次的,要有不同的选项,使员工有挑选的余地。

二、管理者运用激励手段时存在的误区

(一)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

A公司在深圳工厂的雇员绝大多数是内地的打工人员,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司对这两类雇员运用的激励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打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只是简单的装配,公司按照他们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给予薪酬,除此并无其它奖励。对于那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司除提供高工资外,还有许多福利待遇,如低租金的公寓,各种福利保险等,同时还有许多培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公司让他们提出希望得到的奖励,并尽量给予满足。

公司采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道理的。从打工人员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打工人员,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他们采用物质激励是合适的。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留住他们。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二)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

在A公司,激励机制是与公司的其他制度相配合而存在的。激励与职务设计相对应,并建立在一套评估标准的基础上。这套标准是从公司成立至今四十年不断完善形成的,对每个岗位的职责、义务、奖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于责任的划分和界定进行了细致的说明。这套标准实际上是首先由员工自己提出的,然后公司再根据全局目标进行调整并与员工沟通后才确定下来的,基本上得到了员工的认可。为了保证合理性,公司规定员工可以对此标准提出改进意见,每年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对这套标准进行一次评价,根据具体的环境变化,对这套标准进行不断完善,使标准尽可能合理。针对某些具体的特殊情况,公司会组织相关人员来评判。公司每年依据这套标准对雇员进行评估,评估是公开进行的,评估结果公布并接受监督,同时严格地与奖惩、升迁、培训等制度挂钩。激励的公平合理对于员工也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纵观国内一些企业,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程度反而下降了。某公司推出“年终奖”的计划,本意是希望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却因为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奖金本来是激励因素,可在实现过程中

出现了偏差,使组织成员产生不满意感。

可见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激励,才能更有效。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公平原则,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对待,必须反对平均主义、“一刀切”,否则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

通过对两种企业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一些企业在运用激励手段时存在着较多的误区。组织内部的效率决定于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平。只有创造一个使员工感到是为自己工作的环境,并使他们感到在工作中是与他人平等的合作者,才能提高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而提高组织的效率。所以,如何解决这些误区,实现“组织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是摆在国内企业每个管理者面前的课题。

三、如何正确的运用激励手段

(一)准确地把握激励时机

从某种角度来看,激励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什么时候采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存在一种绝对有效的、时时适宜的激励时机,激励时机的选择是随机制宜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具体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激励的时机或采用综合激励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原则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时间上的快慢差异,激励时机分为及时激励和延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可分为规则激励与不规则激励;根据工作周期可分为期前激励、期中激励和期末激励。我们从通用公司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韦尔奇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对其员工进行激励。

(二)注意激励的频率

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进行激励的次数,一般以一个工作学习周期为时间单位。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两者可能成反比关系。因此,只有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频率,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频率的选择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工作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对象的自身素质、工作学习状况及人际关系等。一般来说,如果工作学习性质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激励频率应相应提高。对于目标任务比较明确,短期见效的工作,激励频率应当提高。韦尔奇常常和员工一起庆祝,吃饭,对员工进行情感激励。而又在每个工作完成之后,针对员工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可见每次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恰当的激励频率。

(三)恰当地把握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所谓激励程度是运用激励的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过量激励和不足激励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低,就会使被激励者产生不满足感、失落感,从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高,也会使被激励者产生过分满足感,感到轻而易举,也会丧失上升的动力。 在这一点上通用公司就把握得十分恰当,韦尔奇知道什么时候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什么时候对员工实施精神激励。他看出了只有精神激励,而忽视了物质激励则不会收到相应的效果,而如果超过了应有的程度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从量上把握激励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要适中,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不到一定程度,激励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确定激励方向

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措施。它对激励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起源于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种间断的阶梯式的跳跃,而是一种连续的、波浪式的演进。不同的需要通常是同时并存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种需要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总存在一种起最大刺激作用的优势需要。一般来说,当较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优势需要才会出现。这一理论表明,激励方向选择与激励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激励的作用就难以继续保持,只有把激励方向转移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选择是以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通用公司就没有墨守成规,对激励制度一成不变。但又不是每月都翻新花样,而是不断的改进奖励制度,以满足于员工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因此,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要努力发现员工不同阶段的需要,正确区分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以提高激励的效果。

四、激励方式的选择

激励是对员工需求的满足,员工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激励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激励的性质不同,把激励分为成就激励、能力激励、物质激励、感情激励和环境激励五类。

(一)成就激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工作时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特别是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工作更多是为了获得一种成就感。所以成就激励成为员工激励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作用不同,可以细分为组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目标激励和理想激励六个方面。

1、组织激励 在企业组织的制度上为员工参与管理提供方便,这样更容易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管理者首先要为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和权利,让员工参与到制定工作目标的决策中来。在工作中,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过程享有较大的决策权。这些都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2、绩效激励 在绩效考评工作结束后,让员工知道自己绩效考评的结果,有利于员工清醒地认识自己。只有员工了解企业对他工作的评价,才会对他产生激励作用。

3、目标激励 制定建立在职工需求基础上的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既表明企业的努力方向,也代表职工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能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企业共同奋斗目标的方向感、使命感和职工个人理想目标的荣誉感、追求感融为一体,能够形成激励职工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职工就会把企业的需求,转化为个人的需求,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自觉性、创造性,进而敬业、勤业、乐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近几年,海尔集团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把原来直线职能式的管理变为对市场负责的机制,实行内部“市场链”机制,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所有员工对上级负责转化为对市场负责,使得企业效益和员工绩效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能力激励

为了更好地顺应竞争趋势,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能力的需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满足员工这方面的需求:

1、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对青年人尤为有效。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承担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

2、工作激励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工作激励的无比重要性。特别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员工更关注工作本身是否有吸引力、在工作中是否有无穷的乐趣、在工作中是否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工作是否具有创造性、挑战性;工作内容是否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就、获得自尊、实现自我价值、等等。

(三)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的内容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公共福利。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可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同时,员工收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影响着其社会地位、社会交往,甚至学习、文化娱乐等精神需要的满足。

运用物质利益激励法,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绩效与报酬直接挂钩,工作业绩越大,所得报酬越多;第二,工作业绩考核评定力求公正;第三,在进行物质激励时,辅之以精神激励,把人们的追求引向更高的思想境界。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实行了员工持股计划,员工的工资虽然削减了15%,但是却拥有了公司55%的股票和董事会12个席位中的3个。适逢8个月后,联合航空公司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从排名第二的美洲航空公司和第三的德尔塔航空公司手中抢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每个员工的营业额都提高了10%。使得联航公司的股票上涨了一倍多。 可见物质激励对于鼓舞员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环境激励

制订良好的规章制度可以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这些制度可以保证公司员工的公平性,如果员工认为他在平等、公平的环境中工作,就会减少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怨气。同时公司的客观环境,如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环境卫生等,都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在良好的环境里工作,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都会向“高档次”发展。

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方面可以直接满足员工的某些需要(如各级领导者对员工的平等对待、尊重关心和信任;工作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融洽;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员工能顺利开展工作;美化和清洁的工作环境,消除有害于健康和不安定因素等等)。从而使员工心情舒畅地工作。另一方面,良好的环境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压力和规范,推动员工努力工作(如开展劳动竞赛,安排后进员工到先进车间班组工作等等)。 可见,环境激励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手段。

五、小结

随着“人”的因素在组织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组织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的“人”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组织的面貌。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来源,需求的满足既是行为的出发点,又是行为的最终归宿。人们有了需求之后就要选择和寻找满足需求的目标,进而产生满足需求的行为。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紧张和不安就会消除,即激励状态解除。但随后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导致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生命的终结。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激励过程。总之,激励与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激励就没有稳定、努力而忠诚的员工队伍,因此,企业领导者一定要重视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努力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参考文献

[1]张建华:《生存(繁荣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海口:海南出版社,

[2]彦博:《激励员工的艺术》,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3](美)劳伦斯本顿,保罗弗兰克:《晋升配方》吴天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关培兰:《组织行为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谭初兰:《对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6]刘正周:《管理激励与激励机制》,管理世界,1996

[7]连建平:《对完善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探讨》,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8]崔苏卫:《论现代企业的激励也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11)

[9]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左美云:《企业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中国企业报,2006

[11]李达军:《企业的激励机制》,商业现代化,2006.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