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中国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时间:2014-06-20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了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快技术创新、创建管理制度、确立营销模式、塑造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汽车开始慢慢进入家庭,我国汽车业迎来了一个最有利的发展时机。但与此同时,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一系列承诺的兑现,我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夹缝中的中国汽车企业要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保持健康持久的发展,应当引起中国汽车企业的高度关注。

一、 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有诸多研究,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个虽容易理解但难以界定的概念。总结起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二)、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包括资源投入能力、研发能力、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应变能力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性能、工艺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越高,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就越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相应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有了保障。 通过持续的研究开发,打造核心产品并不断更新和创造核心技术,以保证核心产品的推陈出新,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条件。核心技术表现为专利、产业标准及不同形式的知识,核心技术重复使用会使价值连续增长,具有报酬递增特征。

2.管理创新能力。管理是一个系统概念,它渗透到企业的全部行为中。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系统的优势,产生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把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正如普拉哈尔德和哈默尔所认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来源在于管理能力。管理的不断变革、创新,必然大大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能力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长期持续不断获利的能力,其结果表现为企业的边际成本下降和边际收益递增,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营销能力。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指一个企业准确地获取市场有关的信息,敏锐地判断市场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并对企业产品组织实施适当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从而占领较高的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营销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能力,它上承管理能力所形成的成本优势,使之变成利润优势,下载创新能力形成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使之成为保持和增长利润的优势。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那么该这种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说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和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使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按照企业一致性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员工自觉的协调配合,减少内部冲突及管理费用;同时也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一种凝聚力,使其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服务。可以说企业文化是支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击的精神支柱。

二、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研发投入不足

据《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从R&D经费投入量来看,我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由于R&D能力低下,我国汽车技术始终落后于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水平。另据统计,2012年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研究经费投入572.9亿元,投入强度为1.12%,虽然单纯从费用来说,与2002年的86. 2亿元相比有了显著地上升,但是从投入强度来看并没有提高,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强度一般为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10%。研发投入的差距,反映了科研实力的差距和产品水平、质量水平的差距。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和开发人员缺乏是造成我国汽车工业开发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发展以技术引进和跟踪模仿为主,缺乏核心技术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虽发展很快,但国内生产的汽车大部分都是“戴着洋帽子的中国造”,以2002年为例,上市的数十款新车大部分是合资公司通过CKD(全散件组装)和SKD(半散件组装)的方式快速推向市场的,属于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占新汽车品种数量的32%,其中轿车仅占10. 5%。大部分新型轿车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的。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出的重要环节基本上被外商所控制,中国汽车企业有沦为跨国公司附庸的危险。目前,我国汽车工业除了在载货汽车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外,在客车上也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而在汽车的“皇冠”——轿车上的研发能力很弱,汽车零部件的研发能力也很弱。而跨国公司无论是出于技术控制还是为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目的,采用了拖延向中国市场投放换代车型的策略,中国汽车产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有资料表明,我国的汽车工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而品牌的对外依存度更高,因此,我国被称为“依附型汽车生产国”。

(三)、企业管理被动,发展机制僵硬

在股份公司中,控股权代表一定管理权,但控股权并不一定等于管理权。中国汽车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合资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上掌握了50%的控股权,但是由于中方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缺乏,导致中方企业在实际经营运作过程中已经丧失了一些重大的经济决策权。相反,由于跨国公司强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及品牌信誉等垄断优势,使他们可以迅速进入利润最高的产品领域,可以迅速拥有最有价值的客户。中国汽车企业失去了控制权,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属,知识创新能力大大落后于国外的先进企业。国有企业沉重的负担、僵硬的机制、高昂的成本、出资人与经营者的严重脱节,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跨国公司和民营资本的双重压力下,大型国有企业纷纷与国外合资寻求出路。

(四)、服务能力薄弱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2013年5月31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汽车产销均已突破1900万辆、增速超过了4%,位列世界第一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售后服务业的表现相对滞后。仅2011年,接到并受理的汽车类投诉占全部投诉的30%。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对中国12个省(区、市)部分会员企业的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情况进行了6个月专项调查,发现汽车售后服务业呈5大问题。

首先,中小城市汽车售后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消费者(客户)投诉率高。不少服务区域处于“小、散、乱”的“游击”状态。其次,一些汽车4S店配件掺杂使假,给消费者留下质量安全隐患。据对103家汽车4S店暗访发现,有17家汽车4S店在维修、养护过程中不使用原厂配件,31家汽车4S店掺杂使用非原厂配件,这类情况达46%。第三,许多中小城市售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落实到位,缺乏快速反应机制。第四,部分从业人员对服务务质量标准不了解,发生了矛盾就向消费者推卸责任。累计调查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103家汽车4S店,其中29%的服务人员不能向消费者(客户)准确介绍、科学讲解服务标准或维修、养护的价格及流程。第五,部分4S店违规乱收费。

(五)、企业缺乏品牌经营意识,自主品牌弱小

一些企业没有把品牌经营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企业常常把工作重点放在一时的知名度上,注重销售业绩,忽视顾客对品牌忠诚度的培养,缺乏对品牌的有效管理维护。我国自主品牌如长安、吉利、哈飞、中华等,多属于中低端产品,知名度、信誉度都不高。数据显示,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11.22万辆,同比下降2.56%(扣除出口国内销量同比下降5.4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42.23%,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37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94.64万辆,同比增长0.4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11%,份额虽排各系首位,但比上年同期下降1.78百分点。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和销量都呈下降趋势,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产品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太弱。而且,现在一些合资的中方企业品牌也在逐渐丢失,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空间越来越小。从增长率上看,2011年1~11月合资品牌的增长率为10.5%,而自主品牌的增长率仅为0.7%。

(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感情色彩较重

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认识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满足于已有的业绩,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性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另外,对许多人来说,企业文化仍是一个不求甚解的概念,不少企业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企业文化的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就将“企业”与“文化”割裂开来。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两张皮现象。另外,中国人重情义,将人情加入到管理中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民族企业的特征。将感情适当地融入到管理中,会给员工带来正面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化,则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单纯因为感情的因素破坏了制度的执行,则只能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中国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1.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

技术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投入。要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战略性投入的思想, 从而加大对研发的投资力度, 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 加速技术进步。

2.处理好自主研发与引进的关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消化吸收中我们也应注意不要盲目模仿,要切合实际需求;按照一人为本理念创造人性化的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向导;加大消化吸收技术的投资。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只重视引进,不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引进方面舍得花大钱,但在消化吸收方面却不肯投入,我们应该在消化吸收方面加大投入。引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消化吸收也不是根本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达到技术更深一层次的优化,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从而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迅速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通过企业并购以及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并购以及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来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从深层次分析,其实质是通过获取外部组织的知识,实现与内部知识融合的过程。具体有三种方式:一是技术能力要素的重组整合。即通过自身原有技术能力与对方的技术能力之间的相互整合,把总体技术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二是技术能力要素的互补强化,即通过获取对方的技术能力要素,使自己原有技术外层得以固化,提高抵抗核心竞争力被侵蚀的能力。三是技术能力要素的获取,即通过获取对方独特的技术能力的要素,使外部能力要素内部化,成为企业自身的独特技术能力。

(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企业管理制度

1.重视管理创新

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能力,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创新,即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汽车产业诞生于欧洲,20世纪上半叶,美国超过了欧洲,成为实际汽车产业的霸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的福特公司发明了以流水线生产为代表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后来日本又取代了美国的地位,其原因也是由于日本汽车企业开发了精益的生产方式。纵观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管理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汽车产业的真正崛起,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管理创新,需要形成一套可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管理模式。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整个汽车企业价值链的所有活动中。可以说,没有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创造无从谈起。汽车产业具有专业性强、风险大、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工作关系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汽车企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长远的眼光及较强的综合能力。我国汽车起步晚,汽车领域的人才尤其稀缺,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制度吸引人才、合理的培训教育培养人才,有挑战的工作锻炼人才,有效的激励制度留住人才成为我国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提升我国汽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

3.强化企业正确的战略管理。汽车企业战略管理是指汽车企业根据企业使命结合组织内部环境设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计划,控制战略绩效的动态管理过程。汽车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应首先制定考虑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企业战略。同时,还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不断进行调整。正确的战略引领着汽车企业长期的发展,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必须要有坚强的应变能力、积极的企业文化、较高的企业家素质作保障。

(三)、确立适应市场的营销模式

1.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体系,为客户提供比对手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培育良好的客户关系。从企业价值观的角度来说,企业首先应该满足客户的需要,其次才是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所以,企业营销的目标就是在提高客户期望的同时提高企业绩效,追求整体客户满意度。整体客户满意搭起企业与客户间的情感纽带,培养客户的品牌偏好度与忠诚度。据专家测算,客户的满意度每提高5%,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可以提升20~50%。

2.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强调, 一辆汽车从生到死的服务如购买、贷款、保险、修车、售后维修、旧车买卖等服务都在服务范围内, 与一般商品销售不同的是, 汽车销售过程与这些新兴服务项目的发展密切相关, 汽车市场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服务的品种和质量。国内汽车企业目前还只是注重于汽车的生产与经营, 汽车服务贸易投入不足, 管理方式落后, 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汽车服务贸易体系。而根据欧美国家统计,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中, 汽车的销售利润在整个汽车业的利润结构中仅占20%, 零部件供应的利润占20%, 而50%~ 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国内汽车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思路, 要在扩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业延伸, 全方位进入与汽车市场直接相关的汽车服务领域, 提高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 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特别是要努力提高汽车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租赁服务等新兴汽车服务项目的水平, 增加服务品种, 改善服务质量。

3.树立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良好形象。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没有品牌,即使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也没有承载者。其次,品牌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力量。这里的整合是指把自己的资源和别人的资源整合起来。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能被别人整合,而不可能去整合别人。第三,品牌是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化的手段,也是保护核心竞争力的法律手段。第四,品牌是让消费者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所以,晶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没有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必将大打折扣。对于汽车企业来讲,要树立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良好形象,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立足国情,注重品牌定位。当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主流汽车产品,除红旗、长安、吉利、哈飞等不多的本土自主品牌外,更多的是世界汽车巨头的身影。品牌的定位关系到品牌的价值,但并不代表只有高档的定位才能显示汽车产品的价值,适合大众的品牌同样具有高价值。只有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准确地把握目标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才能恰当地定位品牌,从而为塑造品牌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进行适度的宣传。对于各种各样的汽车产品中,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顾客往往难以对汽车的质量、性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决定了市场的可诱导性。在这重情况下,为了让顾客做出正确的、有利于本企业的选择,通过适当宣传把有关本企业以及本企业相关产品的信息以经常重复的形式传递给顾客,在顾客心中确立良好的企业及产品形象就显得尤其重要。

③塑造品牌形象。国外汽车的品牌形象经过长期的塑造,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固定的印象。例如,日本车的“经济适用”,美国车的“舒适、动力强劲”,德国车的“精致、耐用”,这已形成了一种汽车的文化。中国汽车则由于历史短,积淀少,在消费者心中还难以树立固定的品牌印象。中国的大多产品往往给消费者廉价、劣质之感,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塑造。因而,我国汽车企业应花大力气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为消费者塑造一种优质廉价的积极形象。

(四)、塑造现代企业文化

塑造企业文化, 有助于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长久动力。随着中国加入WTO, 我国经济文化将加速与世界各国的融合, 文化竞争将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汽车企业在自身建设中应更加注重文化因素, 要深入挖掘文化和知识资源, 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 特别是大的企业集团, 仅仅靠产权、物资利益方面的纽带,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还必须有文化、精神方面的纽带, 以统一企业的理念。塑造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全员的主动参与, 企业全员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企业文化的继承者; 只有全员认可的特有文化, 才能激励全员为之奋斗, 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全球竞争和知识竞争时代,汽车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领先并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之一。随着国际格局不断深化,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确立适应市场的营销模式,打造民族品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着手,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五、参考文献

1、杜建刚:《浅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2009.4.6 博锐管理在线http://www.boraid.com/

2、田东芳:《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 2010,8。总第619期

3、郝涛:《由博弈论的思想看中国的汽车市场》,商场现代化,2007,08.

4、吴晟 龚国平 吴茜:《我国民营汽车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特区经济,2006,08.

5、陈建国 张宇贤:《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6、王珊:《中国汽车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04.

7、王保林:《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11.

8、杜蕾:《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05

9、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0、吴秋:《我国汽车产业空心化现象及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07,04.

11、杨仕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经济日报,2002

12、刘世锦:《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2

13、徐景波   余红梅:《面对全球化的中国汽车业》,经济论坛,2002,12.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