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与成效,分析了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海宁市通过“六大工程”和“六大服务体系”等举措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等成效。但也存在着要素制约趋大、农业产业竞争力较差、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落后、农业转型升级缓慢、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态水平破坏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快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特色,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增强生产带动力,提高现代农业服务水平,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对策进一步推进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产业 转型发展 生态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海宁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事实上的单干也逐渐显现出规模小,设施农业难以推广、农业整体效益低等不足之处。在中央推行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海宁市农业产业开始转型发展,从多方面入手,抓工程,建体系,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以及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较好的转型发展成效。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也存在要素制约严峻,农业产业竞争力不强,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不全,转型步伐较慢,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进一步推进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确立农业发展导向,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特色,加快平台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培育新型主体,增强生产带动力,多元化发展,提高现代农业服务水平,转型提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举措
近年来,海宁市加大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速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一)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六大工程”
1、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①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功能区建设要求,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至2012年底,海宁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7个、面积8.6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41个。2013年规划建设22个、面积2.21万亩。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海宁市已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23个,包括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长安、沿江)、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17个,其中袁花种鸡精品园、马桥中华鳖日本品系精品园、海昌葡萄精品园、海宁天河虾鳖精品园等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已成功创建为省级特色农业(渔业)精品园。③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目前,海宁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已发展至47家,其中省级6家、嘉兴市级26家。④农民专业合作建设。海宁市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3家、嘉兴市级示范性合作社18家。⑤知名农产品示范品牌建设。累计有效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称号农产品3个、“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农产品6个、“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农产品2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农产品5个。
2、农业高素质人才培育工程
①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培育。建立海宁市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培养对象信息库,近年来,已累计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70名。②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人才培育。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近年来,已累计培育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人才168名。③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育。注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近年来,已累计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人才60名。④农村职业经纪人才培育。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海宁市农产品经纪人队伍,近年来,已累计培育农村职业经纪人才228名。⑤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育。近年来,已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277名。
3、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工程。已完成创建并通过命名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长安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1个(凤鸣叶绿素有限公司);完成创建和通过命名嘉兴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个(桑健食用菌合作社和宏欣生猪养殖场);完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3个。海宁市成功列入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名单。②生态循环农业减量化工程。实施生猪减量提质工作,引导生猪养殖业加快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每年实施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近3万亩;在海宁市主要农作物区海宁面开展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平均每年测土配方50多万亩次。③生态循环农业资源化利用工程。畜禽粪便、沼液沼渣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不断加大,共完成养殖场农牧结合建设85家,海宁市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利用率达97.96%;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2011年以来,海宁市新建设沼气池容积33125立方米、发展户用沼气728户,累计已建有沼气池4137只、容积12.9万立方米,已发展沼气用户4091户;推广秸秆机械切碎还田技术,目前海宁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3%。④生态循环农业设施改造工程。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共计面积3.3万亩,累计种植紫云英2107亩,使用商品有机肥6200吨。生态型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与废水治理示范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完成温室甲鱼养殖废水治理93.8万平方米。
4、种子种苗工程
①农作物种子种苗工程。积极引进农作物优新品种(系)进行试种、展示、示范,重点推广油菜浙油50、水稻秀水134等,示范种植春优84、嘉优5号等水稻新品种, 在经作生产上先后引进玉米燕禾金2005、美玉7号、凤糯2146、番茄浙粉202、甜瓜圣菇等一批瓜蔬新品种,2012年共储备晚稻种子17万公斤。②种畜禽工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正抓紧筹建扩繁场(父母代场),加快建设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配种管理站。③水产种苗工程。水产育苗育种能力得到增强,建成南美白对虾育苗场3个、罗氏沼虾育苗场2个,总产苗约9亿尾,建成日本鳖种鳖养殖基地3357.5亩,年鳖苗产量4300万只。
5、农机化促进工程
①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广。2011-2012年,海宁农机化总投入达6500余万元,农机总动力达27.17万千瓦,农业机械保有量达10.32万台套,海宁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0.03%,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家,新建农机区域性维修中心1个,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2个。②平安农机建设。近年来,新建嘉兴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0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个,嘉兴市级“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2个。
6、农业基础提升工程
①农田设施条件提升工程。2011年以来,海宁市共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3个,开发面积2.5万亩,投入总资金287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2011-2012年,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6.1万亩,总投资2621.3万元。②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目前正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共计面积3.3万亩。③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农技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海宁面完成。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自行研制的新型海宁自动拖拉机性能检测线投入使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自行研发的多功能桑园伐条机获国家专利,在马桥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周王庙金辉果蔬有限公司试点建成现代设施农业物联网系统。
(二)建立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六大体系”
1、“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①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加强农作物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农民培训、农技人员日常办公等所需仪器设备配备,镇(街道)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不断改善。推行农业科技入户服务新模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②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努力完善防控体系建设,对市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了改扩建,建成许村、盐官、袁花和硖石4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动物疫病防控强制免疫密度保持在100%以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实现海宁覆盖。重大植物疫病防除面保持在100%以上。③农产品质量安海宁监管体系。海宁面完成镇、街道农产品检测设备配备并开展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海宁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设立镇(街道)、村专兼职农产品质量安海宁监管员206名,农产品监管实现网格化管理。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覆盖市镇村户四级的“三位一体”(责任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海宁监管)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海宁面完成,统防统治、动物诊疗、农机作业、产品营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专业化服务机制不断健海宁,尤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0家,累计建成农机化服务中心8个,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开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等3个信息化管理子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基础数据库。海宁市农民信箱注册用户累计达到 32340 户,启用31758户,启用率达98.2%,新建成农机、粮油、畜牧三大信息管理平台。
4、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
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做活农产品流通,周王庙桑苗市场、尖山水果市场、杭东农批市场、立华和群大公司肉鸡销售平台等农业专业市场逐渐成熟。产销对接不断深化,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成功举办海宁市农博会,每年组织参加省内外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建立健海宁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和招商推进机制,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强化流转协议、合同的信息化管理。发挥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重点围绕“两新”工程、农业“两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土地整村整组连片流转,截止目前,海宁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1.97万亩,土地集约程度和经营者的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
6、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制定海宁市雨雪冰冻灾害农业生产应急行动方案,设立海宁市农经局雨雪冰冻灾害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和预防预警机制,完善雨雪冰冻灾害防控技术措施,农业预警体系建设不断健海宁。海宁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险种已达10个。
二、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成效
“六大工程”, “六大体系”等举措的实施,使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具体如下:
(一)农业发展
经济总量稳步增加。近两年的有关数据可以充分证明:2011年海宁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7.04亿元,2012年农业总产值38.2亿元,分别增长1.6%和1.9%;2011年一产增加值为24.26亿元,2012年一产增加值为24.43亿元,分别增长1.1%和1.4%;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397元,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364元,分别增长19.6%和1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产值比重结构由2010年的40:0.6:40.1:14.9调整到2012年的40.9:0.6:37.9:16.3,种植业中花卉苗木、蔬菜等绿色生态产业规模逐步增加,畜牧业规模逐步下调,传统产业向生态高效农业逐步转变。
1、粮油蔬菜基本稳定
始终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41.05万亩,产量18.1万吨;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41.3万亩,产量18.3万吨。粮食面积每年基本稳定在41万亩以上,产量18万吨以上。蔬菜种植规模呈现遂年稳步递增态势,目前已发展至17.44万亩,比2010年增加8300亩,其中设施蔬菜8640亩,比2010年增加2055亩。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8.08万亩,2012年种植面积7.6万亩,价格不稳定、效益低、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是油菜规模逐年下调的主因。
2、林果产业提升发展
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目前海宁市水果种植面积已发展至4.13万亩(其中葡萄和梨种植面积分别达14500亩和10200亩),比2010年增加0.93万亩,年产值达3亿元。花卉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至2013年已发展至8600亩,其中非洲菊4200亩、百合3200亩,总产值2.2亿元。精品苗木种植面积达5.07万亩,其中4.5万亩为乔木树种,主要有香樟、榉树、杜英等,年产值1.8亿元。
3、畜牧产业逐步下调
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要求,加快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控制生猪养殖总量,逐步淘汰散养户,稳定肉鸡和湖羊产业。2012年生猪饲养量61.54万头,其中出栏36.13万头,分别降低5.24%和4.6%;湖羊饲养量38.28万只,其中出栏16.36万只,分别降低3.58%和2.39%;家禽饲养量2,191.92万羽,其中出栏1,687.15万羽,与2011年基本持平。
4、蚕桑产业持续波动
由于茧丝绸市场行情的激烈波动,蚕桑生产效益不稳定,海宁市蚕桑产业总体处于逐步萎缩的趋势。2012年,海宁市桑园总面积8.3万亩,比2011年下降3.5%;饲养蚕种15.8万张,减幅达14.9%。2013年春蚕饲养量7.7万张,同比减10.2%,海宁市春茧收入1.5亿余元,同比增收增15.3%。
5、特种水产稳定发展
2012年海宁市水产养殖面积4.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3万吨,总产值13.1亿元(业务年报),产业规模、产量及产值继续居嘉兴地区首位。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约3.3万吨,产值达12.2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占总水产养殖的67%、77%和93%,中华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已发展成为主要品种。
6、休闲农业丰富多彩
尖山杨梅节、袁花梨花节、尖山枇杷采摘周、周王庙蚕俗文化旅游节、海昌街道乡村休闲旅游节、斜桥镇葡萄采摘节、虹越公司花卉品种展示会暨消费者体验周等活动已成为海宁区域性农业休闲旅游品牌,农业与旅游业进一步融合。海宁市已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累计12个,包括省农家乐特色村2个、省农家乐特色点2个、嘉兴市农家乐特色点5个,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41家,其中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23家。2012年,农家乐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114.8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08亿元。
(二)农村进步
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近年来,以“道路硬化、河道净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环境综合整治”七大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在此基础上,自2008年起,海宁市创新村庄整治工作机制,率先实施了村庄整治扩面提升工程。特别是2010年以来,按照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以“亲和宜居、潮乡海宁”为主题,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海宁面实施美丽乡村先进镇(街道)创建和中心村培育建设,努力打造“两横四纵”(两横:钱塘弄潮现代农业产业带;百里钱塘农耕文化体验带。四纵:果园飘香富农路;皮都锦绣繁荣路;桑田绿韵宜居路;花海布艺小康路)美丽乡村风景线。目前,海宁市已建成省级“海宁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4个,嘉兴市“海宁面小康农村新社区”4个,市级环境整治村181个,海宁市村庄整治累计受益农户达9.36万户,占海宁市总农户数的67.8%。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垃圾收集发桶到户、村保洁站、有偿服务三项工作的全覆盖。2012年,海宁市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并连续七年荣获“省村庄整治优胜县市”称号。
(三)农民富裕
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2年,海宁市农民人均收入19364元,比2008年67.26%,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海宁市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每个村都组织了文艺表演队,参与群众众多。
三、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宁市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因素和问题,主要有:
(一)要素制约日趋严峻
一是土地资源压力。目前,海宁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8亩。土地资源的稀缺,推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增加了土地流转成本,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二是劳动力成本压力。城镇化发展,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年纪轻、素质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和二、三产业,不仅使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大幅下降,更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成本。三是投入品成本压力。近年来,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化肥、农药、饲料等农用物资价格普遍提高,农产品种植、养殖、运输成本全面上升,而农产品价格上升只是暂时性、阶段性的,总体价格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位置。同时,资源集聚尚需时日,土地的集中、经营模式的转变和提升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农业产业竞争力依然不强
一是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数量、覆盖面、服务内容上有了较大进展,但规模小、组织分散、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农业的带动和支撑力度仍显不足;二是农业品牌效应尚不明显。农业品牌对于提高海宁市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知名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业品牌整合优势还未充分显现,整合范围亟需扩大。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容乐观。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农业种养殖方式相对粗放,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监管难度依然较大,农业“三品”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作用还不明显,阻碍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三)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龄化、兼职化、知识老化等问题较突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贩销大户、农业服务公司等新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培育步伐比较缓慢,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亟待拓宽。二是农业风险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侵袭的能力不强,农作物病虫和动植物疫情等农业生物灾害趋重,农业防灾减灾任务加大。如:2008年的雪灾和2011年的暴雨灾害就给海宁市的花卉、小麦等产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今年的菲特台风带来的暴雨更是给海宁市整个农业产业带来巨大损失。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有限。参保品种和理赔范围还不够广,花卉、水果、蚕桑等特色农产品仍无法参保,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农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
按照“十八大”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要求,海宁市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尚未真正走向联合,利益联结仍不紧密,海宁市1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带动农户7万户,带动率为51%,单兵作战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仍占主导;现代农业园区的整体形象仍未形成,海宁市2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中,仅有4个精品园通过了省级命名,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产业集中连片、示范效应明显、经营和服务机制比较健全的看点、亮点。产业链条短,缺少深层加工产业。
(五)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
农业生产高成本(劳动力、土地、农资、环境等成本增加)、高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上升)、高约束(水、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持续流出)的特征日益凸显。以今年为例,受黄浦江死猪事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生猪减量工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生猪、肉鸡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已受到明显冲击,甲鱼行情也遭遇近年来少有的低迷期,而转产转型发展见效周期长,给今年农业增效和农民从事一产增收带来较大压力。
(六)农业生态水平有待改善
随着高效农业的加快发展,生猪、温室甲鱼等养殖业以及化肥农药的流失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愈发明显,给水、空气等农村生态环境等带来一定影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从治理到管理、再到引导转产转型的新任务,养殖业减量控量和产业转产转型的长效机制亟待形成。
四、进一步推进海宁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期间,海宁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发展的理念更加清晰,就是要走规模化、精品化、效益化、生态化的发展路子。要注重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工业化的方式培育农业、以工业化的载体推销农业,既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又要谋划好效益农业布局,既要稳定原有土地承包关系又要推进土地集约化运作,既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又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既要坚持市场导向又要明确扶持重点,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突出政策环境的营造,通过各类平台的应用和各个层面的落实,力求海宁市农业发展立意更高、布局更优、支撑更强、实效更佳。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可以确立农业发展的导向,加快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特色
应该加快制定农业现代化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在巩固发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发挥现有苗种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苗种产业,并以农业开发为契机,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招商力度,促进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特色。
(二)可以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应该坚持把“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按照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强指导、跟进项目、落实资金、督促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快出建设形象, 加大产业集聚效应。大力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强化农产品产销服务,通过举办农博会,吸引客商采购本地优质农产品,并组织企业通过市外展会展示、招商推介等手段,积极开辟新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可以培育新型主体,增强生产带动力
应该大力培育农业新型主体,围绕增强新型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接带动能力,加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现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与农户联接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带动力,推动龙头企业谋划上市。
(四)可以手段和模式多元化发展,提高现代农业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扩大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规模;围绕花卉、苗木、水果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探索推行“专家—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入户服务模式,加快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强化农业服务支撑,进一步深化镇(街道)一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从整体上提高现代农业服务水平。
(五)可以转型提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推进养殖业转型提质,同步推进畜禽和温室鳖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养殖业准入制度,合理控制畜禽和温室鳖养殖总量,缩减中小散户数量,引导养殖业向新型种植业转型转产,温室甲鱼污染治理实现全覆盖。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全面推广农牧结合新型模式,进一步在“两区”建设中推广立体种养、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等新型农作制度。
五、参考文献
(一)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2月第2版;
(二)吕明伟、孙雪、张媛,《农业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三)海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年以来《海宁年鉴》,中华书局出版;
(四)海宁市统计局编,历年以来《海宁统计年鉴》,无锡时代印刷有限公司印制;
(五)罗凯,《关于构建美学农业规划学的思考》,农产品加工创新版第4期(总第206期);
(六)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李丘民、洪冰冰,《观光农业生态的规划设计》,〈生态环境〉2005年第3期;
(七)程春建、邓红宁、繆良、王菊英, 杭州农业与科技,调查研究,《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八)顾宪法,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资源与环境科学,中共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委党校,《农村低碳农业发展探讨——以海盐县为例》;
(九)陈培玉,中国农业推广网,专家园地,《海宁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十)沈皎,解读市县,《海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