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儿童期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大,因此家庭教育,尤其是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在这一时期就显得很有必要,本篇论文将就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不同方式对儿童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如何树立正确教养方式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旨在对现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教养方式,儿童,认知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额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教育有着尤为重要的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天然的大理石,认为有六位雕塑家把他们变成千姿百态的雕像。这六位雕塑家依次是:家庭、学校、集体、儿童自己、书籍、偶然因素。家庭被列在第一位,说明家庭在儿童的发展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 :“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每句话、 每个举动 、每个眼神, 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甚至习性爱好,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最初的烙印。所以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活在和睦美满的家庭中,儿童性格活泼 、开朗、友爱合作,生活在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中,儿童有礼貌 、举止文雅。 父母勤劳朴实、 待人诚恳, 在家庭中父母对各种行为的赞扬或批评使儿童渐渐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 “错 ”。父母的言传身教,赏罚褒贬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能力的儿童来说起着奠基作用。
二、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影响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适合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适合制定规则。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支配———服从。最具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的研究。他采用家庭与实验室观察研究, 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要求和责任;并由此组合形成了权威型(民主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放任型等四种教养方式。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孩子上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父母遇事总是先给孩子讲道理,从不打骂。即使有时候父母错了,也会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实践证明,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长,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主动性也较强。
例如:佳佳,五岁,本园中班的小女孩,聪明活泼可爱懂事,小家伙学什习能力虽然一般,但是很上心也很努力,写字、画画、跳舞都很优秀,做起事情来有模有样。西西从小由父母自己亲自教养,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格外重视,平时对待孩子给予十分平等的地位,独立自主性很强,大到学什么兴趣班必须是孩子说“我要学”才进行培养,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父母亲都给予很大的空间,并且特别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给予帮助,不是一味的放手,而是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和要求,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如家里买车选什么颜色啊,给买小朋友买什么生日礼物等等。
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身心发展都会比较健全,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二)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并期望孩子能够无条件地、严格地遵从,却并不向孩子解释原因,这种强加标准和要求的方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另外,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反馈也大多不予关注,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时常惩罚和强迫孩子,而不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专制型的家长犹如一个“暴君”,在这种过分强调父母权威的“暴政”之 ,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独立意识逐渐萎缩,在认知过程中也易形成焦虑、自卑、畏缩等特点。
例如:磊磊,十岁,小学三年级,邻居家的小孩,父母的经济水平较好,都是个体户,因为是自己勤劳致富,本身比较优秀,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平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兴趣班一大堆,对孩子总是很苛刻,磊磊与同龄的小孩比起来显得十分内向,让人感觉总是怯生生的,与人交谈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专制的父母常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干涉过多,管教过于严厉。教育中对孩子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常以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三)纵容型
纵容型父母也叫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子女怀有过多的期望与爱, 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纵容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任性、依赖、冲动,缺乏自制力等特点。
例如:时杰,七岁,本园大班的小男孩,平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父母都是独生子,又因为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所以长辈的宠爱与娇纵可想而知。饭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可以不吃,在小区里砸坏了东西,奶奶不说什么,回去还帮着孙子说话。在班上捣乱发脾气是正常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欺负别人,骂脏话更是不在话下,可一旁的妈妈却笑眯眯的看着,毫不制止……
长期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极度懒惰的作风,自理能力极差,养成对旁人指手划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进取,不努力的不良个性。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愿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
(四)放任型
放任型也叫忽略型,就是一种对儿童发展漠不关心,不管是反应还是控制都较为缺乏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仅仅满足孩子基本的温饱需求,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在情感上或其他方面很少给予孩子关爱,既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也不倾听孩子的其他需求,表现出冷漠和随意的教养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例如:阳阳,6岁半,本园大班的小男孩,阳阳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他被判给了父亲,从此母亲便对阳阳不管不问,由于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无暇监管,阳阳多数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管自己做小生意,放学了阳阳就在市场里乱荡,墙上乱涂乱画,捉弄其他商户的小孩,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像有天生的破坏性,被发现做错事时道歉态度之诚恳令人感动,可是再次犯错的速度更是惊人。
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背的。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定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 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较差,并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也有许多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安、对人冷淡、兴趣狭窄、缺乏理想。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综上可以看出,专制型教养方式使儿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和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纵容型使儿童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和创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放任型让儿童在认知他人和社会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对外界怀有敌意,甚至惧怕、逃避。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民主型教养方式相较其他类型来说对儿童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强、独立自主、责任担当等意识,在走上社会后,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
通过对以上四种教养方式优劣的比较,本文研究结果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认知的发展,因此应该树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但是儿童的认知习惯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需要父母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养方式。在西方国家他们经过跟踪研究,提出了合理、正确的教养方式的“八字”方针,即管束、期望、教导、关爱。遵循八字方针的父母,最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最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孩子父母应立下一定的规矩去管理约束孩子,并对孩子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和不能这样做的原因,而作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
(二)赏识孩子,适当期望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管是进步还是失败,作为父母都应该学会赏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尝试。这时候的父母不应该老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想帮孩子代劳,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感受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便在生活中学会克服困难,体验创造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也会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
(三)感受关爱,适当挫折
关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而成长中孩子更是需要关爱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作为父母应当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从而让孩子学会热爱父母,热爱集体和自然。
(四)平等沟通,循循善诱
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细心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以理智的爱和适度的控制。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父母应多从子女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孩子虽小, 但也和大人一样, 自尊心很强, 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需求, 对儿童的兴趣加以引导, 挖掘他们的潜能。
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且深刻的,因此家长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家长面对自己的小孩各种“毛病”没有办法解决时,不妨先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错误,只有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孩子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为人父母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要知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适当、及时的帮助,几十年后,当他伸出手搀扶你的时候,你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参考文献
王振宇.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5
(美)戴蒙(美)勒纳主编.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二卷(认知、知觉和语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美)戴蒙(美)勒纳主编.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四卷(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陈鹤琴. 家庭教育.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