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所指的社会性交往,指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采用“小先生”制,对中班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实践研究。实践表明:“小先生”制对提高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有较好的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明显减少,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的效果优于告状行为的减少。
关键词:“小先生”制,社会性交往,告状行为,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知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外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更不善于用语言和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和平。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一旦出现了问题,往往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随即产生了告状、攻击性等行为。
在幼儿园或家里,我经常会发现孩子们喜欢做“小先生”,让大人或小伙伴来做学生。像模像样地教别人学本领。孩子的这种行为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模仿欲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会独立思考,独立行事,自发的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即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曾经推行过“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文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小先生”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将影响到今后孩子的生存质量。行知教育应体现这样一个信念:人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而我们更应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支持他们多方面的展示自己的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发掘出自己的潜力,都能体验到成功,自己产生一种“我是很棒的”肯定评价,即一种自信心情感的由然而生,从而满怀信心的对待生活,对待明天。
本研究即通过“小先生”制对幼儿起到的积极作用,来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教育的重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的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整体趋向。
教育的最终目的的培养人的个性。幼儿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不能只单单考虑如何让幼儿适合教育,服从教育,而应该从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培养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挖掘孩子的潜能。不仅教其简单的做人道理,更要注重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独特方式。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过程,他们有如一棵幼苗,需要精心的培养和耐心呵护,这样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正常的成长。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知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另外,现在的幼儿由于处在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环境中,他们往往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更不善于用语言和身体语言表达。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很好应付和处理。因此,幼儿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是孩子启蒙教育中非常必要的环节。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差主要表现在:1)、幼儿为遇到问题往往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告诉老师即幼儿的告状行为;2)、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差;3)、幼儿的合作能力差。
争对社会性交往而言,幼儿告状的主要原因有:
1、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任务——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叫的评价和裁决而向教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回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向教师检举。
2、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幼儿的告状。
由于幼儿园的场地有限,玩具有限,幼儿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由于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打闹。
(二)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需要,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情感,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未来。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在班级里的20个孩子中做了5次测试:请数名幼儿从指定幼儿的手中去取玩具。
争对社会性交往而言,幼儿的交往能力差主要原因有:
1、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家长在“四怕”心理驱使下,限制孩子们的交往,致使较多的独生子女陷入交往饥渴与交往低能的困境中。所谓“四怕”即怕孩子出门被欺负;怕孩子出外学坏;怕孩子外出游玩耽误时间;怕其他孩子上门玩弄脏了居室。独生子女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
2、由于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在交往时,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喜欢和别人推推打打,反而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三)幼儿的合作能力差。
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强调要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早教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孩子今后能否取得成功相当重要。通过对在园幼儿的观察发现,只有10%的幼儿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其余幼儿都是在做自己部分事情。
二、实施过程
争对幼儿社会性交往差主要表现:1)幼儿的告状行为;2)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差;3)幼儿的合作能力差这些方面,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中采用“小先生”制来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一)在生活中采用“小先生”制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1、请幼儿做“小先生”制定班级的常规。
创造良好交往的条件。作为教师,应该在班级里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环境,要培养幼儿敢于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不能摆出“师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班级里的事,幼儿可以理解的应该让幼儿知道。适当地让幼儿“参政议政”,制定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树立社会性交往的的信心。班级中涉及到幼儿的问题,更应该听幼儿的意见,不要一味的由教师说了算。
例如:班级里的饮水机边总都是水,每次擦干了,可幼儿喝了水后又湿了。湿湿的地面,幼儿很容易滑倒,踩了以后到处都是黑黑的脚印。每次喝水的时候都说要排队,可是到最后还是挤来挤去,地上都是水。采用“小先生”制,由幼儿来说说地上都是水的害处,应该如何解决,由幼儿来制定常规。经过讨论得出:拿杯子,倒水,放杯子的时候都要排队,倒好水后从右边走到旁边去喝水,这样就不会弄湿地了。通过由幼儿做“小先生”,制定班级喝水常规后,饮水机边都是水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偶尔有幼儿没有排队,也会有幼儿提醒他排队。
2、请幼儿做“小先生”处理幼儿告状行为。
教师为幼儿创造条件,支持幼儿,由幼儿投票选出“小先生”处理班级的突发实践,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制激发幼儿自主解决问题主动性。当然,让犹如自主发挥“小先生”权利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支持。二是既要给予“小先生”权利,又不能放任自流,没有原则。三是要选择能力比较强的幼儿。
在实行“小先生”的时候,特别强调在自由活动和等待环节中,遇到问题,可以告诉“小先生”,由“小先生”处理。最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的幼儿来教师出打小报告,但是经过教师的示意,都告诉“小先生”了,“小先生”也颇有样子的解决起幼儿之间的矛盾来。长时间下来,幼儿很积极的要做“小先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级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常规也好了很多。
(二)在教学活动采用“小先生”制提高幼儿社会性交往。
1、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有部分幼儿在自己操作的阶段,会和老师说:“我不会,老师帮帮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机会,请能力稍强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同时提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示范过后,往往会有部分幼儿还没有动手就说:“我不会”。采用“小先生”制,请画的快画的好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那些不会的幼儿,“小先生”一边说,一边示范画,和不会画的幼儿一起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兴趣。加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三)在区域活动中采用“小先生”制提高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在区域活动中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能力。因为区域活动强调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题价值,他要求教师尊重幼儿、解放幼儿、把幼儿看成是学习的主动者,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让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各种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使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1、在区域活动中采用“小先生”制,通过“强弱组合”的互补,提高幼儿社会性交往力。
“强弱组合”是一种互补的组合,是能力较强幼儿与能力较弱幼儿的组合。能力强的幼儿知道当前活动的目的和需求,能发挥其组织能力,分配好个人的任务,开展好活动。而能力弱的幼儿在同伴的带动下能够自然地真正参与到活动中。
例如:在建构角的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会设计好将要建筑的物体图形,然后分配好该组合中每个幼儿的任务,有的拿积木,有的负责搭积木,有的负责安放各个物体。很快,该“强弱组合”的幼儿组,很快就有一个建筑雏形出来了。在美术角,体育角等区域活动中也可以同过这种“强弱组合”的互补,使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能力,交往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该中班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有了明显的提高。告状行为有所减少,班级里抢玩具,打架的行为几乎没有,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突发的实践,班级的常规比实践前好,幼儿能自觉的遵守班级常规。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乐意与同伴合作,一起游戏。教学活动的效果也有所提高。
三、参考文献:
[1]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一).山东教育,1999,15.26页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
[3]小玲.怎样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7, (10)
[4] 冯梅芳. 教师要正确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 启蒙(3-7岁) , 2010, (05)
[5] 张云仙.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 2010, (02)
[6]关明杰, 高磊, 翟淑娜.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