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问题与实现途径的研究

时间:2014-07-09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自然资源的短缺,自然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性环境系统,为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基本能源需求和物质支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面临诸多风险,如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不足、水资源面临危机等问题不断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日益脆弱,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初衷正一步一步地被侵蚀,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也逐渐地被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加剧;形象工程盛行等。面临如此多的环境管理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社会各群体的伦理素质与法律素质等,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由于目前经济的发展多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城市发展道路,产生大量城市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和利用自然资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城市人工环境系统日益代替自然环境系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新的城市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    发展生存空间     问题和对策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高度集中和快速运转的地域,是人口、产业最密集的场所,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系统。按上述定义,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称城市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沟通自然、社会、经济的各种人工设施和上层建筑(合称人工生态环境)组成。

一是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经济、社会3个部分交织而成。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各要素、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推动系统的发展,以达到新的平衡。二是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其物质能量的恒定需要与系统以外的环境进行广泛的交换。原材料、燃料要输入,产品、废物要输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既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容量,也取决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水平。三是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城市生态环境的负荷能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则生态平衡被破坏。说明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平衡的不稳定性以及在一定限度内的可以自我调节的功能。城市生态环境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调节系统,可在一定限度内维持本身的相对稳定。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人工调节功能,对来自外界的冲击能够通过人工调节进行补偿和缓冲,从而维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但这取决于人工调节的合理和适时。环境容量愈大,调节能力愈强,环境系统愈稳定。

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城市生活工作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就是满足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环境需求,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建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在规划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称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如何达到生态系统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点课题。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一种有效手段,生态环境规划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展生态规划就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对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做出合理调控,在城市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以鸟类为例,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100条树虫十几天便可以吃光一棵大松树的树叶,而一对大山雀一天可以吃400多条虫子。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赖的”生物圈”、”朋友圈”,谁也离不开谁。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生态平衡的缘故.地球给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形式,提供了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的光和热、以及能源等等。事实上,这种原始的生态平衡从全球范围来看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或许只能在人类未曾涉足的地方才得以看到。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机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人21 世纪以来, 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 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造成了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不断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 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 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 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 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生态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 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 维持生态平衡,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 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 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 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统筹, 规划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指对当地的植被、山坡、河流等自然形态进行破坏。不能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利用, 反而造成污染, 进而影响其他生物体系正常可持续发展, 造就了一个没有绿色的高楼矗立的城市森林。

(二)生态环境建设不全面

我国某些城市的上空就像盖着一个黄色的“ 大锅盖” , 外面新鲜的空气无法进入, 里面污浊的空气无法排出。环境生态建设应该将这个“ 大锅盖” 捅几个窟窿, 彻底掀掉这个危害我们生存环境的“ 大锅盖” 。用相互搭配的生态廊道, 来切割、疏通、减弱城市的“ 热岛效应” , 增加城市湿度, 让城市能够通风透气, 长期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三)缺乏创新性

在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中抄袭、模仿现象严重, 缺少对城市历史文脉、地域特色等非物质要素的整体、深人调研, 导致了千篇一律的现象。许多城市规划往往只注意表面物质形式的物理要求和审美要求, 而在规划与设计中忽视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的存在。就如某一个公园的设计功能齐全: 绿化区、假山、人工湖、居民活动区, 包括道路、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但一进去还是冷冰冰的陌生感, 这正是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了可以沟通的无形的文脉精神, 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共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从而变得冷漠。

四、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路径

(一)完善城市生态规划

1. “ 反规划” 的理念

所谓“ 反规划” 就是改变传统规划先确定建设空间而将生态空间作为陪衬的理念, 而是首先根据生态结构完整性和用地适宜性的标准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已建的区域, 明确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建设用地布局。要以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生态分析为基础, 辅以基于紧凑城市理念、宜居城市理念、就业居住平衡理念的容量分析, 最终确定生态城市的合理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等。科学评估城市的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承载力, 合理控制客流规模, 防止

植被破坏、土壤板结、环境恶化等现象发生, 并在城市内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对生态脆弱区域实行严格的保护, 不轻易引进植物品种, 防止城市生态系统遭到不必要的破坏。

2.低碳生态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实践动态

低碳生态技术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支撑, 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能源、水资源、废弃物、建筑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生态技术广泛应用于规划中, 加强科研攻关, 加强技术集成, 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对城市生态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但大部分都过多关注于技术本身的改造升级, 缺少与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相融合。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与传统能源相比, 具有可再生和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在

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新能源占社会总能源消耗的比重, 并在详细规划中划出其设施的位置和服务区域。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

3.基于生态理念的工业园区规划

工业园区在城市用地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治理好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 对城市生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设计角度分析体现生态理念。①、循环产业链设计: 在工业园区中, 产业关系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络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关系而成的, 产业链上的企业或产业按照产业结构和生产活动的不同要求形成不同的层级关系, 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这些企业之间按照一定节奏和速度循环流动, 满足各成员之间相互的供需要求。产业链上的企业或成员的规模、类型、性质上要与工业体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流动相契合,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物质利用最优化的目标。②、零排放设计: 在园区内部的产业体系中的企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 处于顶端的企业将生产副产品经过加工后提供给下一层级的企业作为其原料, 所有的副产品输出都有相应的输人企业来匹配, 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实现零排放的生产方式。③、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的规划在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满足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产业链中的高效、连续循环的同时, 要协调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零排放活动的进行。同时要与环境生态保护紧密结合, 在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园区周边或内部的自然生态资源环境, 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山林、水体、湿地、绿地、植被等等要素, 建立一套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4.现代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与城市公园的结合

传统耕种农业的低效与城市绿地的缺失已经成为城郊农村地区发展道路上的侄桔。结合现代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农业生态观光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城市一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 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 形成“ 可览、可游、可居” 的环境景观, 构筑出“ 城市一郊区一乡间一田野” 的空间休闲系统。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和农作物为主、园林绿化树种为辅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 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 田园气息浓厚; 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 同时又要和生产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规划, 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宜树则树, 宜草则草, 使人们在休闲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文化的神奇魅力, 以高效的生态观光农业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如今全国各地已经兴起一股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热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相比于西方国家, 我国推进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限制, 诸如: 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在可预见的将来, 我国的城市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压力。º 我国城市中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成本巨大, 而且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问题统筹考虑, 难以一毗而就。» 我国在低碳方面的科技水平滞后, 城市规划建设采用低碳技术必须要考虑成本的因素。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相关立法和制度的系统性创新, 而这方面我国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培育和提升城市居民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性的严重公害之一。此时,环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我国,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为了解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状况,培养居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一下提出几点意见:

1、监督环境执法。绿色社区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公民环保参与机制,发挥社区居民的监督执法的作用,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2、提供政策建议。绿色社区以联席会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建立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渠道,以便居民参与政策建议。

3、进行环保教育。绿色社区重视社区环境保护事业,建立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持续不断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4、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大力倡导绿色生活,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生活可以减缓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造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培育“绿色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和建筑业、公交业、绿色食品业、回收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绿色社区要实现上述功能,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标志和软件标志。

(三)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到2017年,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防止二次污染,摆脱“垃圾围城”困境。

1、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发挥地铁等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推进换乘枢纽及充电桩、充电站、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道路网络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加强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城市桥梁信息系统建设,严格落实桥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桥的运行安全。各城市应尽快完成城市桥梁的安全检测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到2015年,力争完成对全国城市危桥加固改造,地级以上城市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城市交通要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设市城市应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2、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

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管网事故率显著降低;实现城市燃气普及率94%、县城及小城镇燃气普及率65%的目标。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加强城市河湖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坚决制止因城市建设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为,维护其生态、排水防涝和防洪功能。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城市电网建设。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以满足新能源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需求,优化需求侧管理,逐步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双向互动。以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市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试点示范。

3、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为主线,加快形成“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优先升级改造落后设施,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类标准。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左右;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在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加快推动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保障城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生态,消除劣Ⅴ类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到2017年,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防止二次污染,摆脱“垃圾围城”困境。

  4、加强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公园建设。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社区公园、街头游园、郊野公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完善生态园林指标体系,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到2015年,确保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加强运营管理,强化公园公共服务属性,严格绿线管制。

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到2015年,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

(四)完善相关法制及监管机制

在制度设置上,本次环境保护法修改立足法律条款已经有规定的、或者环境保护法规定合适的制度,力求解决一些公众关注、又是急需的、共性的重点问题。

1、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多年来,各部门各自建设监测站点、监测标准不一致、监测数据不一致、监测结果难以共享等问题突出,结果是同一地区、同一流域不同部门公布的环境质量数据不同,对社会有负面影响。修正案草案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统一监测方法、统一监测设备的标准。立法机关没有采纳有关部门“统一发布”的意见,因为统一法律制度比统一行政权力更重要。

2、规范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现行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的概念,包括了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是大环境的概念。为了改变环境规划里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对立的局面,修正案草案规定环境保护规划一定要把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结合起来,同时与其他土地、城乡等规划相衔接。

3、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做了衔接性规定,并将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环境保护的其他制度和相关工作进行了衔接。对于“政策环评”问题,在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时就有不同意见,如果要解决,可以放在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解决,在环境保护法中会造成新的法律规定的不一致。4、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近十年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一批跨地区或跨流域规划处理跨行政区域的协力合作问题。修正案草案规定跨行政区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应当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和相应责任作出决定,明确跨行政区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应当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相应责任作出决定。

5、补充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制度是环境保护工作从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修正案草案完善了关于总量控制制度的规定,并明确了区域限批的法律地位。

6规定了排污申报和收费制度。由于牵涉到环境税改革问题,草案采取的是承认现状、留有余地的方法。规定了“污染物申报和征缴费用制度”,这里的“费用”可以是费,也可以是税,为国家未来的环境税改革留有余地。

五、结论

城市中有很多特殊地区,比如废弃区和生态被破坏的地区,可以根据生态思想,利用场地原有的设施和建筑造新的景观,促使城市各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比如德国埃姆舍公园就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建造成公园休闲和娱乐场所。

人类存在与生态环境同生存、共发展,具有健全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生活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利用生态思想,寻求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共生,为人类营造一个适合生存的健康环境。

六、参考文献

[1]杨小波 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

[3]郭向云:《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

[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5年

[5]栗德祥:《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记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6]徐琳瑜 杨志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7](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西)米格尔·鲁亚诺:《生态城市》

[9]李景源 孙伟平,刘举科:《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0]康晓光 马庆斌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11]王克英 朱铁臻:《城市生态经济知识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