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的发展已二十年有余了。前几年股票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活,让很多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现在越来越来的人开始追求理性的投资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越来越是重视,而财务报表中的当期盈余[盈余为正的时候是利润,为负时是亏损。日常有时把利润当做盈余使用,本论文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更是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重要数据,因此认识盈余并了解其操纵技巧就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本文试图对操纵盈余的会计技巧进行介绍,并从几个会计项目进行俱体地分析。
关键字:操纵盈余 、会计项目
一、总论
(一)股票市场的现状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者积极性不断提高,制度性建设日趋完善。但股票市场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性仍较为明显。
就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在投资知识、方法、经验上往往都有不足之处。进入股票市场,有的人是想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有的是为了获得公司分红的收益,而有的是有闲置资金而把股市看作是一个长期投资的场所。他们中在大多数人的投资知识来自于非正规教育,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股评专家的讲解以及报刊、杂志的文章、互联网等,在做具体的投资决策时,他们往往也是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或者小道消息。 在投资决策的上他们可能不做分析或者是做很少的分析,往往是凭着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对在现在流行的投资方法,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却知之甚少。大多数投资者在评价投资失误原因的原因时,往往将失误归咎于外界因素,如运气不好、国家政策变化、上市公司造假以及人为操纵股价等,而只有少数个人投资者认为是自己的投资经验或投资知识不足。
在投资信息来源方面,个人投资者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获,他们对上市公司信息的关心程度不是不高,一般关心或者是根本不关心。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各种信息不关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觉得信息不可靠,觉得没用。但也有一部分投资者想了解上市公司的并且有去了解的。他们往往是想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如:财务报表、发展战略、临时公告、股权结构、和管理团队;他们也会关注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指标,如:盈利数量指标、成长性指标和利润分配指标,而资产状况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状况指标等。
在上市公司方面,他们为了达到各种目的,运用一些不同的会计手段进行人为的调节企业实现利润,如: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由于《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上市与发行都有要求,为上市资格和发行新股票,而做出调节利润的行为;也有的为了规避所得税进行隐瞒利润;也有的为了股东的利益,而操纵利润。
(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盈余
利润表中最重要的数据无疑是净盈余,它衡量了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经营结果,是企业经营业绩的表现,也是盈利能力的表现。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银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和一些独立的证券分析机构他们对市场中的上市公司都有进行未来的盈余预测,并把他们传送给自己的客户,作为客户在投资中的参考。只是他们同为证券分析机构,但分析出来的信息却是不尽相同。在2013年9月份,平安证券预计宇通客车 2013-2015年每股股收益分别为1.38元、1.61元和1.74元;东方证券预计宇通客车2013-201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45、1.75、2.11元。
作为一个投资者,不能仅看市场上的分析报告,而应该自己拥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进而对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在对未来进行盈利能力预测的重要数据是当前和以前的每股收益。那么投资者怎样来获得这些数据呢?从公司发表的账务报表中看净利润就行了吗?不是的。对未来盈利能力的分析,应该是在某些假定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营利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经营状况保持不变,那么公司每年的预期收益是多少。而一些营业外的收入,如出售固定资产所得、出售有价证券所得等是不应该计入每股收益中,进行盈余预测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会计操纵的问题了。在会计操作中将某些项目计入所有者权益中而不是计入收入中,或是相反的做法;多报或是少报摊销和其他的储备费用;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等都可能造成盈余的失真。
(三)盈余操纵的分类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多种多样,总的来说,上市公司主要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费用、非正常调节资产减值准备和利用隐蔽的关联方交易等手段对利润进行操纵,其结果都将使会计报表无法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掩盖上市公司经济活动的真实性。
在上市公司中减值准备的计提的比例和数额关系到企业当年的盈利状况,一般情况下,有的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业绩好看点,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会计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可以转回的资产仅仅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等。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使本年度一次亏足,为今后年度的巨额转回打下基础,以达到保牌、摘帽、实现盈利的目的。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调节,通过资产的转让和处置,可以将不良资产转让给控股子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将母公司的优质资产低价购入,而且不计财务费用。通过这种形式,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的获得母公司优质资产的使用权;一方面,还可以避免经营不良资产产生的损失或亏损。
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手段进行调节,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哪种会计政策和估计是恰当的,公司管理当局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变更会计政策和估计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像是变更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等手段。
二、操纵的具体项目及案例
(一)营业外收入
1、营业外收入的类型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可以说除企业营业执照中规定的主营业务以及附属的其他业务之外的所有收入都是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的项目很多,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债务重组利得、企业合并损益、盘盈利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政府补助、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款收入、捐赠利得等。
为了总括反映和监督企业营业外收入情况,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发生的营业外收入额,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数额,经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2、营业外收入对盈余的影响
在查看公司的盈余时,一定要注意营业外收入带来的影响。如是可是简单时地看一下利润表中的数据,很可难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在上市公司国中水务在2012年第一季的财务报表中可见一斑。国中水务公司在2011年第一季的利润总额为1919.29万元,而国中水务在2012年第一季的利润总额为1684.7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34.39万元,同比下降12.22%。
如是单纯地从数字上看,利润总额是下降了,但其实没有。在2011年国和水务收到西安身穿科技产业园供水有限公司570万元,又收到财政补贴1000万元。
相比于去年而言,成本虽然同比增长了37%,但营业收入却同比增长了63.41%。
可见,由于营业外收入的影响看起来是亏损的公司,实际上却在增长。
上面这个例子是看起来亏损,实际在增长。下面这个例子看起来是盈利的,其实却是在亏损的。吉林森工2007-2008 年营业外收入分别为4913 万元和5970 万元,对应期间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则为4814 万和4025 万。在2009年,由于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至去年底已到期,国家新的关于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目前尚未出台。吉林森工的
三季报显示,公司1-9 月实现营业收入8.97 亿元,同比下降27.11%;营业利润-1622 万元,2008第三季则为1478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352 万元,2008年为3858 万元。吉林森工在没有营业外收入的情况下,就显示出了“本来的面目”。
同样的,有些公司看起来利润大幅上涨,在扣除营业外收入后却并不是这么回事。据相关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3.53亿元,净利润收入9806万元,但实际上,扣除营业外收入后净利润仅为1092万元,同比增长37.32%。从财报看来,之所以造成净利润暴增,主要一部分来自公司上半年母公司搬迁所获得政府补偿款近4000万元,导致净利润增加2993万元,另一部分则来自收购子公司价格低于评估价计入营业外收入的5753万元。
评估当前股价的公式:
价格=当前每股收益*质量系数(企业的排名、类型、市场热度、股息)
可见每股收益在评估股价时的重要性。如果按平时的计算方法:
每股收益=净利润 /股份
在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时,主要分析的是公司稳定的营利能力,像这种营业外收入带来的影响是应该排除的。在实际的投资分析中,我觉得用这样的公式得来公式更合适:
所求利润=净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率
每股收益=所求利润/股份
(二)准备金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消除资产泡沫。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款减值准备计提多少,采用哪种方法计提,则是由企业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通过职业判断来确定。如果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也会增加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机会,或是多提资产减值准备隐瞒利润,或是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计提的比例和数额关系到企业当年的盈利状况,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转其趋势。通常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因此,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随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使本年度一次亏足,为今后年度的巨额冲回打下基础,以达到保牌、摘帽、实现盈利的目的。在2006年的时候,据统计,沪深两市共有13家ST、*ST公司披露了2005年年报,其中包括个别已经摘帽的公司和目前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13家公司中,9家2005年实现扭亏为盈,1家继续盈利,3家出现亏损。年报显示,尽管多数此类公司实现盈利,但主要业务和财务状况出现根本好转的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1、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是指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如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以收回的部分,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并计入存货跌价损失。 简单的说就是由于存货的可变现价值低于原成本,而对降低部分所作的一种稳健处理。
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却不能不对这一项目保持一份警惕,在现在的上市公司中还是难免存在着利用此项目操纵利润的现象。他们在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年度,企业可以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从而计提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为以后年度的繁荣盈利打下铺垫。相反,企业可暂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不提或少提跌价准备,以此达到粉饰业绩,顺利增资配股的目的。
2012年4月27日,宜华木业向48名员工授予了1566万份限制性股票。上述被授予的限制性股票首次解锁的业绩条件为,公司2012 年扣非后的净利润较2011年增长不低于15%。宜华木业2011年扣非后的净利润为2.57亿元,也就说,公司2012年要达到2.96亿元。2012年11月17日,宜华木业通过调整会计核算科目以达到不计提存货跌价损失的目的。根据公告,公司将原先放在“存货—库存商品”科目中进行财务核算的2.45亿元名贵家具及木雕艺术品调整列入“其他非流动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科目进行财务核算。公司2012年1-9月净利润为2.59亿元,达到上述规定的业绩,就有不计提跌价损失的存货贡献。
上市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可以通过同行业的公司相比较,可以基本地判断其是否合理。三友化工2012年实现存货账面价值9.23亿元,同比下滑2.08%;存货的明细科目显示,三友化工2012年分别实现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包装物账面价值66176.64万、4806.89万、21031.33万和295.59万元。而对于这些科目,三友化工计提的跌价准备和2011年一模一样,仅计提了原材料的跌价准备51.38万元。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山东海化2012年存货账面价值3.67亿元;而计提的跌价准备为5631.44万元。在公司主营业务纯碱、聚氯乙烯树脂毛利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三友化工2012年对公司9亿多元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竟然和2011年一模一样,仅计提51万元,不得不让人质疑其通过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来虚增净利润。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主要是依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难以确定。由于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和透明,企业很难获得当前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难以凭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其可变现净值,会使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会计准则》对存货跌价准备有所规定,也由于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且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这不免给一些企业留下空子可钻。
2、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是指企业的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计提的,是备抵账户。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采用备抵法。在备抵法下,企业每期末要估计坏账损失,设置“坏账准备”账户。备抵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至少每年末)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并转作当期费用。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冲减已计提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余额的一种处理方法。
《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计提有关坏账准备。
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为坏账的话,有人曾计算过,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 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因此,对于由于“应收账款”科目而导致的利润操纵一定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强。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且提取比例也由企业自行估计,这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如认为应收款项收不回来全额提取坏账准备也未违反会计制度,这使得审计人员有时明知企业在造假也无法予以纠正。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得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
西尔斯百货公司是美国著名的的百货连锁公司之一。在国际百货业和普通消费者中都具有很高的声望。但是,从1988年以后的几年中,其经营业绩不断下滑。从1988年,净盈余除以总资产的比率从1.86%下降到1.20%,经营活动现金流除以总资产的比率从10.89%下降到7.31%。整体经营形势十分坏乐观。
1992年,西尔斯百货公司聘请原SAKS Fifth Avenue账务总监Arthur C.Mar-tinez担任新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赋予其扭转公司业绩下滑局面的责任。
果然,1993年,Martinez先生一举扭亏,取得23.7亿美元的利润,盈余资产比率从1992年的-4.71%猛增到2.61%;该比率1994年为1.58%,1995年为5.44%,一路飘红。股票价格从1991年底的每股37.8美元,增加到1993年底的52.8美元,到1995年底,又回落到39美元。
可以说Martinez先生的成功是令人瞩目的。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又怎么能对一个的成功不保持一份警惕进而进行分析呢?
在Martinez先生上任后做了一件事。他审查了公司当时应收账款的情况,认为公司以前计提的坏账准备不足,即以前的经理层高估了客户的还款能力,所以坏账准备不足以弥补将来产生的坏账。所以,西尔斯百货公司在Martinez先生上任当年计提20亿美元的新增坏账准备,等额的坏账费用进入当年利润表,和其他的类似会计处理手段一起,共有造成1992年39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20亿美元本来是未来若干年中的费用,现在在1992年提前确认了。这样,以后若干年中,因为坏账程度实际上不像Martinez先生所说的那样高,未来期间的新增坏账和坏账费用就可以因为 前面的提取而降低,从而增加未来年度的盈余。
坏账准备的不当提取,会对盈余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投资者认识到如何全理地估计坏账损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现在坏账的进取还是显行很是自由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坏账比例可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决定。
在现在的企业中,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通常有应收账款的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百分比法方法简便,易于实际操作。但这种方法将所有应收账款一概而论,没有对每项应收账款具体形成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诸如债务人信用、账龄长短等。而是统一按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缺乏可靠的理念支持,造成实际坏账发生额与账面准备金额相关较大。账龄分析法指根据应收账款入账时间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有一定的可取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间信用关系的日益紧密,客户的信用期限明显地加长。对于信用很好的客户,即使账龄长些,依然能收回。因此仅以账龄长短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唯一依据则显行过于狭隘。现在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结合上面两种方法的双重因素分析法。在应收账款的计提同时依据两个因素: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几个长短。客户的信用状况包括客观偿债能力和主观偿债愿望。在计提时以客户信用为主,账龄为辅,据以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比例。
(三)折旧
1、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折旧仅仅是成本分析,折旧不是对资产进行计价,其本身既不是资金来源,也不是资金运用。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多种,基本上即可以分为两类,即直线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企业折旧方法不同,计提折旧额相差很大.
可以通过一个假设的例子看出他们的不同,例:假定同一固定资产采取三种折旧,方法:一种是直线法,另一种是双倍余额递减法,最后一种是年数总和法。原始成本50000元,估计残值为5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2、利用折旧操纵盈余
在我国,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一般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补偿,将计提的折旧分摊到成本或费用中,然而,生产的成本及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如何正确合理地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就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获利。如果提高折旧成本,在其他因素不变时,企业可以分配的利润减少。折旧政策选择的结果如果降低折旧成本,在其他因素不变时,企业可分配利润增加。
固定资产在减值损失确认后,该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
期间进行调整,,而调整的结果会对当年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就出现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计提比例的改变(会计估计变更)来调节当期利润的做法。
如某石化公司通过延长折旧年限,使2001年净利润大幅增长。该公司在2001年整个石油、石化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主营业收入比2000年减少了4.7%,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同比减少1亿多元,但净利润却从2000年调整后的-1064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1.11亿元。仔细分析2001年年报可以发现,其净利润增长的大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的会计估计变更。
该公司2001年延长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即将炼油装置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9年调整为12至14年,化工装置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10年调整为12至14年,运输设备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7年调整为8年,并对此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调整的结果直接减少了2001年管理费用8 362.29万元,利润总额相应增长了8 362.29万元,而净利润增长了5 602.74万元,占到2001年净利润的50.28%;同时间接提高了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使该指标由未做调整前的3.53%增加至调整后的7.102%,增加了一倍。
在上市公司中利用折旧方法进行盈余操纵的也许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么严重,但是也要有足够的认识。当公司进行有关折旧的调整时,应该关注是否有进行合理的说明。如本钢板材在2010年6月份就发表了一个《关于调整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公告》,年限的调整、合理性及对公司的影响都做了说明
参考文献
[1]孙萍、张敏:《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8期
[2] 葛军;《长江证券-国中水务(600187)》2012年4月23日
[3]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证券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4]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5]姜国华:《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投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6]戴德明、林钢、赵西卜:《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7] 邹丹:《上市公司财报分析实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8]霍华德 M.施利特、杰里米·皮勒:《财务诡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9]李亚敏:《论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中国外资》2010年7期
[10]刘志彬,李泽红:《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识别与防范》,《商业时代》,2005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