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4-07-13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银行的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如何配置资金,才能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自身盈利的决策活动,其内容包括:管理信贷关系;管理贷款规模和贷款结构;管理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经济效益,加强结算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则是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目标为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因此科学的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在我国商业银行内,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由市场评估导向机制、审贷决策管理和跟踪规范管理三个紧密相连的机制构成,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监督的三贷原则,识别企业贷款风险并做到过程有效控制,从而使贷款的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由此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征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监督机制,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同时,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 。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内部组织架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最突出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内,信贷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就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寻求新利润并保持现有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尽力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降低信贷成本,努力提高经营效益。因此银行需要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与措失,以科学规范的信息系统和目标经营责任考核制,以权责分明,分工协调为基础,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论文紧紧围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一中心,在分析目前我国银行

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市场竞争

能力,维护市场竞争优势,巩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历史回顾:存统贷的管理(1953年-195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0年试编业务收支计划,标志着信贷资金开始进入计划管理阶段。1953年起,为了适应第一个一年计划的要求,银行信贷计划加强了计划管理和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统存统贷”的高度集中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集中总行统一支配,贷款由总行统一核批指标,存贷不挂钩,不利于存贷款主动性管理。“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体制(1959年-1961年),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除中央财政存款仍由中国人民银行总管理外,其余存款、贷款全部下放地方管理,特别是对农业贷款计划下入由人民公社安排,银行只管着额。但是由于当时浮夸风严重,这种体制对经济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把实行30年之久的“统收统支”的信贷计划管理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的管理方式,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突破,人而加强了各坟业银行的组织运用资金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加强对高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底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步入了历史新时代。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①信贷管理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分析

信贷管理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深化期,政府依然在经济中发挥着有形的手的作用,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80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商业贷款占相当比例,而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贷款,一旦无法偿还,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环帐,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政府和商业银行埋单,从而破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运行管理和效率。其次中央银行的贷币政策周期对银行的信贷的收放有较显著的影响,尤其现在国内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而一旦央行放松政策,充足的流动性又会使银行过度放贷,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的信贷需求也会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激励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创新,也为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②信贷管理运行的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直线型向矩阵型的转变,按照职能划分部门,随着买方在资金市场占据主动地位,转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客户类型和部门专业职能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但是银行的信贷授权模式依然是过去“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管理责任的信息渠道为分级管理,即实行层层审批,逐级上报制度,这样容易造成纵向管理链条超长,不但加大了效率风险和时间成本,而且在一程度上淡化了责任,造成一种缺乏由一个完全责任主体统筹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也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发展过程,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银行的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的控制的惩罚,而缺乏对过程的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已经造成,缺少一个能够监控整个信贷流程,并能够随时提供风险预警的体系。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看,风险补偿机制依然较落后,体现在信贷损失的补偿渠道单一,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银行对冲风险的能力明显受到限制,因此信贷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国内银行普遍缺失从获得客户需求,到产品部门设计解决的方案,再到实施的完整创新链条。首先,没有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去了解客户的新需求,即使发现了新需求,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处理的反馈,其次,由于国内各种金融市场不完善,一些比较先进的信贷技术无法复制,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创新模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信贷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在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银行内部信贷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的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乱批贷款、乱投资等行为的发生,影响了银行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2)惩罚措施不明确,奖罚不合理,忽视对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监管。银行与信贷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银行委托信贷人员去了解掌握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银行不明确的惩罚措施和忽视道德风险,使得信贷人员最后获取的收益大于其违规操作而受到的惩罚成本,即贷款的安全性与人人利益不挂钩,在这种情况之下,腐败行为就很容易在信贷人员中滋生,使贷款“寻租”等现象成为普遍。一些信贷人员会利用银行对自已的信赖,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向上级提交信贷材料,影响信贷部门的决策,这增加了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和信贷风险。

2、 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金字塔”型的纵向组织结构,采和层级结构组织信息传导方式。这样的信息传导方式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概念,以非个人感情为主的关系,其命令的指示和情况的汇报都具有较为严格的指挥链条,下经机构的信息层层汇集向上级传递,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反馈差。这会降低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而且层层截留导致信息的失真,表现为信息的漏损率很高,最终到达执行者手中的有效信息不准确或偏面,银行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选择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使基层信贷工作难以向前突破,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确,导致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在中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只极拓展国内业务的今天,有相当数量的资深信贷人员为了追逐高薪从中资银行跳槽到外资银行,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缺失许多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而且还会对银行客户产生影响,使得银行流失很多商端客户,从而导致银行客户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增加中资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成本,信贷人员队伍较高的流动性会降商业银行对其客户尤其是借款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来自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的压力,但很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视操作风险控制而轻视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简单归结为安全性管理,在直接监管目标上存在偏差,忽视监 管效率,导致监管成本过大。不能能时预警,在风险发现方面还存在着时滞现象,同时应对风险的措施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落后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此外,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以时应对潜在风险的预见和预防,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的应对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按照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设计了矩型信贷管理模式,但是,有些银行或其分行在矩型管理体制下,仍然地按照直线型管理模式运行的,新成立的市场部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新体制下虽然原来的信贷人员,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两类相互独立的岗位,但由于未能相应建立独立的信贷决策机制和信贷责任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忧。

这个矩阵结构就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以客户为导向重组信贷机构,将原来的按信贷品种设立信贷机构,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的模式,改为按客户类型和专业职能设立信贷机构的模式,可分别设个人、公司、金融同业三大市场部门(分行层次)和客户经理(支行层次),有的还设立了政府机构部,在后台设立了相应的信贷管理部门,这样改革后,客户办理银行业务时,只要与某一个市场部门接洽就可以了,市场部门作为银行的前台,对外可以为客户提供揽子服务,对内与后台的多个部门(产品部门)进行业务协调。也就是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信贷组织改革后,各家银行信贷人员的岗位也作了调整,原体制下的信贷员在新体制下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客户经理负责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营销和产品设计或产品组合等项职能,隶属于前台市场部门,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贷款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等项职能,隶属于后台信贷管理部门。至于客户经理是否对贷款质量负责,各行的做法不一。如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不对资产质量负责,只对业务发展负责;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以对来务发展负责为主,对资产质量负责为辅,而信贷风险经理则以对资产质量负责为主,对业和民展负责为辅。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大大增强。近年来,银行网点开进了住宅区,银行终端摆上了客户的办公台,手机银行随身带;以前客户办理一项业务要找银行的多个部门,办理多项业务可能要找多家银行,现在不但一个客户办理所有的银行业务只要找一个市场部门就可以了,而且客户的多个子公司、分公司及其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业务,都可以在一个银行内就完成,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二是实行流程管理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改革有可能走出前几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国有商业银行以往都是以部门(机构)管理而不是以流程管理为主,其实,问题常常出现在流程上,而不是机构有问题,如果因为流程有问题而把机构改掉,那时本末倒置。因为先有机构后有流程,流程跟着机构走,而不是机构跟着流程走,机构一般要保持相对稳定,流程则可以不断优化。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流程管理为主的模式,为根据业务不断优化流程、同时保持机构的相对稳定定提供了可能。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有望走出业务发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今客户经理负责发展,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质量,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有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兼顾质量和发展的有力制度工具。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建立,国内的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下放信贷决策权力,根据对于客户经别的分类,按照客户大小,风险级别等给予不同级别的分支行不同的权限,以提供客户便捷,一站式的服务。在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选择了专职贷款审批人会议加高风险审查制度其和国外的审查委员制度相近,虽然效率较低但是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不些银行也在实行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双签制,这种制度对于市场环境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另外各大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信贷风险控制部门,这一部门更偏向于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一体系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受到同级银行行长的影响较小,使其能够独立地做出客观的判断,并且有利于对各项贷款进行系统的,长效的过程监督以及时地发现问题,防患未然。

(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在信贷的营销模式上,一些银行开始尝试建立分层次的营销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尤其对于优质的大型客户,由牵头营销转变为直接营销,也就是总行和一级分行公司业务部的客户经理要直接与客户接触,掌握客户需求,制定客户服务方案,起草贷款调查报告,承担贷后管理责任,肩负大型优质客户的第一客户经理职责。同时在信贷流程上开始简化,压缩审查时间提高效率,并且这种营销体系使得客户需求可以得到更快的反馈,从而使产品开发部门能够更直接了解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发挥信贷管理的作用的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的产品才是生存的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具体要做到:一是在一级分行设立信用风险官或信贷审批官其由总行直接任命和考核,并独立管理信贷审批部门,与同级行行长实行信贷双签制,在风险控制上直接向总行首度风险官负责,并对贷款承担第一审批责任。二是在二级分行要设授信审批分部和信贷管理分中心。这些分部和分中心都直接隶属于一级分行,其考核由一级分行直接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业务上的独立,从而不会受到更偏好业绩的同级分行的影响,独立作出判断,严格执行总行的风险控制要求。三是设立专门从事信贷审查工作,且定期轮岗交流,独立考核。只有建立了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完善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而不会被特别的个人和客户影响,从而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在目标区风。

(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都一直认为人才是一家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到极致才是企业成功的经验。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向我们说明了通过合理的管理促进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一致才能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在信贷规模约束中要设定具体的总量,行业和客户规模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严防规模失控。在信贷投向上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自身的发展占略,在行业、企业和产品三方面都设定明确的可考核指标,做到将有限的信贷投入增长行业的优质企业中去,真正做到贷款的优化配置。信贷质量约束上要切实将不良资产比例和信贷呆帐损失指标纳入到信贷人员的考核中去,同时要将上述所有的指标分解到不同层次和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同他们的个人相关利益挂钩,建立具有自我约束的信贷管理。在激励机制上要以以鼓励 在内的完整体系。同时改变原来单一的财务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激励管理体制,包括期权,养老计划,升职考核,业务培训等,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信贷管理顺畅运行。

(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所处的环境也处于剧烈变化当中,当时有效的管理有可能会渐渐失去作用,因些要建 立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保持整个信贷管理 的自我新陈代谢。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客户需求获取和分析部门,并且同产品设计部门整合。能够通过基层的信贷人员及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分析整理反映给产品部门,从而将产品设计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真实理解上,同时做好新型产品的意见反馈工作,切实解决产品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影响问题。其次要完善考核督制度,不但要考核相关人员,并且要创新部门考核制度,在对相关部门的效率,成果等方面做出系统持续的跟踪监督,将考核结果交由相应的战略部门,使其可以结合新的竞争环境,内部运行情况,对于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往往使他们更加了解内部工作的不足,并且通过全员的参民也会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知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够保持银行的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变。

(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结构为垂直总分行信货审批机构,下级和上级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合理的信贷权限分配会导致发放信贷效率的低下,还会导致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得不到融资使得商业银行错失了盈利的机会。作为一级法人的商业银行总行要整体地、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调节,在做好信贷风险控制的工作下,弹性地处理总分支行的信贷权限分配,充分利用分支行信息优越的有利条件,调动分行的信贷营销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弹性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体现在总行对分支行的信贷业务授权方面上。在信贷授权上,不但要保证授权规章的明确和稳定,也要在灵活性和创新性上下工夫。明确性和稳定性,体现在商业银行总行一旦做出授权决定,分支行就必须严格遵守;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总行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适当给分支行一些权限,使授权具有一定弹性。如果总行的授权没有明确性和稳定性,容易造成分支行的短视行为,带来信贷风险,也影响客户资源的稳定性;如果总行的授权一成不变,不具有灵活性,会错失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使得信贷资金盈利不高。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在信贷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变通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追逐盈利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所发展。

(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

监督管理。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对企业所能承受的负债最大限度分析,可以有效地抑制借款企业过分的借款欲望,控制企业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其次,注意运用现金流量指标,及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反映和判断。再次注意预期收入分析,从动态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每笔贷款的安全性,把好贷款的“质量关”。最后,根据对不同客户的资信考察等级结果,进行相应的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对每笔贷款进行综合评定坚持贷款“本查”制度,把好贷款“投向关”。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用科学的风险度量化标准代替以定性为主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风险测算模型、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模型、内部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有助于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以便银行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

针对信贷权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建议建立有效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分散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腐败。将“信贷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发立,建立相对独立的信贷风险调查系统,不同部门行使相应的职权并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上,明确职能范围和目标,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大额贷款和有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和决策,避免出现类似贷款寻租等腐败行为。具体而言,信贷管理部门行使制定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各项信贷政策,制定有效的信贷寂批流程;贷款发放权由信贷业务部门执行,负责贷前贷后的调查和跟踪管理。资产管理保全部门行使风险贷款处置权,负责处理各类不良贷款的问题资产。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机制,提高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理清信贷信息的传输途径,优化信息专递流程,加强归口管理,杜绝多头传递,政出多门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途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坚持精简、效率、效能和效益的原则。精简的核心意义是要求银行人员精明干练、工作高效、机构设置少而精,功能多样,适合需要;组织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坚持从际需要出发,精简层次,坚持层次精简和幅度适当的原则,层次的设置不能过多,信贷信息传输环节也不能过繁,特别要重视对关键传输点的设计,因为这是影响信贷信息传导通畅有序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各种信息,规范信贷信息的传导,让信息的传输更合理,既不会出现信息传导的盲区,也不会出现信息的重叠和漏损。对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主要是要减少信息传递的上下层级,加强对信息传输的监督,减少信息转输的时滞时间,使得信息能够尽快地传递到终端。另外,由某一指定部门统一管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既能使信息进出一个口,不出现政出多门,也便地银行查找、考核,还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春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5月出版;

〔2〕郭远绍:《浅谈基层信贷风险防范》,《当代经济》,2008.11

〔3〕王瑶:《浅析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及防范》,《时代金融》,2012年;

〔4〕朱明磊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初探》,《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孔翔:《基于博弈分析的银企信贷机制研究及优化策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周远洪、曹志彬:《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与对策》,《银行管理》,2010出版;

〔7〕张建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及质量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刘朝阳、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9〕郭田勇:《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管理》,《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

〔10〕叶静怡:《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11)刘飏:《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银行家》,2012年(3)

(12)彭智、陈阳:《金融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11(4)

(1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13(2)

(14)赵征:《风险配置的内在冲突、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脆弱性与监管改进》上海金融,2012(8)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