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了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优势有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逐步完善,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两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有农业发展受资源制约越来越明显,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隐患,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目标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对策有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并完善产业循环链,加强示范创建,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精准农业,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投入,强化农业节能,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
关键词:生态农业 优势 问题 对策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背景
象山县位于长三角南缘、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两港相拥。随着象山港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沈海高速甬台温复线等骨干路网的全面建设,象山县区位条件更加优越,“海湾+半岛”独特的地理和资源禀赋更为凸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水平,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促进象山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
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连续出台了10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一方面表明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和阻碍。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全球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加深,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浙江省全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浙江省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农业取得长足发展,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但过度依靠资源消耗、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农业正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201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要求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2010年以来,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计划》和((2012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计划》,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各地因势利导,相继出台了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政策倾斜,因地制宜启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象山县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象山县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产值达到94.2亿元,比2006年增加39亿元;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渔)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7021元增加到2012年的14653元,年均递增21.0%以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及产品8个,荣获“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梭子蟹之乡”等称号。先后承担和实施了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梭子蟹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疣梭子蟹抗溶藻弧菌品系扩繁及高产养殖技术中试”、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科技项目1 0余项。象山县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为生态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已成为象山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优势与问题
(一)优势条件
象山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海滨休闲城市目标,坚持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投入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围绕畜禽排泄物治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制度创新、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今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逐步完善
象山县大力引进和推广多种可行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种养结合,立体发展,促进农村生活和农业面源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 011年底,全县已推广“猪一沼一果蔬(牧草)”、 “猪一沼一鱼虾”、“虾一草一鹅”、 “虾一豆”、 “葡萄一草一鹅”等生态种养殖模式2万余亩。开发利用食用菌下脚料生产水稻育苗基质,累计育苗200余亩。引进推广有机废弃物生物发酵cO:施肥技术,全县示范推广面积300余亩。积极探索“一枝黄花”资源化利用途径,目前“一枝黄花”用于浙东白鹅饲料和食用菌培养机制的实验已取得成功。大力发展海水池塘“蟹一虾一贝”立体综合养殖模式,全县7.5万亩海水池塘90%以上采用梭子蟹、虾类、贝类混养模式,通过混养虾类、贝类,亩均效益增加1 000元以上。着力发展浅海“贝一藻”、“藻一参”碳汇渔业。全县滩涂浅海养殖面积近10万亩,其中紫菜、海带等大型藻类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创新开展“虾一草一牧一菜”生态循环轮作模式,建成2000亩生态循环轮作基地,亩均效益增加500元以上。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农牧渔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象山县坚持把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贯穿于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节材、节水、节地、节能工作。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节肥技术,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8 0%。推广以统防统治为手段的节药技术,更新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和防治效果,广杀虫灯7 2 0盏、生物农药1 9.6万亩次、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 6个。推广应用沼液、沼渣,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沼液、沼渣施肥面积达1.5万亩。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到2011年底,全县耕地面积27.4 5万亩,建成标准农田21万亩;田间沟渠齐全、机埠配套,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均达7 0%以上,各生产点与省道、一级公路全面实现交通连接。发展大棚设施面积2.8万亩,拥有喷滴灌节水设施4000亩。发展钢架全大棚、水质监测、可视设备等智慧渔业,推广南美白对虾钢架全大棚养殖模式,实现一年两茬养殖,单茬平均亩产1 000公斤以上,平均亩利润1.5万多元。开展梭子蟹单体筐设施养殖技术研究,试验平均亩产梭子蟹3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值达6万元。弓I进、应用、推广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新技术1 00多项。象山县农业节约型技术广泛推广,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3、“两区”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思路,象山县把“两区”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7+1”龙型产业提升、粮食功能区建设等30多项农业扶持政策。2009年以来,象山县为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4 2 1 3.2万元,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 3个,总面积1 0.1 2万亩。其中省级功能区4个0.8 9万亩,市级功能区22个5.6 5万亩,县级功能区37个3.5 8万亩,市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试点2个4000亩。随着《象山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象山县环大塘港十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象山县大塘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象山县海岛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和《象山县西沪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等规划的相继出台,象山县先后建成了大塘港省级现代农综合区、西沪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海岛现代农业综合区。2 011年启动现代园区建设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7 068.7 8万元。象山县“两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聚集度进一步加大,显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入
象山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果。象山县强化自主培育,本地野生种“乌紫杨梅”经人工培育,2 008年成功跻身“全国十大精品杨梅”行列。自主选育的豌豆新品种“象豌1号”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杂交野猪经多年培养,已形成稳定且商品性较好的产品;发展种苗基地,建设工厂化育苗基地,突破育秧传统模式;建成国家级柑橘无病毒扩繁基地。扩大引繁力度,大力引进推广甬优系列超级稻,推广面积1 0.5万亩,并引进试种日本越光稻;引进果蔬新品种2 00余个, “红颊”草莓、 “红美人”柑橘、朗德鹅等品种大获成功。相继完成了岱衢族大黄鱼、黄姑鱼、舌鳎、青蟹、非洲草虾、缢蛏、青蛤、毛蚶、坛紫菜申福品系等新品种选育和繁育等技术研究。全县拥有海水工厂化育苗厂26家,实现产值5000万元。同时全面开展了贝类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使象山县成为全省主要的贝类育苗基地之一。数字农业异军突起,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已建成动物防疫及预警指挥管理系统、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检测检验办公用房。全县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3300户,启用22240户,2011年发布各类信息近200万条。全县已建成村级自助网站476个,占全县行政村的96%。全县万村联网栏目总建设数6342个,上传信息总量32120条。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发展问题
在分析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优势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问题。
1、农业发展受资源制约越来越明显。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新造耕地地力差;渔场缩小、渔业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捕获量下降严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匀,利用率低,农业用水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短缺与承载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生产方式粗放、治理污染设施滞后、有序用海的观念淡薄等因素,使得象山县农业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在畜禽排泄物、水产养殖废水未达标排放和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陆上垃圾倾倒、污水未达标排放入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上。
3、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隐患。集中体现在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形
势依然比较严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低,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农产品追溯体系不成熟、静态监测存在盲点,农产品未经准许上市、出现质量问题难追究。
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使用非化学或可降解农业投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长效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三、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并完善产业循环链
1、广泛推广多元立体农业模式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把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养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实现生产与布局的空间集聚和结构整合效应。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生态优势,推广林禽、林苗等符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广“猪一沼一果(稻、菜)”、“虾一菜、草一鹅”、 “鹅一鱼一水果”等多层次立体种养模式。
2、不断强化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积极推广以集中利用和就地利用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大力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积极推广“畜禽一有机肥一果(菜、稻)”、 “菜一畜一沼液、沼渣一农田”,在种植、养殖等之间进行循环利用。鼓励推广“食用菌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大力推广“水产下脚料一有机肥一农田”结合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模式。
3、全力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大力开展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创新开展“虾一草一牧一菜”生态循环轮作模式,大力发展海水池塘“蟹一虾一贝”立体综合养殖模式,积极发展浅海tc贝一藻”、“藻一参”碳汇渔业模式。积极推广淡水池塘冬闲季节塘底种草养禽轮作模式、淡水池塘冬闲季节塘底种植经济作物模式、西沪港网箱养殖区浒苔增养殖模式。
(二)加强示范创建,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1、争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构建布局合理、种养平衡和功能拓展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打造集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农牧结合、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生活污水回收利用等模式,实现生态农业县域大循环。
2、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内,将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的连片区域确定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区域。在创建区内合理布局生态循环产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种养平衡、循环发展和产业有机耦合。通过种养结合、分层种养和立体养殖等模式,实现生态农业区域中循环。
3、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
以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含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肥加工企业、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为创建主体,主要服务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资源保护多样化、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和产品安全优质化”原则组织生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是生态循环模式的主体,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就近消纳农业废弃物,实现生态农业企业小循环。
(三)发展精准农业,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投入
1、实施沃土工程
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大节水农业投入,改善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田间排灌体系,扩大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大力推广喷滴灌、低压管道输水或微灌,鼓励综合节水措施和精确灌溉。重点发展大棚设施栽培的膜下滴灌技术。不断创新农作制度,加大土地使用权转让力度,加快土地流转,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挖掘已利用农业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和宜林宜牧荒山荒地的复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在东部杨梅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西部杨梅主导产业示范区应用推广有机肥、有机液肥、蚯蚓液肥、沼肥、生物发酵肥等,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在黄避岙、贤庠、涂茨、西周等北部产业带乡镇和新桥、定塘等南部产业带乡镇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种植绿肥,实施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培肥土壤地力,改善耕地质量。
2、实施绿色植保工程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量,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化模式”。在蔬菜现代育苗精品园、设施蔬菜科技示范精品园、优质果蔬精品园等地积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综合应用生态、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治理病虫害。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统防统治服务,实施专业化防治,推广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等,提高综合防治质量。开展农田生态修复,减少农药使用。
(四)强化农业节能,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
1、深化“三沼’’开发利用
加快推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合理布局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商品有机肥加工设施,积极推广农牧结合、沼气建设和能源环保配套等模式,实现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沼气池为纽带,在主要畜禽养殖场附近发展有机肥商品加工,推广“畜禽一肥/沼一农作物、畜禽一肥/沼一鱼一稻”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一高效种植业”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深化“三沼”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强化农村能源节约利用
大力开发推广各种先进的农业节能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交通运输工具,降低农业装备能耗。积极落实农业建筑节能,鼓励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产品。认真贯彻各项节能法律法规,强化对重点用能农业企业的监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体制,为农业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3、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
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再生能源为改善能源结构的主要方式,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比例。充分利用象山三面环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场建设,改善电网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在农村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发电取热等,鼓励农村居民利用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生产沼气;加大力度推广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利用。
四、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分析研究
1、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以象山双利牧业有限公司“猪—沼—果蔬”生态循环模式为例)
象山双利牧业有限公司位于象山县定塘镇叶口山村,为象山西南部,养殖基地周边有2000余亩农田、果园、鱼塘。在该公司常年存栏生猪9000头,年排放粪尿总量2.8万吨。如果不经有效处理,将严重污染水源和自然环境,还将造成病菌和寄生虫传播,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猪—沼—果蔬”生态循环模式的实施以零排放为目标,真正实现清洁生产,走绿色生态型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该公司建设有常温沼气池1500立方米,一体化厌氧罐500立方米+150立方米贮气柜,沼液贮存池2500立方米,氧化池5000立方米,配备80KW沼气发电机组1台及相应设备。公司采用“能源生态型”处理利用工艺,为保证稳定供气,公司采用常温发酵系统和完全混合式厌氧系统相结合,产生的沼气主要用于发电,沼液通过管网输送至周边2000余亩种植基地、鱼塘作为有机肥、饲料使用,沼渣纳入场内有机肥粗加工车间加工有机肥料。
公司通过“猪—沼—果蔬”生态循环模式效益显著,具体通过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加以分析研究。
1、环境效益:畜禽养殖污染时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的重大源头之一,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传染疾病等。高浓度污水含有大量氮、磷等有机污染物,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土壤,同时排放出大量氨、硫化物的恶臭气体,粪便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容易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直接危害养殖场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公司通过“猪—沼—果蔬”生态循环模式年处理粪污2.8万吨,削减COD242吨/年,经过处理后的粪污可以作为基肥、追肥等由附近农田全部消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养殖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效益:沼气主要成分甲烷含量相当于天然气的2/3,沼气每立方的发热量为20000-29000千焦。公司年产沼气40.88万立方米,根据沼气折煤系数0.714公斤/立方米,折合标准煤291.9吨,年沼气发电量近53144千瓦时。沼气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钠、钙等营养元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多种微生物和酶类,对促进作物生长,以及防治某些病虫害有显著作用。十营养丰富的有机肥,也可作为水产饲料,沼肥的资源化利用有很高的价值
3、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直接经济收益体现在沼气利用、沼肥利用。年沼气发电量近53144千瓦时,按0.6元每千瓦时计算,可创造31886.4元的收益;沼肥代替化肥按每亩节省200元计算,2000亩农田可减少投资40万元,所以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4、社会效益:通过“猪—沼—果蔬”模式对养殖基地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助于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每年沼气折标煤291.9吨,符合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政策。沼液代替化肥,降低了种植成本,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农田改造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使公司所在区域农业产业在现代化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对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现代农业建设水平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蒋对本地区农业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社会效益明显。
2、渔农牧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以宁波石昌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虾—草—牧—菜”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例)
宁波石昌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水产养殖及技术推广、产品研发和生产经营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公司,公司位于的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大塘港灌区南美白对虾全大棚是象山县万亩南美对虾全大棚养殖基地的主体单位之一,所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十分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公司是国家级虾草牧生态循环技术示范与推广企业、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宁波市智慧城市示范项目企业、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长期与象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以及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承担国家与省市科研项目,重点开展全大棚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生态循环轮作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公司成立于1994年,固定员工50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5人,聘请技术专家5人,目前公司核心区拥有高标准南美白对虾全大棚基地600亩。2011年实现产值1590万元、2012年实现产值2027万元,是象山县大塘港万亩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的示范点之一。
一般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5月一10月上旬)只养殖单茬,上市时间比较集中(8—10月集中上市),市场价格偏低及养殖效益不高,加之养殖期经常受到台风、病害等现象,传统的养殖方式,南美白对虾产业很难提升。如南美门对虾养殖后期池塘底质、水质恶化,导致白对虾发病死亡,严重影响白对虾生产产量和效益;养殖供应用水遭到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农田化肥、农药残留、生活污水排放对养殖供应用水造成污染;大量池塘在南美白对虾短短的3—4个月养殖周期后处于闲置状态,土地资源、固定资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量浪费。
为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转变南美白对虾传统粗放养殖方式,建立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生态循环渔业,促进南美白对虾产业化快速发展,公司将先进的全大棚养殖模式和“虾一草一牧一菜”生态循环轮作养殖模式,实现全大棚高效养殖技术和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实行多茬养殖、立体生态养殖和冬闲季节生态循环轮作生产,采用和引用《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等国家、地方标准10项,将标准化生产贯穿于整个生态养殖模式过程,辐射象山县2万亩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同时并强化苗种、饲料、药物等投入品管理,使南美白对虾的品质得到安全保障,引导农民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养殖设施装备、先进的管理理念从事南美白对虾养殖,对周边农民养殖技术的提高起到很好的示范、导向作用,促进象山县生态高效渔业的发展。
为了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公司采用和引用《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等国家、地方标准,与公司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标准体系,建立生态养殖推广模式及产品体系建设。南美白对虾全大棚生态养殖推广模式。主要推广3000亩全大棚二茬反季节养殖模式,采用大棚、底部与表层高效增氧、配备沉淀蓄水池、生物制剂调水质以及种植黑麦草、蔬菜等多种生态调控手段,减少污染排放,实现高产、高效。“虾一草一牧.菜”生态循环轮作养殖推广模式。主要推广3000亩的“虾一草.牧一菜”生态循环轮作养殖模式。主要在养殖季节5—1 0月份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后,利用池塘空闲季节1 1.3月份(5个月)在池塘里种植蔬菜、黑麦草以及养鹅。利用蔬菜及黑麦草的根系吸附池塘底泥养分的作用,既消除了池塘养虾后池塘底部的有害物质,又提高了土地利用力,同时能提高农户收益,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公司带动其他养殖户运用全大棚生态养殖、“虾一草.牧一菜”生态循环轮作及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
1、经济效益:通过生态标准化示范建设,建成万亩南美白对虾国家生态循环养殖基地,即合作社3000甫全大棚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7000亩生态循环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大棚3000亩标准化示范区,亩产南美白对虾600公斤,养殖二茬,产量3600吨,产值7560万元,增加产量1800吨,增加产值3780万元,增加蔬菜和鹅等附加值300万元,共增加产值4080万元。3000亩“虾一草一牧一菜”生态循环轮作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南美白对虾亩产400公斤,产量l 200吨,产值2520万元,增加产量3 O0吨,增加产值630万元,增加蔬菜和鹅等附加值300万元,共增加产值930万元。因此,通过生态循环示范区实施,万亩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增加产值6090万元,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2、社会效益:通过生态标准化示范建设,直接带动全县1万亩南美白对虾实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和生态循环养殖,其中标准化全大棚面积3000亩,立体生态养殖、生态循环轮作养殖池塘7000亩,带动周边养殖户1500户,全大棚标准化示范区亩增产194%以上,亩产值增加18900元以上。生态循环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亩产提高33。33%以上,亩产值增加2900元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全县2万亩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增加效益6000万元以上,农户收入提高20%以上。
3、生态效益:通过国家生态标准化示范建设,推广南美白对虾全大棚养殖和“虾一草一牧一菜”生态循环轮作养殖等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养殖过程采用立体养殖以及沉淀蓄水、生物制剂调水以及种植黑麦草、蔬菜等多种生态调控手段,减少了污染排放,实现高产、高效。同时通过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100%,生态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生态农业土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董家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第3期
〔2〕论江西生态农业
黄国勤 毛学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第2期
〔3〕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李哲敏 信丽媛 《浙江农业科学》 2007 第3期
〔4〕生态农业县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陈森发 梁雪春 王红霞 《科研管理》 2008 第1期
〔5〕生态·经济与文化共融——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
曹华 陈征 周安伟 《中外建筑》 2005 第4期
〔6〕国外生态农业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梁剑琴 唐忠辉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 第4期
〔7〕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赵希瑞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第17期
〔8〕对加强生态农业建设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思考
孔桂芹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第15期
〔9〕以养殖业为中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郭海琳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第23期
〔10〕生态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刘义杰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