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宜顺论文网
分类导航: 经济论文 教育论文 农业论文 理工论文 毕业论文 职称评审文件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时间:2014-07-17来源:www.13Lw.com作者:宜顺论文网

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培育和谐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的前提下,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理念、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等角度对新形势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铸在农村社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愿望,培育和谐文化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文化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人来创造,并由人来传承,因此,文化创建活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西方传统哲学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仅吸收了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性;不仅吸收了西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也批判了该思想的唯心主义基础。

马克思自始自终都坚持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他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正如他所说“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现实的人只有主动投身于实践,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自主性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动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自觉性是扬弃了的主体性,表现为其是主体活动的依据,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觉性,是人之意志自由的体现,创造性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形式,是选择性的展开形式。这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将他们结合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建设活动才能结出理想的果实。

(二)邓小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邓小平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文化教育事业应坚持“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上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针对一些目前,在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文明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会顺利”。这就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障,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思想道德先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针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某些经济活动中损害人们精神领域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文化工作的价值准则。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奋斗目标等等。

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大的成就

(一)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固化载体和物质存在形式,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农村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体现在:

首先,崭新的村居民宅和农村景观。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设计美观的建筑,干净整洁的道路、橱窗的宣传栏、内涵丰富的雕塑和书画作品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其次,强化了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多数行政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图书配送和管理员培训机制,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二)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得到强化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地位得到了强化:

首先,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明确要求,严格规范农民群体的言行,在农村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改变农村旧风俗,塑造农村新风貌。更正了农村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现象,削弱了村民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改变农村文化心理旧习,指导农民的行为朝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一些地区已经培养出了一丝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制度文化建设过程有序推进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等政策法规中,都提出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确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组织管理得到健全和完善。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为响应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号召,建立了由党委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和党政工团联合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及农村文化发展的整体思路,使得国内沿海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四)社会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文化也逐渐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这是广大农民现实观念的变化也是生存方式的变化,而且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农村社会支持网络向多样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管理的放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都促使城乡互动加快,现代文明向传统农村的传播使农民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农村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预防和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渗透,传统的文化习惯和礼俗规范在农村中的作用逐渐消退,现代的法律规范和文化规范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在遇事时,少了狂热、冲动,多了理性思考。

四、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状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与同时期的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不少地方的文化经费支出比例占财政支持总比例多年徘徊在 1%以下,仍然赶不上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的需求。导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图书难以更新,文化馆没有活动经费,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剧团没有工资,演员工资难以按时发放,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年久失修,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等现象。

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农家书屋也只是在村委会内部挂一个牌,图书也都是很陈旧的,更不要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了。另外,农村文化载体比较短缺。除了电视机以外,就基本上再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科普图书、体育卫生等方面的载体基本是空白,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形式仍然严峻。相当多农户,除了孩子的课本以外,几乎没有别的书籍。

(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差

当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成效不够理想的现状制约了其提供精神导向作用的发挥。

首先,农民思想道德普遍偏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和传播能力不足。由于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现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覆盖面较低,文化形式不丰富,与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并不能有效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导致很多地方农闲时农民都沉溺于麻将、扑克等,靠赌博消磨时间,迷信等封建陋习广泛存在。

其次,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农村的发展想要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必须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而政府提供的专项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调查不符合农民的切实需求,未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农村教育的落后还导致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再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现代文明之光尚未照耀农村大地。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土壤,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特色才能培养出新的文化之种,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由于对传统文化保护不力,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现今许多农村青年对农村自办文化参与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未曾体验那些自办文化带来的热闹氛围和愉快回忆,缺乏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参与热情。

(三)民主参与缺乏理性

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实现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就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民主自治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在村委会选举中,家族意识影响村民的投票行为。对村委会选举的一些个案调查的有关资料表明,村民在选举中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选票投给本房或本族的村委会候选人,“自家人”、“本房人”的家族房派意识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非本房、本族的候选人的能力超过本房、本族的候选人,村民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选票投给本房、本族的候选人。选举时候选人在本家族中拉选票、提候选人的事也是常有的事情。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主导,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意识薄弱,参与热情不高。由于历史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最后,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以要政府推动为主体,使得民众的参与仍然停留在动员参与的基础上,农村群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四)民生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农村社会文化的民生保障明显不足,搞好农村社会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薄弱。当前公益性文化工程发展缓慢,公共文化单位及其他文化团体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数量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式微,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无法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导致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有限。

其次,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不足,难以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适应市场积极发展的需要,可以为社员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活动效率。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后天不足的现状难以有效整合农村社会资源。

再次,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大多处于空白状态。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专业化、综合化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面向农民提供功能齐全的各类服务,方便农村群众。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落后、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滞后以及不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的现状使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

五、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优化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主任。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在新农村文化年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扩大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预算。

首先,政府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围。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每年从中央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中央争取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等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

其次,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庄的比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要明确界定各级政府责任和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对村级的补助政策,提高对新农村文化设施的扶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再次,要集中有限的财力,投资建设那些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先进文化传播和体现国家意志与民族形象的文化设施。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和基础,才能有效抵制腐朽没落文化的消极影响,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领导的重视与农村文化工作者观念的转变,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及时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首先,领导干部端正态度,避免出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决定作用和文化建设对经济的服务作用,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文化建设的发展不会和经济建设相冲突,相反,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各地政府应该着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并据此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贫穷在某种程度上最终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文化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农村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转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传统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之中。搞好文化人员的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有计划的为农村文化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组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经常性地讨论农村文化工作的心得体会,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能力。组织文化人员到各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也可以组织专家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以贴近农民现实生活为主题,举办培训班、进行面对面授课,提高农村文化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

其次,积极培训农民文化骨干,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各地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馆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的基地作用,引导和培训民间艺人,通过奖励和补贴的方式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再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吸引更多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文艺分子参与那些文化建设,营造出人人参与的农村文化氛围。

再次,学校教育可以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定向为农村培养专门的文化专员。通过改革培养方式,调整教学内容,面向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农村文化工作要形成良性运行的关系格局,必须努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改革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其次,对于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设立在基层的事业机构,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服务提供者。不少乡镇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人员减少、职能弱化,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浙

再次,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坚持“送”、“种”结合,典型示范,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增强群众文化的造血功能,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热闹景象,顺应了农民不仅想做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而且想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需求,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品牌效益。这样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

只有不断优化农村的政策法规,保障文化工作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首先,国家要尽快出台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及其管理,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例如制定《文化事业管理办法》,规定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文化投资及其鼓励政策,文化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及考核、奖惩等,使农村文化工作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国家政策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各省区市要在全面、深入、仔细调查了解农村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最为符合的政策法规,避免脱离实际的单纯效仿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和可控性。要注意农村文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切忌以漂亮口号为标签的空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特别要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适合本地农民需求,满足他们精神生活需要,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再次,规范文化事业管理,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政绩相联系。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与相关领导长期漠视农村文化建设不无关系,要使相关领导转变政绩观,改革政绩考核体系。不仅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仅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更要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考核体系,例如晋升考核、政绩考核、文明评比等。

参考文献

[1]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浅析[J].读书,2012(8):92-99.

[2]贺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J].瞭望新闻周刊,2013(1):63.

[3]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

[4]夏霜芝.玉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2012(12):42.

[5]赵志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东岳论丛,2013(2):62-65.

[6]门献敏.新农村建设中“负文化”现象的因质与消解[J].求索,2010,(12):71-73.

[7]潘锋、王晓亮.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2013(08上):34-36.

[8]白现军、崔玉利老年人协会、村庄生活与民族精神——乡村建设视野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13(02):8-10.

[9]王维.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58.

[10]何惠丽.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J].开放时代,2005(6):19-33.

[11]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

[12]崔建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35).

[13]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13,(7).

[14]郭玉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12,(9).

[15]李智萍.农村文化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J].农业考古,2013(3).

  • 11条记录
快速导航

    宜顺论文网论文发表流程 宜顺论文指导流程

    论文网期刊鉴定 信誉说明

    宜顺论文网网站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宜顺论文网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