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技术含量最高、最有潜力的是IT中小企业。然而IT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使管理成本与管理难度增加,员工效益下降,从而导致进一步的人才流失,使IT人才流动陷入恶性循环。本文从当前IT环境背景引入,重点分析IT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原因,并阐述人才流失相关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因素所引发的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简单探讨,同时由IT技术人才的流失引入IT企业研发相关问题探讨,及研发完成后项目的维护等各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 IT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人才流失、IT研发、软件成本
一、背景-中国IT现状
IT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企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而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IT企业而言,由于成立时间太短、投资方较多、业务不够连续、家族式的管理等原因使得这些中小IT企业的管理水平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人力资源规划落后、人员配置和管理混乱、岗位与职责定义不清晰、沟通和协调不畅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项目情况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保证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的可靠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既符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又能达到客户基于过程控制的质量要求,实现低成本和高灵活性的软件产品与服务。
国内IT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创业欲望和驱动力,但这种创新背后的现状却是产生了一系列的中小IT企业,尤其是大量的小企业存在造成了中国IT产业分散度高、整体效益低等问题的产生。另外大量的跨国IT企业也不断的涌入中国,他们带来了大型IT项目、高端IT产品的开发能力,这些会给中国IT工程师积累经验和借鉴,对中国IT行业的创新是有帮助的,当然由此对国内中小IT企业生存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在这种国内外形式下,中小IT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找出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威胁。
(一)总体规模较小
尽管中国IT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中国IT产业的总量水平较低,目前仅接近于新加坡、英国。二是在世界IT产业中的比重偏低,产值只有世界IT产业产值的4%左右。三是中国的IT企业处于规模小、力量分散的状态。与世界著名的IT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中国IT产业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总和只相当IBM公司的
(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IT水平相比,中国的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足,IT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主要关键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所主宰。如高速CPU芯片和存储器的设计与制造、基础性软件及一些大的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基础集成电路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基本上是国外产品。目前国内生产的IC产品只能满足中国市场的20%左右,软件产品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30%。目前,中国IT产业在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一代又一代引进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对经济的渗透不够
IT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深入到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领域,利用IT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据有关调查,我国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用于IT设备和软件的投资累计仅占总投资的0.3%,而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为总资产的8~10%。我国企业还缺乏对利用IT进行传统产业改造的应有重视,资金投入普遍不足。
(四)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
1994年4月中国第一次接入互联网,1995年中国电信与金桥两大公众互联网正式开通,比美国晚了7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于:人均国民收入不到美国的1/30;互联网费用高,一般家庭无法承受;网络集中于大城市和学生,电子商务受到限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水平落后。目前,影响国内ISP(网络服务商)和ICP(网络内容提供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上网速度太慢,费用太高。
(五)IT产业的行业垄断问题
中国电信是行业批发的垄断者,兼作零售。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电信的费用太贵,抑制了居民家庭的使用率及IT产业的技术进步。美国网络电话将降到每分钟1美分的水平。中国的国际长途电话费竟然比美国高6倍。据统计,中国消费者每年支付电信行业的垄断成本高达125亿人民币。原因是中国电信利用独占网络的特权制订高资费,不允许其他竞争者低价租用网络。对寻呼、信息服务、因特网等业务的经营者,也收取很高的专线和中继线资费,严重阻碍了电信、计算机和电视的3网合一,也阻碍了IT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信息产业部对国家主体电信企业从纵向上分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卫星通讯集团公司,中国寻呼通讯集团公司等,同时实行政企分开,信息产业部与各电信公司脱离了经济和隶属关系。这种改组从专业化方面加强了纵向垄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合理竞争和IT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二、中小IT企业人力问题探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他针对在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下,企业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劳资矛盾异常尖锐的现实,将“经济人”假设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总结概括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原理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建立了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空前的大萧条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但是还是不能解决复杂的劳资冲突。一种强调“人的作用”的行为管理理论开始出现,从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开始,马斯洛、赫茨伯格、费鲁姆、麦格雷戈、沙因等管理学家相继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X-Y理论、“复杂人”假设等理论。这些理论从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动机、重视人的多层次需要、强调“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以及调动士气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探讨协调员工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和措施。开辟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新领域,但是这些理论没有把人和组织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历史发展到现代,西方管理学家在新时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还探索出了员工帮助计划、员工离职管理、员工沟通管理等员工关系管理理论。西方各学派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已经从原则到具体,由重物质激励到重视精神激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西方国家学者也对知识型员工进行了具体研究,弗朗西斯.赫瑞比(2001)在他的《管理知识员工》中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对知识员工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Thomas H. Davenport根据广泛的研究对100多个公司和600名知识工作者,涉及到生活提供了进入知识工作者如何思考,如何完成任务的丰富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卓越的思考。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吸引人才,各单位可谓使尽浑身解数。然而,招人容易留人难已成为困扰企业的普遍现象。现代经济的开放性和劳动分工的细化,决定了劳动更换、职能变动的必然性和人力资源的全面流动性。从企业角度看,人员的自由流动,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获得急需的人才;但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当前IT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将目前IT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中小IT企业员工归属感缺失
目前软件行业流动率很高,2006年《中国小型IT行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国内超过八成的小型IT企业员工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没有好感,如果能够有更高的薪水和更高的职位,近六成员工随时准备跳槽;六成员工不相信企业领导所描绘的前景;四成员工随时准备离开;工作压力大。此次调查有5740名员工填写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640名员工表明自己并不以现在所处的公司感到自豪,其中,3213名被调查者(占调查总数的56.59%)坦承自己是在”混饭吃”,另有1427名被调查者(占调查总数的25.13%)认为是公司在”压榨”自己。这也直接导致员工对企业领导的信任危机和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信任。占调查总数的62.48%的员工表示,他们并不信任领导所描绘的发展前景,22.26%的员工没注意过领导描绘的前景。两项调查中,只有18.28%,1038名员工以自己所在的小型IT企业自豪,15.25%相信企业领导者所描绘的未来。四成员工随时准备离开对公司没有好感,不信任领导,这也能侧面反映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而调查中的一组数据则更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有2406名员工(占调查总数的42.31%)打算离开,32.22%的员工则决定”混一天是一天”,只有25.47%的员工愿意留在现在所处的企业继续工作。
(二)中小IT企业员工流失率高
一般说来,较为关注个人职业发展的知识型员工,往往充满活力和激情,他们独立性强,拥有高智力资本。有时他们把流动视为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或是个人资本增值的手段,流动意识很强。即使知识型员工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并不意味着就会安于现状,工作的挑战性、个人对工作的自主权限及承担的责任大小、个人成就是否得到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是否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因素,都对员工离职有极重要的影响。然而IT中小企
业中知识型员工占主体,年轻人跳槽现象严重。人员流失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年轻人流失多,年龄大的流失少,年轻人学习力强,自身适应性强,对企业的依附性不强,家庭负担相对较小,在跳槽时需考虑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他们选择跳槽时顾虑相对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年轻入跳槽频率较年长者高的一个原因。不少IT中小企业一旦有具有影响力的一名或是数名员工的带头离职行为,将带来几人几十人甚至是上百人的集体跳槽行为,结果轻的造成岗位的缺失,严重的将造成企业关键的岗位短缺甚至是生产的瘫痪,而这种现象在IT中小企业中更为普遍。
(三)中小IT企业部分功能缺失
在目前IT企业内部,可能部门出于人力成功问题,导致人力资源部门更多地还在承担行政服务的角色,事务性工作较多。由于管理职能的缺失,人力资源的核心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在技术方面,现在很多IT公司开发人员不仅担任开发角色同时也担任了测试角色,而测试人员也同样会担任着部分开发或资料的角色。使得IT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职能部门没有切实有效的发挥出本职工作。
三、中小IT企业研发问题探讨
(一)软件研发成本(和企业发展示方向有关)
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大部分软件开发厂商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往往缺少一个好的开发工具,只好从基础做起,即从编写大量的基础代码开始,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度,而且需要研发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需要较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因此,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无形中提高了开发成本。
(二)软件开发、部署效率低
软件开发、部署效率低。由于以上原因,软件研发过程中,大量的代码编写,无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效率,使项目开发、系统部署与实施时间较长,从而影响了软件研发企业与客户双方的效益。
(三)市场需求变更频繁,软件企业疲于应付
市场需求变更频繁,软件企业疲于应付。随着各行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快,传统单一功能的软件系统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综合复杂的业务需求。因为在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首先是业务需求本身就在不断变化;其次是需求和需求之间又互相关联引导。而当客户需求发生变更调整时,质量降低、Bug重重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项目团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四)系统可维护性很难得到保证,维护成本高
系统可维护性很难得到保证,维护成本高。大部分软件开发商在做项目开发时都是从基础源代码开始做起,而如此从代码级做起的套装软件和定制软件都具有极高的耦合度,高耦合度的软件是难以维护的,一处的修改容易引起另一处甚至更多处的变动。要么结构死板僵化,要么开发方式效率低下。在这个企业形态不断变化、企业外延不断扩展、企业环境不断变迁、企业业务不断调整的时代,这种以一次开发持续使用为特征的软件显然不能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各种应用需要。
(五)人员流动造成项目难以延续,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人员流动造成项目难以延续,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项目实施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技术开发这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个人能力决定了项目的实施周期、项目进展等,而软件行业的人才流动又为上述矛盾埋下了祸根。软件研发项目人员的流失,往往造成整个项目难以延续,有些企业只好推倒重来。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资料:
[1]弗朗西斯.赫瑞比.管理知识员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
[2]刘灵.我国知识型员工关系管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3]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4]薛维栋.知识型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7(9).
[5]何娟.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调研员.2011年中国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R].中国市场调研在线,2011
[7]姚哲晖.浅析国有IT企业人才危机[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10期
[8]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9]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军.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3
[11]罗伯特·开普敦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版)[M].汤姆森电子公司,2002
[12]吴国存.企业职业管理与雇员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